如何评价本杰明巴顿奇事「反常的合理性看本杰明巴顿电影手记」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70更新:2023-02-20 21:46:44

时钟倒转了

——看《本杰明·巴顿》电影手记

影片以一个寓言式故事开始。有人责问制钟匠人“时钟为什么倒转了”,制钟匠人的儿子上战场牺牲了,他悲伤地让时钟倒转,奢望时间回转他的儿子能从战场上凯旋归来,所有人顿生敬仰肃穆之情,这是对死亡的敬畏。时间倒转是一厢情愿的反常,这种反常的荒诞性将所有人震慑住了。

从这个细节看出正常的真实性与反常的非真实性之间有一条沟壑,这边是真实的现实世界,那边是虚拟的电影世界。拍摄那些真实故事形成电影的内容形式,真实故事给予观众正常感受。虚构一个不合现实的可能性故事,相对正常化来说显得反常,而这种反常手法把人们的情感推上某种状态,也在某种状态上满足了情感,甚而陷入深沉的思索,这种反常处理形成一个艺术的真理形式。

那么,合乎情感而不合现实的艺术为何会有一个真理形式。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将欣赏者推到沟壑的那一边,让人看到意料之外的荒诞世界,荒诞与真实之间的差异使我们陷入思考,思考是朝向真理的求索。具有真理形式的影片,采取非正常拍摄手段,影片因此充满越过现实界的荒诞色彩,这部电影在正常与反常之间展开了一场肉搏。

反悔是人之情感,活到一定岁数,知识丰富了经验也有了,就冒出“要是能回到过去重新再来我会多么优秀”之类想法,在现实中因时间不可逆无法实现这种情感。不止我一人这样异想天开,大卫·芬奇导演的电影《本杰明·巴顿》满足了有这种情感者的好奇心。

怪胎本杰明·巴顿

本杰明·巴顿站起来了

不过大卫·芬奇这个玩笑开大了,一个健康人生出一个怪胎老人来,这个怪胎几十年后越来越年轻,叹为观止是他从老人逆生成婴儿,最后黛西抱着这个婴儿看他死去。在这部影片里出现时间的两个点,一个是所有人渐渐老去的时间点,另一个是本杰明·巴顿逆着时间倒转的时间点。他从时间另一头走来,身上变化反过来,所有抉择皆因反常显其怪异,好像他的外貌是对别人的一个反讽,他的怪诞行为是对周围人正常化现象的挑逗。

本杰明·巴顿在黛西怀抱里死去

假如你像本杰明·巴顿那样,你怎么面对别人天天老去你却越来越年轻,你怎么面对那个与你开玩笑的时间。逆着时间你是一个诡异的病态人,影片因此提出一个黑色幽默、令人深思的命题。命题未必有答案,但影片采取写实主义手法,观众从真实情节里感受那种荒诞不经反常的可怕体验。在这样的体验过程中,随着镜头渐渐深入慢慢触及影片的真理形式。

反常给予的悟得远超过正常,人只有在碰到问题时才想得更远。大卫·芬奇似乎思考过社会问题,人在不断变化中难以承受自身的渐变性,反之自身逆向变化又是怎样的无奈,这是一道虚拟题。生活中人们无法承受反常,当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我们多么希望不是那么回事,这样的心理是很真实的情感,但现实很残酷,你尽可以诅咒这个命运,最后还得像船长那样该放手还得放手。

船长“该放手还得放手”

“该放手还得放手”这句话里的“放手”,是本杰明·巴顿受到最深刻的教育之一,诅咒无法解决问题时只能选择放手,放手之前首先要插手去做,这是反着来的选择。人一生中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可能性,本杰明·巴顿也一样不得不接受命运的挑战,去探索人生真谛。

影片一连串多维的精彩故事,其中有酸甜苦辣咸。他碰上船长,经历了一场海上恶战,船长因而丧命,他瞅见了该放手还得放手的宿命。黛西从小就一直是他的梦想,她那么年轻,他多么老,二人外表的差异掩盖了实际的心理年龄。他经过船长的调教变得成熟,使他无法接受黛西纯真的性暗示。

本杰明·巴顿拒绝了黛西

这是一个反常现象,被船长引诱去妓院尝过性爱的本杰明·巴顿,那么喜欢黛西,她为他翩翩起舞,他却拒绝了她。后来好多假如,而假如是可疑的,影片里的街巷不是宽广的马路,汽车一般不会快到把人撞倒的程度,好像是导演有意设置一个反常,黛西被车祸腿断了几节。本杰明·巴顿回到她身边看望她,可她不愿让他看到受伤的一面,更使她痛苦是她再也不能跳舞了。

他背着她默默地守候她,要知道这个时候的他已变得年轻模样,他反而在她不能继续跳舞情形下接受她。他们婚后有了自己的女儿,这个时期黛西与本杰明·巴顿是最佳契合点,二人好像从时间两头走入对方,有了自己的家和未来希望。正常情况下他们应该是正常地生活下去,在观众以正常心理期待他们正常生活时,他作出一个离她而去的反常决定。

《本杰明·巴顿》镜头之一

他预感自己将变成小孩,将成为黛西的负担,这是影片告诉我们的原因。导演在这里隐藏一个关键原因,他不愿以一个与黛西反向变化的身体,和她在正常秩序中过正常生活。他有个反常身体,却无一个与之相应的生存环境,只有黛西拥抱这个反常,时间很短暂,曾经却是永恒,这是反常现象异化出来的怪象。

影片中有太多的反常现象,但我觉得最大的反常是本杰明·巴顿变成失去记忆的痴呆婴儿,最后在黛西的怀抱里死去,在失去记忆的本杰明·巴顿灵魂里是一个圆满。从老人长成婴儿,形成一个反常的循环,倒过来体验人生是一个荒谬的悖论,这是影片对人最无情的冷讽。

本杰明·巴顿的女儿卡罗琳与黛西

我看到这里,不再怀疑导演处理故事的真实性。我们要知道大卫·芬奇是那种什么都可以做到的导演,但问题不是他做了什么而是他不做什么。故事还是那些故事,一个了不起的导演能让观众从麻木状态中惊醒,并从那些反常里思索怎么会如此荒诞。大卫·芬奇执导的不再是故事性电影,而是用电影语言作出德国戏剧批评家布莱希特“间离”式提问。

间离是异化的另一层意思,本杰明·巴顿是正常秩序异化出来的怪胎,导演让这个怪胎走了一个怪圈。谁能相信这个怪圈不是正常异化之反常,反常虽违背人性,但反常走向极致又显其正常,每个人似有各自的宿命之缘。

艺术不再是重复自然事件,每一事件皆可能异化,假如异化不与事件同一朝向,那么异化必然是一个反常。当电影将反常表现为栩栩如生的惊恐形象时,看这部电影不仅是单纯审丑而是一个思索。

2020年4月2日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