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尔伯格拍林肯是影射用战争谎言以达到政治诉求的现实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53更新:2023-01-02 13:46:30

斯皮尔伯格在他的严肃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中,对历史事件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尽量在历史事件中,抽出戏剧性的成份,作为影片的剑拔弩张的故事主线。而这种主线,还包藏着斯导的内心的现实指向情结,看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明白斯皮尔伯格为什么如此勤快地拍片。

斯皮尔伯格毕竟有着强大的操纵娱乐片的经验与历练,即使他移师严肃题材的影片之后,他也习惯性地借鉴了商业片的重视内在冲突的技巧。

在他拍摄于2012年的传记片《林肯》中,他并没有对林肯的一生作出全面的回顾,而仅仅抓住了林肯废除奴隶制法案的短促时间段,去组织电影的线索链条与矛盾冲突。

纵观这个电影,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技巧所在。

斯皮尔伯格显然明白,如果一个电影里没有一个核心主线,没有一个关键性的内在交锋,是无法吸引观众的。

所以在这个电影里,实际上,把林肯的所有作为,都转化为拉选票这个关键性举措。

拉选票,是必须拉到足够的支持废奴法案的选票,这是林肯必须面对的政治决战层面。

而同时,林肯还面对着另一个战争的外在层面。

这样,在这部电影里,就交织着两个主题,即拉选票的主题与战争主题。而战争在斯皮尔伯格的处理下,仅仅成为了背景,但这个背景,却决定着选票的站位问题。

既然把战争线索放置在背景深处,斯皮尔伯格采取的做法,在《林肯》里,就是把电影的激烈交锋交给了选票之战。所以电影在最后的一场戏中,以近乎无遗漏的时长,交待了众议院里每一票交叉增长所累积的决战效果。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斯皮尔伯格对这种无声的显然没有多少视觉冲击的段落,采取了一种不亚于刀光剑影外在冲突的表现形式,这里显见得斯皮尔伯格在电影操作时的老道,也可以看出,斯皮尔伯格一直在娱乐片中滚打摸爬,知道一个明确的主线以及硬碰硬的交锋, 是一部电影能够站立得住、观众坐得住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是斯皮尔伯格的技巧所在,也是斯皮尔伯格的睿智所在。一个导演在处理一个作品的时候,必然要融入自己的思考,斯皮尔伯格在处理“林肯”这一题材时,抓住了电影至关重要的关节点,就是废奴法案与战争的关系,由这两者统帅的关系,构成了整个电影的两张皮,而斯皮尔伯格又是重点将他的瞄准视角,聚焦在其中的一张皮,即废奴法案的支持与反对者的拉拢上来,使这一历史史实中早已定论的结果,在电影里再次成为一种悬疑。

可以说,斯皮尔伯格就是如此这般全程地介入到这种悬疑之中,展现出历史史实中传主是如何拂开枝蔓,最终推向那个历史看起来是宿命的结局的,而斯皮尔伯格的所有的努力呈现,都证明了,看似是历史必然的结局,在当初亦步亦趋的进展过程中,却充满着艰辛、危险与不确定性。

斯皮尔伯格既然抽出了这个主题,那么,他就必须处处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演绎、渲染、深化。斯皮尔伯格并不想高深,这在我们愿意进入他的毫不设防地让你娱乐一个够的爆米花电影里,就能感知到斯皮尔伯格对观众的顺从与讨好,所以,在处理严肃题材的时候,斯皮尔伯格也不会违拗自己的本性。为了让他电影里的主题,为观众所吸纳与理解,在《林肯》中,斯皮尔伯格作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铺垫。

在影片的开始部分,电影特意虚构了一个来自密苏里州的乔利夫妇,与林肯有一段冗长的对话。

这里插一句,其实,《林肯》这样的电影,使人想到《列宁在十月》,列宁在电影里接见来自于农村的农民,这一方面是为了衬托领袖与民众的接近,但另一方面,纯粹从艺术构思上来讲,是为了交待时代背景,让观众了解时势特点。撇开政治好恶不讲,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设置一个来自民众中的普通人物形象,是为了突出一个政治主题总是民众呼声的集纳与反映。

这位乔利夫妇来见林肯,是反映他自己的问题。民众见领导,总是出于对自己利益的关心。他说了半天,大致是他家祖传的一个产业,因为南北战争的缘故,被林肯手下的一个将军给占据了。所以,他的意思是想讨回自己的产业。而讨回自己的产业,必须停止战争,所以,他来找林肯的目的,是反对战争。他说的明白:“我赞成的是结束战斗。”而林肯最为关心的是通过宪法修正案,废除奴隶制,所以,他问这对夫妇是否支持废奴法案,这位美国平民的回答很有意思。他也支持废除奴隶制,但这个原因,是“只要我们废除奴隶制,叛军就会停止战斗,因为他们为了奴隶制打仗。”

这时林肯又问了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战争结束,这个平民是否支持废除奴隶制?这个平民骨子里实际上也是一个种族主义者,他直接道出了,如果没有战争,他根本不关心废除奴隶制,他还脱口而出,骂了一句“黑鬼”,认为是黑鬼抢占了白人的资源与利益。

这个虚构的人物,其实为电影设定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公式,那就是:若要废除奴隶制,就必须让战争继续,逼民众身受战争之害,转而会去支持毁掉战争的根基——奴隶制。

接下来林肯的确是有意遮掩南方军队求和的意愿。实际上,电影再现了一个政客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去利用战争,用民众的死亡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实现。

我们在电影里看到,当南方军队派出求和代表要求到首都来进行和谈时,林肯开始时未加考虑就接受了,但是,他随即改变了自己的安排,严禁求和代表进入首都。

在投票当日,反对派声明南方已经表示求和了,战争意味着已经结束,废除奴隶制的最大动因消失了,立刻,投票现场一片混乱,在这时,斯皮尔伯格移用了只有娱乐片里才用得着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技巧,表现两位可能分属两个派系的工作人员(知道名字对于我们中国人也价值不大,只要知道两个人是奔向林肯所在处,证实消息是否真实),一路疾奔,找林肯对质,是否南方求和的人到了。

林肯出于自己的政治诉求,在这时撒了一个弥天大谎,用白纸黑字写下了南方没有派出求和代表团。

这一段斯皮尔伯格大展神威,移动镜头、跟拍镜头都用上了,产生了电影里少见的一个快速疾进场面,因为这一段非常重要,正是林肯的撒谎,才保证了法案的通过,而从电影的主题来看,也就是废除奴隶制与停止内战这两者之间,电影之前已经作出了铺垫,只有让战争暂时继续,才能通过废奴法案,在这样一个重大抉择关头,林肯不惜以身试法,冒着被弹劾的风险,也要掩盖真相,推动废奴法案的尘埃落定。

斯皮尔伯格在这个电影里,实际上带有鲜明的当代指向意义。因为拍这部影片的时候,美国也处于在一个炮制战争谎言,以达到政治诉求的尴尬之中,但斯皮尔格无疑通过林肯推进他的政治诉求时,不惜搞欺骗手段、混淆视听的具体案例,来证明美国历史中,即使是如圣人一般的林肯也曾经有过这些不光彩的行为,你说斯皮尔伯格讽喻现实可以,说他推翻偶像也行,但我们都可以看出,斯皮尔伯格如此隆重而盛大的规格拍摄《林肯》这样的影片,更像是对美国当代政治的一次深入的鞭辟入里的问责与审视。

可以看出,斯皮尔伯格不仅是一个娱乐的高手,他的思想一直走在时代的前面,带着浓重的对时代的兴趣,在历史中寻找那些引人思考的重大前科,并且激活它,使观众在他的电影前,不仅仅获得廉价的视效的狂欢,更能获得对美国现实政治的一种深刻烛照。

这是我们不得不敬佩斯皮尔伯格的地方,如果仅仅以为斯皮尔伯格只是一个一门心思制造爆米花电影如《头号玩家》这类用彩蛋满足捡拾彩蛋迷们的游戏玩家,那么我们显然低估了斯皮尔伯格的思想与深刻了。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