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送别「普京在离别时刻完整篇」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33更新:2023-03-17 19:23:35

济尼切夫是普京的朋友,两人认识超过20多年了,都是圣彼得堡人。

2021年9月8日,已经官居俄紧急情况部长,大将军衔的济尼切夫在进行北极紧急情况演习的时候,因为去救一个失足的摄影师,落水撞到了水中的石头上……不幸去世。

济尼切夫葬礼上的普京

济尼切夫比普京小14岁,从加里宁格勒州长、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副局长,到大将军衔的紧急情况部长……强力部门所有关键岗位,普京都帮着小济刷了一遍,基本明摆着告诉大家,这个年轻人就是绍伊古的接班人。

然而,天算不如人算,不幸还是发生了。

济尼切夫出事之后,网上阴谋论很多。我们中国人先入为主,觉得大官咣一声就跳下去很蹊跷……其实这在俄罗斯是有传统的。济尼切夫之前就有一个更大的官也跳水救人,后来不幸得风寒去世,就是鼎鼎大名的彼得大帝。

后来普京的首席新闻官佩斯科夫还专门做了辟谣。

意外归意外,但再强大的人在意外面前,依然会黯然神伤。

普京在小济葬礼上很难过,他把双手放在棺椁边沿,头深深埋下。在跟家属握手慰问之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待了一会,径直离开。

普京一直是以硬汉示人,之前出席教练葬礼的时候为了不让人看到自己的难过,就独自一个人朝大街走去,连保镖都不让跟着。很多次了,他了解如何在悲伤的时候控制自己,但还是控制不住深深的孤独。

他看着静静躺着的济尼切夫,似乎想到了一些人,他们以各种形式离开了自己。

他们让普京意识到,能和自己一道的人越来越少了。

第一个从普京身边离开的,是他的恩师索布恰克。

索布恰克

2000年2月20日,普京的恩师,前圣彼得堡市长索布恰克因为心脏病突发,在加里宁格勒州的斯韦特洛戈尔斯克市突然去世。这时距离他结束国外流亡生活回到俄罗斯也只有不到半年时间。

索布恰克的离开是一个突然事件,那时只有63岁的索布恰克是刚当上总统的普京最可以倚重和信任的智囊、长者。

而63岁的猝然离世,使得所有关于索布恰克与普京之间的故事也随风而逝。

不过今天,当我们站在俄乌战争硝烟弥漫的时刻,我想问的是:如果索布恰克没有在2000年猝然离世,他和普京还能继续并肩?

这或许是一个所有人都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一下普京的这位老师……

索布恰克是一个怎样的人?阿纳托利·索布恰克,在1937年8月10日出生在原苏联的西伯利亚,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工厂会计。从小成绩好,一路读法律专业,在1973年进入列宁格勒州立大学任教(也就是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两个学生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他用十年不到的时间就成为了英美法系的系主任,前半辈子是“别人家的孩子”。

之后进入政坛,在圣彼得堡担任市长,参与起草了俄罗斯联邦第一部宪法,准备参选总统直到叶利钦把他整垮。

索布恰克的经历代表了典型的文人参政。而文人参政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容易理想主义和夸夸其谈。在苏联解体的特殊年代,索布恰克先生似乎把以上两点都发挥到了极致。

他是私有化的坚定鼓吹者,在任圣彼得堡市长就大刀阔斧。彼时正是90年代初,苏联畸形的经济体制积重难返,国家造了一堆核武器但人民买不到面包,每天的生活得不到保证。圣彼得堡作为全俄第二大城市,和第二大航空港,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和欧洲、西方建立紧密联系。

索市长走马上任之后,立刻就和西方打得火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生,赢得了民心。

之后索布恰克醉心于打造“国际旅游之都”。且不说成果如何,成本倒是很显著:圣彼得堡的国有资产私有化进程超过了首都莫斯科,大量国有资产被贱卖,落到寡头手中,当然西方是很满意的。

索布恰克先生的第二点主张是彻底否定苏联体制。我们之前说过,索布恰克是学法律出身,而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法学一直是一个西方语境陷阱最深的学科。

索布恰克自然不例外,1991年刚当选市长,就把列宁格勒的名字改为了圣彼得堡,在作为代表参加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的时候,索布恰克提出议案要把列宁遗体移出,虽然结果是自己被愤怒的代表们先移出了议事堂,但他却认为自己是在坚持真理。

可以说,索布恰克在苏联解体的大时代中,基于个人经历所带来的记忆,认为现在国家和人民的一切困难都是由于苏联这个国家造成的。这种想法其实是很多那个时代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心声——在他们心中苏联是万恶之源,彻底打破苏联,人民就可以吃上面包,俄罗斯就能幸福。

每次看到苏联解体时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反应的时候,我都在想一个问题:一个人真实的经历和回忆,对于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究竟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无论是索布恰克,还是像索尔仁尼琴这样左右派都不能接受的“良心”,我相信他们在面对“苏联”这个词语的时候,感受是真实的,表达也是有依据的。就如同索尔仁尼琴将自己的经历和故事,都蕴含在了那本著名的讲述“慈父”时期的纪实文学《古拉格半岛》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索尔仁尼琴

我并不怀疑索布恰克和索尔仁尼琴面对历史的真诚,但质疑的是:当一个人本身无法完全离开某段历史的时候,他对于这段历史的叙述和理解,是否是完整和全面的?

当一个人在面对自己曾经经历的历史时,不可避免地会因为自己的情绪和先入为主的判断,选择性地忽略一些重要事实,同时也选择性地放大和强调痛苦。这种“选择性忽视”和“选择性地放大与强调”与品德无关,完全是由于人性的先天不足造成的,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晕轮效应”(Halo Effect)。

而事实是,每一段历史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只是你没有发现,或者囿于当时的局限性,无法发现。

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中的苏联篇章

关于苏联时代,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2018年索契冬奥会开幕式的展演环节:火红色的光影交织,钢铁,船厂,载人飞船,工程师们举着圆规和卡尺在擎画现代化,工人们在加班加点“忘我”推进五年计划……那真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俄罗斯民族在20世纪不再迷失。

遗憾的是,在大厦将倾的时刻,人们视大厦为洪水猛兽,只能看到眼前的灾难将至;没有人会在这时想起大厦其实支撑起的是一整个民族的骄傲和梦想。

回到索布恰克自身,他并不是一块做政客的料。

普京这样评价自己的恩师:他并不通政治,在位期间得罪了太多人,下到试图把持政权的寡头,上到国家总理、财政部长,都想要置他于死地。(能不讨喜到这个程度也真是个人才)

这确实是一个极天真之人,早年间叶利钦看中他在知识分子中的威望就拼命拉拢,当发现西方有可能转而支持索布恰克之时就立刻翻脸……而这一切,索布恰克完全后知后觉。

在圣彼得堡市长任上,他更热衷于出席各种场合,和李达康一样搞“亲自挂名,而非亲自挂帅”,但作为一个市长他也没达康书记的能力和魄力。

好在副市长普京同志可不是丁义珍,算是硬把老师画的“国际旅游之都”的饼做熟了;在面对政敌攻击的时候,这位法学教授还在期待司法公正和程序正义。

普京看跟他说不明白,冒着自己政治生命被终结的风险,强行给他塞进了飞往芬兰的客机,救了老师一命。

直到1999年索布恰克重新回到俄罗斯,又不久离世,他一直是普京尊重和感谢的长者。

如果要评论索布恰克对于普京的意义,我认为是启蒙者。

启蒙者的职责是开启一个觉醒时代,但启蒙者不具备能力和胆识找到打开新时代大门的钥匙。

从人伦的角度,索布恰克和普京这段师徒是不幸的。在弟子刚刚实现老师未竟事业之时,老师就溘然长逝,让弟子失去了一个难得的陪伴者,这可真是天大的遗憾。

但从普京作为一个意图拯救俄罗斯命运的政治家的角度,索布恰克的离开其实是最好的安排——他不必被一个根本不属于政坛的人牵绊、掣肘,也为彼此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回想老师在镜头前雄辩的风度和年轻的身姿,普京的眼里,所剩的只有师徒情深。

2008年8月8日,鸟巢,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在得知了格鲁吉亚入侵南奥塞梯的消息之后,普京当即决定返回俄罗斯主持大局。此时的格鲁吉亚军队正在从南奥塞梯共和国的首府茨欣瓦利南、东、西三个方向发动突然袭击。同样装备苏式T72坦克和苏25战斗机的格鲁吉亚军队这一次将枪口对准了俄罗斯。

普京换了一下座位,坐到了同一排的小布什旁边。

- 布什先开腔:“萨卡什维利(时任格鲁吉亚总统)是一个热血爱冲动的人。”

- 普京冷冷地回答:“乔治,我也热血。”

- 布什无奈:“不,弗拉基米尔,你冷血。”

……

这是二人在各自总统任上最后的一次面对面交流,一次不欢而散的交流。

这和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相差太远……

2001年6月16日,在斯洛文尼亚的一座古老的城堡中,普京和小布什迎来了第一次见面。

这时普京已经是挟车臣战争“武功”而牢牢把握双头鹰最高权力的话事人,而小布什还是刚执掌总统大权五个月的新人……不过小布什的年龄偏长,55岁,而大帝时年只有46岁。

今天看两人的照片,那是多么风度翩翩的两位大叔,时间真让人唏嘘不已。

布什的回答在当时语惊四座:“他是一个非常直率和值得信任的人(straightforward and trustworthy),我看到了他的灵魂。”普京听到之后,用英文回了一句:Thank you.

后来小布什说,他了解“非常直率和值得信任”这样的词汇从来没有出现在评价一个前敌国领导人的字典中,不过他很确信这确实是见到普京后的真实感受。

他清楚记得从小父亲就告诉自己克里姆林宫住着世界上最邪恶的人。

不过说教怎敌一见如故。

一见如故是从哪里来的?两个人差别实在是太大了。小布什在耶鲁大学上学的时候经常挂科,他流连于各种Party,和美国电影中的小伙一样,和不同的女同学……普京不抽烟不喝酒,特工出身,沉稳果敢,也是凭借这点能娶空姐做老婆。

从原生家庭来看,小布什家庭殷实优渥,家庭美满。他在父亲葬礼上的演讲非常动人,这说明家庭确实是他幸福的港湾。普京的父亲是海军士兵,从小母亲把他带大。他曾经有过两个哥哥但不幸都夭折了,这样的家庭和当时苏联的绝大多数家庭别无二致。

我们在研究一个人的时候,除了要捕捉到表面的性格、风格,还要看到做人做事背后的逻辑。

比如普京小时候可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他因为调皮,最后一批加入少先队;小布什虽然“不学”,但绝非“无术”,凭借自己的社交牛X症,他在耶鲁大学期间认识了超过2000人……

两个人都不是循规蹈矩之人。

此外,我们还得看看他们的朋友圈,因为朋友往往是一个人的镜子。

他们还真有一位共同好友——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这位“贝爷”在私生活上的事情没有一件是符合播出标准的。不过再奇葩的人也一定有过人之处,贝爷的过人之处恰恰是普京和小布什都看中的:

第一,能力过硬。贝卢斯科尼在商业时代做了三个方向:房地产、媒体和AC米兰,足球迷都知道闻名遐迩的“荷兰三剑客”就是贝爷引进的。以上三个领域完全不挨着,但是贝爷做得都很好,就凭这点,贝爷就有资本在生意场上睥睨懂王。

第二,非常直爽。比如在2005欧盟峰会上,瑞典首相佩尔松喝了英国葡萄酒之后拉肚子很严重。贝卢斯科尼当场送给佩尔松24瓶意产名酒,当着布莱尔的面劝佩尔松别喝“劣质英国酒”了。

口吐莲花,有时真能深得人心——在现代社会繁文缛节不重要,节省沟通成本才重要。

第三,仗义重情。贝爷第一回做生意是帮助中学同学写作业,他垄断自己中学抄作业市场的秘诀是,作业不通过不付钱,蒙不了老师他兜着;911事件之后,贝卢斯科尼告诉小布什,他悲伤到痛哭;在八国集团开除俄罗斯的时候,已经不是总理的贝卢斯科尼发声明力挺普京……

贝卢斯科尼是一个立体的人,而普京与小布什和他一样,更愿意活得有血有肉。

我们总会发现,其实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硬通货永远都是人性,无论你是总统还是乞丐。

这也给我们混社会的年轻人一个重要的启发:真正的情商高绝对不是八面玲珑,而是把自己的真诚作为名片,然后递给另一个真诚的人。

当然,光有性格契合自然是不够的,因为毕竟他们都是总统。

911事件之后,俄美关系快速升温:普京是第一位向小布什打电话慰问的外国领导人。在美军为了应对911提升战备等级的时候,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打电话告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俄罗斯理解美军的意图,不会随之提升战备等级以减轻美军的防御压力……

甜言蜜语的背后其实是美国此时正在忙于收拾911的烂摊子,而俄罗斯也希望在经济方面能抱着西方的大腿,美国自然是执牛耳者。

更本质的原因是:美国在此时,并无真正的国家战略。巧合的是,俄罗斯也没有。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的是,什么是国际关系中的“战略”?

其实战略的核心问题就是谁是敌人,随后才会思考谁是朋友。

美国在当时显然没有敌人,苏联解体,别人很菜鸡。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不任性的话吗,那就对不起鹰酱的经典台词了:

落后不一定挨打,那只是因为我今天不想打你!

2019年12月9日,华盛顿邮报披露了此前美国国会的一份内部报告,题目名字很诛心,叫做《因为没有战略而搁浅》。

报告说,通过对于小布什时期美国几百位军方、外交和情报系统和一线人员的访谈,发现大家对于“美国的威胁来自哪里”和“阿富汗战争的目标是什么”等问题莫衷一是,七嘴八舌的观点,类似让一年级小学生在作文课都去写《我的妈妈》……

值得注意的是,小布什接手的美国是一个在经济上持续增长了96个月的美国,他的前任虽然没有管好自己的拉链,但却管好了美国的经济,这就给小布什先生干(xia)大(zhe)事(teng)创造了坚实物质基础。

凡此种种,我们会发现小布什能“胡来”可真应了那四个字——有钱有闲。

再看俄罗斯。

2010年的时候,俄罗斯知名的智库瓦尔达俱乐部与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一次研讨会,在会上俄罗斯学者竟然提出了如下判断:21世纪中美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美国千方百计会针对中国……因此,俄罗斯的战略就是在中美之间当个“离岸平衡手”,这样可保自己无虞……

客观来说,俄式战略经常呈现“拎不清”的迷糊状态。比如,在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学界还一直有一种观点:我们俄罗斯也是冷战的赢家,因为输掉的是苏联。

当时的俄罗斯确实是希望再努力一把融入西方的。他们觉得911事件为俄罗斯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遇,能向西方展示善意和诚意。

我们讲了这么多,就是让大家去真正理解普京和小布什这对“CP”的背后存在怎样的大环境背景。

在国际政治中,友谊只是暂时的点缀与片刻的宁静,博弈永远存在。

如果时间的车轮就此打住,普京和小布什也就不会有在鸟巢的冷目相对了,或者至少可以晚一点,但是为什么08年的他们就要注定渐行渐远了呢?

这主要归功于当时格鲁吉亚的总统萨卡什维利。

萨卡什维利

这位留美博士在2004年,成功将颜色革命复制在了斯大林的家乡。高票当选让小萨冲昏了头脑,他不仅宣称要实现格鲁吉亚的彻底统一(收回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加入北约,并且真敢在南奥塞梯地区开始动刀动枪。

可惜设想是幻想,普京一点没打盹,可北约一兵一卒都没来。

我们从现在的角度再看俄格战争,会发现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在已经和2001年完全不同的氛围下,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正在加速转折:

次贷危机让美国经济进入拐点,没有了继续折腾的本钱,霸权也只能将财力军力集中在真正的危险上。

而俄格战争让美国感受到了普京治下的俄罗斯是底线不含糊,一点不好惹。

而对于普京而言,他也必须静下心来在想想,对美国是否还该心存幻想。

我们现在回顾北约东扩的历程,会发现北约“蚕食”东欧国家最快的时间段恰恰是小布什时期。2002年11月,北约一口气就接受了爱沙尼亚等七国加入北约,这是北约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东扩。

在2008年俄格战争之前,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也递交了加入北约的意向。如果不打格鲁吉亚,俄罗斯恐怕就要真的面对兵临城下。

在此前,普京很早就表达过俄罗斯加入北约的意向,但北约一直不置可否,美其名曰要一步步来:先拉拉小手,然后再一起看电影……

从小布什的角度看,我不认为他要可以完成对俄罗斯的围堵,但是美国的政策从来不是一个总统、一届政府可以单独完全制定的。美国的保守势力,从来对于庞大的北极熊都是秉持除之而后快,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没有任何政客可以做到拒绝北约东扩……

从普京看来,他不可能将国家安全与尊严寄希望于别人的善意。如果区区一个萨卡什维利就敢如此嚣张,对美国和西方还有什么可幻想的?

“如果自己真的离开,俄罗斯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总觉得,俄格战争是普京从“总统”走向“大帝”的一刻。

这既不是他刻意选择的,也不是他可以选择的,就如同他和小布什的关系那样。

所以离别,只能注定。

小布什并不理解普京的“变化”,在他印象中这不是一个满脑子阳谋阴谋的人,甚至会和他开冒犯一点的玩笑,比如要把他的得力助手挖到俄罗斯卖天然气……

他并不理解普京身处的位置,就像他不理解普京给他讲过的那座十字架的故事:普京曾告诉小布什,在他很小的时候,家里失火,他冲回火场,奋力抢出一座十字架……

普京其实一直在那个故事中,因为他一直没有放下自己背负的十字架……

这座十字架就是他对民族的责任和坚守。

2009年1月19日早上,小布什前往白宫椭圆形办公室,这是他任期内的最后一天,他给13个世界领导人打了告别电话。在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通话结束之后,小布什把电话打给了普京。

根据美国总统新闻记录的记载,乔治·沃克·布什在电话上同弗拉基米尔·普京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们有许多美好的回忆。”

普京对他说了8年前相同的话:谢谢你,乔治。

在谈论普京时,梅德韦杰夫终究是一个无法避开的人。

梅德韦杰夫

如果从1991年的圣彼得堡市政府算起,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已经认识31年了。在这31年的时间来,两人一直并肩作战,从圣彼得堡市政厅一路走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可以说,双双达到巅峰。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他们的关系,只能说是曾经亲密无间的兄弟加战友。

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1965年9月14日出生在列宁格勒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母均是大学老师,父亲在工艺学院教书,母亲在师范学院。

和小布什这样的顽主不同的是,小梅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又听话。十年寒窗之后,他如愿进入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后又成功留校当讲师,然后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梅德韦杰夫结婚照

需要提一下的是,圣彼得堡大学法律希既是俄罗斯政治人才的摇篮,也是普京成长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如果没有圣彼得堡大学,普京就不会遇见索布恰克、梅德韦杰夫、伊万诺夫等人……这些人在俄罗斯政坛有一个标签,都被叫做“圣彼得堡帮”。

梅普二人的真正相识是在圣彼得堡市政府1990年,索布恰克教授弃学从政,在无人可用时,他的学生梅德韦杰夫毅然站到老师的身边。前面已经写了,后来索布恰克成功当选市长,但是市府的工作全靠普京支撑。小梅此时任市政府对外联络委员会专家,从此之后到现在,他一直是普京的属下。

梅德韦杰夫在圣彼得堡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招商引资和安排市长公务活动,第一件事主要是和西方打交道,小梅法律专业出身,形象又好,干得得心应手;第二件事相当于市长的“大秘”,此时的小梅也没想到,这个工作更大的价值其实是在多年以后。

在普京成为总统之后,梅德韦杰夫随即进入总统办公厅,之后担任普京的总统办公厅主任,竞选小组的组长……可以说,在进入莫斯科之后,小梅更加稳固地确立了普大帝左膀右臂的牢固地位。

除了能力之外,兢兢业业的态度是普京青睐梅德韦杰夫的重要因素。

在当选总统第二天,普京驾驶Su-27战机飞抵车臣前线。这一幕让全世界震惊,也为普京带来了前所未来的个人加分,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过程的导演就是时任总统办公厅主任的小梅。他将聚光灯的所有焦点都集中在普京一人,自己甘当幕后英雄。

梅德韦杰夫像当年对待索布切克一样服务普京,自己也收获颇丰,直到成为俄罗斯总统。

普京选择梅德韦杰夫的原因是忠诚、兢兢业业,当然更重要的是,普京觉得小梅就是自己可信任的小弟,过去一直如此,未来也会这样。

很多人觉得是总统宝座让小梅黑化了,跟普京渐行渐远,直到分道扬镳。这是网络爽文看多了,其实小梅并不是大明风华里的朱祁钰。

觉得问题的关键依然与成长经历相关,他一直以来都是好学生、好老师、好丈夫,无论按照俄国还是中国的标准,都属于“君子”。

“君子”对于任何事情的基本态度就是重事实,轻人情。遇到水深的地方,容易“把持不住”。

梅德韦杰夫上台把心思扑在经济改革上。他提出要打造俄罗斯的创新国家之路,说白了就是不能只卖石油。

这无疑是正确的。俄罗斯总出现“大亨”和“寡头”,问题不是这些人多牛,而是经济结构严重畸形——除了能源等一些产业外,其他经济部门严重不行。

而此次俄乌战争中,俄军的补给回到叶利钦时期。这当然是西方的制裁导致的,但是西方的制裁为什么能成功?还不是怪俄罗斯自己的产业不给力,国内的内循环根本做不起来。

这就是俄罗斯GDP在这二十年中相继超越广东省、江苏省的原因(当然,反向超越)。

在2008年上台的小梅,推动在莫斯科市建立创新园区,加强教育和民生投入。这些都没有问题,但问题是改革总要进入深水区……

我们再看看梅德韦杰夫自己对国家的掌控力如何,俄格战争之后,俄军高级将领巴卢耶夫斯公然表示梅德韦杰夫耽误了战争准备,外长拉夫罗夫对梅德韦杰夫抛弃卡扎菲的做法暴跳如雷……

要知道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之后的基本政治生态就是权力永远掌握在一群人手中,上面讲过。这是经济基础决定的。

而这一群人之间,从来都是千丝万缕。

随便举几个离子:梅德韦杰夫总理职务的继任者祖布科夫,有一个担任国防部长的女婿谢尔久科夫,绍伊古的夫人和大女儿都在杜马(俄罗斯的议会下院)工作,拉夫罗夫的女儿叶卡捷琳娜就嫁给了俄罗斯制药业的大亨的儿子维罗库罗夫。

俄罗斯“战狼”拉夫罗夫

……

可以说,俄罗斯的上游社会本身就动不了。

同时,梅德韦杰夫的政策实施也存在问题。他犯了和老师相同的错误,那就是过于相信西方的承诺,将经济改革建立在西方支持的基础之上,这其实就导致了今天俄罗斯在制裁下的窘境,也是给自己的政治生涯掘墓。

大多数人分析梅德韦杰夫和普京分歧的时候,总是夸大两人在诸如斯大林的评价,对美国的态度等问题的分歧,但这些分歧其实之前都有,在普京看来属于鸡毛蒜皮。

我个人的观点是:普京愿意支持梅德韦杰夫的经济改革,但在大局面前,普京不能忍受俄罗斯国内的动荡。

大局就是俄罗斯首先要保住大国地位。

奥巴马的8年是不断给俄罗斯找麻烦的8年。美国在利比亚、叙利亚和伊朗三个方向对俄罗斯下手,基本上就是先点火,再挑衅,最后制裁……弄死卡扎菲,让俄罗斯在西亚北非地区失去了利比亚这个战略支点……

同时,全球经济又整体进入了衰退的周期,油价的下跌使得俄罗斯的经济雪上加霜。

在这种压力下,俄罗斯只能选择为了生存而对抗。因此,普京并不是不了解俄罗斯经济的问题所在,但是在稳定与生存面前,他必须有所取舍。

所以普京在2012年又回来了,胜选的那一刻,他泪洒莫斯科。

2012年总统大选胜利时的普京

而小梅也认为自己这四年实在憋屈。除了总统权威受损,政策成果有限,连萨卡什维利这种三流政客都在媒体面前羞辱他是个摆设……小梅越发觉得相对于普京而言,他自己才是孤家寡人。

在普京2012年担任总统之后,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理。“二人转”转了回来,但是两人关系的风向也转了。

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之后,普京对于梅德韦杰夫时期的经济班底也大换血,甚至把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长乌柳卡耶夫,和苏玛集团董事局主席马戈梅多夫直接送进监狱。这两个人一个是梅德韦杰夫经济内阁的关键人物,一个是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统时的顾问。

普京用这种方式给了小梅最后的警告。最终,梅德韦杰夫幸运地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辞去了俄罗斯的总理,担任普京为他定制的一系列二线职务。

梅普的“二人转”政治模式走到了尽头,结局并不算太坏,但是充满了遗憾!

在谈到“二人转”模式时,我个人认为,这是俄罗斯历史上一次宝贵政治创新的失败。

俄罗斯历史上强人辈出,但是要么强人自己结局不好,要么下台时国家动荡:叶卡捷琳娜二世之后农奴暴动,斯托雷平自己遭到暗杀,钢铁慈父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总之,俄罗斯的强人虽然没有韩国总统那么悲催,但也给人血腥与动荡的记忆。

2008年时,声望正盛的普京没有选择继续巩固自己的沙皇地位,而是富有想象力地离开总统宝座时,转而给小弟当总理。这不仅让全世界觉得新奇,也展现了俄罗斯的自信和稳健。

况且那时候的普京56岁,小梅只有43岁,如此年轻的组合,带给俄罗斯可以想象的未来有很多……

遗憾的是,创新最后失败了。创新为什么会失败,不是这一篇文章可以写明白的……

但我相信这种失败,也是这篇文章故事主人公的遗憾。

从索布恰克,到济尼切夫……这些年的普京其实一直在迎来自己的离别时刻。

有的分离关乎生死,而有的离别,意义超越生死……

写了快一个月的时间,在大功告成时,心中窃想会不会关谷的这篇文章会翻译成俄文版,被大帝真的看到……

我猜那时候,他或许会和电影1942的台词不谋而合:

有时候,我很怀念那个时代,尽可以和他们每个人,站在一起……

(全文终,关谷任平生原创)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