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能成功「诸葛亮为何无法统一三国毛主席的评价一针见血他犯了3个错误」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11更新:2023-02-21 04:55:29

“我们党现在就是要多一些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啊!”

1957年四月的一天,毛主席正在中南海的书房里看书。只见他的手里攥着一本《三国演义》,颇为自信地同在场的所有人说道。

大家不由得一惊:诸葛亮和如今的中国共产党能有什么关系呢?

毛泽东看着大家疑惑的眼神,哈哈一笑继续补充道:“我看我们是时候提拔选用一批年轻的干部咯!”

诸葛亮二十七岁便跟着刘备一起出山打仗,一路上帮着刘备拓展基业,攻城略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此,毛泽东认为,现在的中国共产党需要一批像诸葛亮这样能堪大任、挑大梁、有大才的年轻人,而这也正是他一直关心的事情。

不过,随后毛主席话锋一转,指着手里的书有些戏谑地说道:“不过,诸葛亮没有统一三国也是有原因的。在我看来,他最少犯了三个错误。”

那么,在毛主席看来诸葛亮到底犯了哪三个错误?而毛主席对诸葛亮的评价又是否精准无误呢?

说道毛泽东与诸葛亮的渊源,一切还得从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开始讲起...

毛泽东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辛亥革命时,他还跑到当时的湘军里当了大半年的兵。后来,毛泽东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所追求的救国救民的道路,这才又回到家里细心刻苦地读起书来。

在读书的过程中,毛泽东开始慢慢地崇拜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那时候的毛泽东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倍加推崇。

在井冈山时期,因为山上的部队成分五花八门,有些人来自于旧军阀部队,有些人来自于土地革命后的农民武装,他们彼此之间没有统一的思想。这时候,毛泽东就对干部们说道:

“三国时期有一个诸葛亮,当初他就是用激将法狠狠地刺激了一下黄忠,黄忠立刻斩了曹操的大将夏侯渊。

所以,我们这些红军指战员们也要学会做思想工作。况且,我们的战士们思想觉悟很高,能转得过弯来。”

最后,在全体政工干部的一致努力下,红军终于变成了一支信仰坚定、能打硬仗的部队,这也为后来中国革命能够取得完全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每每说到这段经历时,毛泽东还会十分幽默地告诉大家,他这是在向诸葛孔明“取经”。

在延安期间,毛主席也多次对身边的同志们表示:“我们全体共产党员也要做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以说,诸葛亮的思想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甚至对于毛的行事风格也产生了许多影响。

按照这套分类毛泽东认为,诸葛亮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战术家。因为在很多战役中,他都能够做到指挥得当、善于用人。

但是,在整个蜀汉集团的发展战略上,诸葛亮却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犯下了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后世人们对于诸葛亮的第一印象大多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

一提到诸葛亮自然会想到他为刘备做的那番“战略规划”,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隆中对》。

但毛主席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在最初的战略规划阶段就出现了错误,这些问题全部都在《隆中对》中有章可循。

在《隆中对》当中,诸葛亮建议刘备,先攻取刘表占据的荆州为家,然后占据刘璋的益州形成鼎立之势,最后挥师北伐、兴复汉室。

但是,诸葛亮忽略了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荆州和益州之间相隔上千里,古代交通不便,如有意外,刘备集团又该如何自保呢?

毛泽东认为,刘备集团不应该将自己手上的兵力分散到两个地区,应该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

而且,以刘备集团的实力,他们在当时的三股政治势力中最为弱小,“三分天下”才是最为现实的。

尽管诸葛亮一直都希望以荆州、益州的力量来“兴复汉室”,但实事求是地讲,他们既无充足实力,二无先进的指导思想,想要达成最终的目标是相当艰难的。

且诸葛亮在《隆中对》当中给刘备定下的计策是“东联孙权,北拒曹操”。但诸葛亮忽略了非常关键的一点:孙权集团一直都对荆州地区垂涎三尺。

从孙权的父亲孙坚再到他的兄长孙策,他们无不是希望占领荆州,并将之作为自己北进中原的基地。

但诸葛亮劝刘备占据荆州一直以“借”的名义控制着这块地区,从长远来看也并不利于他们跟孙权集团交好的大方针。

因此,只要荆州一天不归于东吴,那么,它就会是孙刘联盟之间的一颗“定时炸弹”,与其这样,为什么不将全部的力量用于西蜀呢?

因此,在毛主席看来,诸葛亮缺乏战略眼光。

虽然他的那些话放在当时的环境看似乎有几分合理之处,但他对于未来的规划还是太过“美好”了。

另外,毛泽东认为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也远不及他们要打倒的敌人曹操,甚至后来蜀汉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有一大半的原因都要归结于诸葛亮的失误上。

那么,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在诸葛亮的识人字典里,他一直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放在第一位。

在“任人以德为先”的标准之下,诸葛亮创立了一套非常独特的识人办法——“七观法”。

所谓“七观法”大概是这样的: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知以祸难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坦白地说,诸葛亮的这套“七观法”有他的可取之处。

但毛主席认为:诸葛亮的这套方法未必适用于当时的那个乱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曹操奉行的“唯才是举”的方针要比诸葛亮的这套办法有效和高效得多。

正所谓:有行之士,未必进取。

毛主席认为,在当时的那个乱世,任何一个政治集团需要的都是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奇才”。而一味地去苛求品质上的问题,无益于解决大家眼下面临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毛主席能够不计前嫌地任用那么多前国民党高官的原因。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君子”和“圣人”都是极少数,而大多数普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

所以,诸葛亮一味地采用“七观法”,而忽视了很多有才干的人,这也间接地造成了蜀汉后期的“人才危机”,使得整个蜀汉集团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

说到诸葛亮的用人失误,毛泽东也感到扼腕叹息,他曾对自己的卫士李银桥说过:“马谡是一个人才,可惜诸葛亮用错了他。诸葛亮不应该在关键的时候放弃战役的指挥权。”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马谡失街亭被看作是整个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关键原因,甚至有人提出一个假设:如果诸葛亮派去镇守街亭的将领不是马谡,那么形势就会完全不同。

然而,毛主席却一针见血地指出:街亭之战的首要过失就是诸葛亮用错了人!

从品行为人来看,马谡的确是一个“正人君子”,并且在诸葛亮之前南征孟获的时候也为诸葛亮献上了不少的计策。说马谡这个人一无是处,很显然是与现实情况严重不符的。

马谡是一个谋士,他善于出谋划策而不是带兵打仗。当时,诸葛亮出于对马谡的信任让他带兵去守街亭,本质上还是受到了情感上的影响,认为马谡可以堪当大任。

但是,马谡根本就不擅长带兵打仗,由这样的将领带队打仗,蜀汉大军怎么能不失败呢?

毛泽东认为,像街亭这么关键的一场战役,诸葛亮没有做到亲自指挥、亲自关心,甚至主动放弃了战场的指挥权,这是他的一个严重失误。

诸葛亮深知马谡平时骄傲自大,有不听话的风险,却没有严格地约束马谡,这也算是诸葛亮“治军不严谨”的一种体现。

如果当时去街亭镇守的是诸葛亮本人而不是马谡,那么,蜀汉大军一定会当道扎营,绝对不会大败而归。所以,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之所以失败,与他自己的用人失误也脱不了关系。

谈到这一点时,毛泽东甚至还觉得有一些疑惑,因为史书上总是写着:“每出,亮必在军”。

就是说,每次出击,诸葛亮必然都在军队当中。

那么,怎么到了这么关键的时候,诸葛亮却把全军的安危交给一个没带过兵的谋士呢?这实在是让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不过,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诸葛亮虽然有很多的错误和不足,但是这依旧不影响他在后人心目当中的形象。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毛主席都将诸葛亮的一些成熟办法运用于实际,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那么,主席又是怎么做的呢?

1958年的秋天,毛主席来到了河南省的地界上视察。

当时负责接待工作的是南阳市的一位书记,毛泽东问明了来人的身份后,面露喜色地说道:“南阳好啊!人杰地灵,最重要的是出了个诸葛亮哦!”

随后,毛主席给这位书记留下了两个建议:第一、要重视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第二、要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多学一点历史知识。

在农业生产方面,毛主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可以向诸葛亮学习,一千多年以前,诸葛亮就在陇西地区发展屯垦,以此来对抗司马懿的大军,如今,我们在西北地区也可以这么做。

于是,在党中央的指示下,王震同志率先在新疆开始搞起了“生产建设兵团”。

战士们一手拿着锄头铁锹,一手拿着钢枪刺刀,在保家卫国的同时也不忘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如今“生产建设兵团”已经成为新疆地区的一大特色了。

1953年8月的一天,西南军分区参谋长向中央军委报告说,最近战士们剿灭了当地的一群土匪,并且俘获了他们的布依族女性首领程莲珍,因为这帮土匪平时横行乡里,战士们都非常痛恨他们。但考虑到我党的政策,李达他们并没有私自处置这些土匪。

毛泽东看到这份报告以后哈哈一笑,摆了摆手说道:“我看李达他们这个样子就很好嘛。人家诸葛亮对待孟获都可以做到七擒七纵,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来一个八擒八纵呢?要利用好这个机会团结少数民族的同胞啊!”

接到了毛主席的这个指示后,李达他们迅速命令手下的战士释放了程莲珍,并对她进行了思想教育,还帮她手下那些良心未泯的部众安排了田地,帮助他们恢复生产。

在旧社会,如果不是实在活不下去了,谁又愿意落草为寇,过着刀尖舔血的日子呢?

1956年4月,我党在四川西部和云南、甘肃等地推行民主化改革。由于当地长期以来都有很多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他们大多都是奉行着非常落后的奴隶制度。毛主席下达了命令:无论如何也要帮助这些地区彻底废除奴隶制,实现民主化。

一开始,解放军的干部们在当地进行政策宣讲遇到了不少的阻碍,甚至很多部落的头领一听说解放军要废除奴隶制,干脆带着部落里的人们举兵叛乱,对抗解放军。

经过无数次战火洗礼的解放军当然不会害怕这些少数民族中的反动武装势力,几番交战下来就活捉了对方的头领。

但是,有些极少数头领却非常顽固,他们表面上装作顺从解放军,回到部落里又继续负隅顽抗。

解放军再次采用了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打法,慢慢地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渐渐地,对面的少数民族士兵发现了,每次自己这边的头领既打不过解放军又不肯干脆投降认输,而且,每次冲在最前面、死伤最为严重的还是他们这些最底层的群众。

于是,大家纷纷开始投向解放军这一边,叛乱武装的人越打越少,解放军这边的人马却越打越多。

最后,解放军虽然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彻底肃清了西南地区的“匪患”和落后顽固的“奴隶制度”。但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耐心而又真诚的感化政策,这么多年以来西南地区一直保持着和平与安定。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学习了诸葛亮的“大智慧”,在西南地区取得了一次十分伟大的胜利。

另外,为了克服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犯下的一系列错误,毛主席也召集大家多次讨论了关于培养年轻干部的问题。最终,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的青年干部群体,为我们党今后几十年的工作与发展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的一生充满了大智慧,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与历史爱好者,他对于各种经典历史烂熟于心。

不过他的思维却从来不局限于某一本书或者是某一段历史——“他为我用,古为今用”一直都是毛泽东所追求的效果,只要对国家有益,学一学诸葛亮或是曹操又有何妨呢?

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百分之百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事情,任何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都无法跳出他所处的时代和所在社会阶层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毛主席回过头去看诸葛亮时,会觉得后者犯了很多错误的原因吧。

·结语

诸葛亮曾经为了他心中的那个理想不懈奋斗,真正做到了为了季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管最后的结果到底如何,我们谁也不能够否认诸葛亮在精神上的正义性。

正如我们近代的革命事业一样,一个政权、一个政党,只有为了人民的利益去奋斗,他们的理想才会有人追随,他们也才会更有生命力。

否则,这些所谓的风云变幻不过就是各路王侯将相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已。只有人民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也只有人民才是历史最为公正、客观的记录者!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