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沂蒙山人「沂蒙山人公映后编剧打了一场官司最终输掉却影响深远」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45更新:2023-02-24 01:11:52

《沂蒙山人》是上影厂拍于1992年的一部电影。整个电影质量平平,也是上影厂逐步衰微、越来越没有影响力过程中的一部代表性的电影。

影片导演赵焕章,可以称得上是上影厂最为知名的农村片导演。

他导演的《喜盈门》轰动一时,之后他接着导演了《咱们的牛百岁》、《咱们村里的退伍兵》,构成了农村片三部曲,但质量一部比一部差,反响也越来越弱。

而随着谢晋模式遭到批判,上影厂日趋成熟的影戏理论指导下的拍片实践也受到波及,像赵焕章导演的拍戏特点,与谢晋模式高度相似,就是注重镜头里的生活化,强调情节的一波三折,借助煽情制造催泪点,这种影片在赵焕章的运作下,几乎与谢晋电影里达到不相上下的感染效果。

但谢晋模式受到重创,赵焕章这一套拍电影的手法,也被孤立,有一段时期,电影厂里开会,他都不敢坐在中间位置,其八十年代初如日中天的地位,已经朝不保夕了。

《沂蒙山人》这个电影,正可看出赵焕章导演的电影,日益呈现出一种模式化的倾向,而当时西部片里的农村的天旷地远的粗犷与原始风味肆虐银幕,赵焕章的这种按照影戏理论打造来的电影,已经让观众深感乏味。

此后,之前一直是上影厂的头部导演的赵焕章一落千丈,这部电影拍完之后,难以接拍电影,一直到八年后的2000年才拍了一部今天已经少有人知道的儿童片《白天鹅的故事》。

可以看出,《沂蒙山人》是赵焕章导演生涯中的滑铁卢节点。

《沂蒙山人》的拍摄起因,源自于山东平邑县“九间棚村”发生的一件真实新闻事件。

这个村,处于深山沟里,无电,无水,村民们生存艰难,一直与贫困相伴,从1984年开始,这个村里发动村民,战天斗地,架起了电,引来了水,修了通向外界的道路,愣是将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建成了一个现代农业的示范点。

但这个剧本,看起来毫无新意。

在之前的农村片里,几乎绝大部分主题,都是这种改天换地的模式,《沂蒙山人》在构造电影的时候,一如之前的电影情节设置,表现一个大公无私的村干部,带领着村民们,先从架电开始,然后引来了水,修建了沟通外界的道路,带来了种植革命,改变了小村的旧貌。

过去这样的农村电影,还有一个阶级敌人穿插其中,为戏剧矛盾添波助澜,到了《沂蒙山人》中,自然不可能有一个破坏分子,于是电影把这个情节,放到一个思想落后分子身上,表现他如何破坏修筑道路,甚至引爆炸药,动手动人,实际上相当于乡村里的地痞流氓。

所以,《沂蒙山人》最后的问题,没有根据九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真实地反映它的现实冲突,而是按照旧有的一套,构造故事情节,不能说它的情节虚假,但是模式太老套,看起来,毫无新意。

尤其是赵焕章在之前电影中始终保持着的幽默风格,在电影里荡然无存,所以这个电影实在没有可看度。

所以,当时《中国电影周报》于1992年10月15日刊登了一篇批评文章,题目叫《不只是说方义华》。

这个评论的奇怪的地方,不是指责电影的导演,而是矛头直指编剧方义华。

很难说,一部电影的责任关联着编剧,但是方义华在当时,正好编剧了一部颇为轰动的电影《焦裕禄》,批评他更能够击中要害。

《焦裕禄》电影拍摄于1990年,由李雪健主演,电影拍的非常感人,但剧本却很弱,这也给批评者,找到了一个批评的口实。

所以在《不只是说方义华》里,也提到了《焦裕禄》这部电影,说这部电影“由于人物本身的感召力和演员出色的表演而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实际上影片与剧本相去甚远”,可以看出,评论也贬低了编剧方义华在这个电影中的作用。

而对方义华刚刚创作出来的电影《沂蒙山人》,评论里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这一类方义华编剧的电影,“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缺少鲜活独特的人物形象而显得粗糙、平淡、浅薄。”

进而评论里指名道姓地指出了《沂蒙山人》的缺点,说这部电影“多么响亮的名字,脱贫致富,多么丰富的主题,然而,看过影片之后,有什么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篇评论,后来被认为是第一次指出了“主旋律影片”的不足。

这样的批评,让方义华很不舒服。

方义华在难以达到自己要求的情况下,诉诸法庭。

1993年3月31日法院公开审查了此案。从现场的情况来看,原告一方的律师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气势逼人,而被告一方,则表现一般,方义华一方气势上就压倒了被告一方,更使得最终结果扑朔迷离。

最终法院作出最终判决,认定这篇电影评论,并不构成名誉权侵犯,判定方义华作为原告一方败诉。

这一案例的最终审定,开启了一个文艺评论受到法律保护的先例,意义相当深远。

日后,同类的因为文艺评论而导致的认知差异,都可以比照这一起案例的审判结果而找到法理依据。

方义华至今依然活跃在影视创作界。能够查到他的最近的一部电影作品,是2016年拍摄的电影《风雨天池寺》,表现的是红军时期大巴山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

《沂蒙山人》这部电影,在今天看来,如果作为一部了解沂蒙地区的人民的精神意志的作品,有着它的独特的认识作用,能够感受到当时的人民群众是如何战胜了各种困难,实现了家乡的面貌改变,其还原历史的意义不容低估,虽然它在艺术性上,正如批评意见所说的那样,有一点过于老套,创新意味不足,也缺乏足够的接地气的感染力,但这不影响这部电影作为一部纪录时代变迁与变化的一个不失它应有价值与意义的样本存在。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