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刺是贬义词吗「挑刺八百拍得不错但细节处理能力稍欠缺」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72更新:2023-03-18 02:40:15

最近这部电影不少人评价,昨晚看了一下,也评价一下。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电影故事情节的背景就不介绍了,淞沪会战国民党军几乎拼尽了精锐,我曾经一度想,如果当年是老毛掌握国民党的百万部队,让老毛来指挥淞沪会战,会不会有不同的结果。

可惜的是历史不容假设,《八百》描述的就是上海沦陷前夕,谢晋元率领的一个营的兵力在四行仓库阻击敌人的感人故事。

四行仓库的地理位置,是一座位于上海市原闸北区南部、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西北角的仓库建筑。

四行仓库易守难攻,又可向租界借力。而这一个营的兵力所做的抵抗,从大局上说,是一个“面子工程”,是政治需要,甚至,是一场show,这一点在特派员下达撤退命令的时候,与谢晋元的对话影片已经很明白的阐述了这一点。

当然,无论如何,政治上的丑陋掩盖不了“八百”战士的英勇顽强。有点不说了,说说想说的地方。

1,影片开始以“瓜怂”的视角展开,且“瓜怂”们的情节占据前半部分一大半,占据全影片三分之一以上,令人憋屈不已。当然,这可能也是当年中国大多数人的精神状态,就是“怂”。谢晋元在影片中也说:“中国病了”。这个“怂”字几乎可以概括中国一半男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可能即便延续到如今,很难说现在的中国男人有多少是不怂的。

我觉得应该充分反思中国男人“怂”的气质,不自信,被各种压力压得不敢喘粗气,长期以来,像匍匐在地上求生的蚂蚁。

这里面有长期的封建统治带来的政治压力,其次是长期的内部倾轧带来的生活压力,双重压力带来中国男人特别“怂”的气质。

据说当年央视“水浒传”热映的时候,主题曲“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就曾受到部分领导的诟病,不得不说,中国男人的“怂”气质要想得到根本改变,尚需不短的时日。

需要解除数百年来的政治枷锁的束缚,以及生活枷锁的束缚。

2,让王千源扮演的老兵油子扮演一个没摸过女人的老处男,还经常问姜武这个“瓜怂”摸女人的感受,非常的不和谐,与王千源的个人气质以及电影情节中老兵油子这样的角色设定不匹配。

因为,从《八百》里这位老兵油子种种果决老练的表现来看,他无论如何也不符合没摸过女人的老处男的设定。当然,除非这位有生理或心理问题,但是从影片其他情节设定上看,这个假设不成立。

所以,这个角色的这部分形象设计如果给“小湖北”这个娃娃,则一点也不违和,甚至给其他任何一位年轻点的士兵,都不会让我觉得那么可笑。

3,关于撤退,煽情过度了。史实上,谢晋元部队击毙日军200余人,本部牺牲9人,伤数十人,无疑谢晋元部队堪称“八百壮士”的称号。但是,撤退过程应该并没有影片描述的那样在撤退过程中仍有大量死伤,而是基本成建制的有序撤退到英租界,影片在撤退情节为了渲染情节,歪曲史实是让我不舒服的。

并且,即便要渲染,可以讲最后一战的视角放在留下赴死的掩护队伍身上。对于这一点,大陆影片显然尚缺乏港剧港片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最后高潮——大决战。

观众无疑很吃影片高潮最后大决战这一套,而《八百》把这个高潮视角定位在撤退情节,而不聚焦到掩护的敢死队身上,这显然搞错了对象,于是最后关头只剩下歪曲史实,故意煽情,造成虎头蛇尾的感觉,收尾没能收得完美。

如果管虎照我说的拍,《八百》就几乎近于完美了。

4,最后夸一下电影管理局,能够让青天白日旗在大陆影院的影片里升起,说明大陆对国民党淞沪会战队伍产生的英雄的认可,这正是“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