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很特别的一年「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如果你感到生活太难了那就读活着」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17更新:2023-03-18 03:28:50

余华的《活着》凭什么一直占据着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凭什么火了28年?

1977年,余华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却不幸落榜,没考上怎么办呢,那个时候考不上大学就是参加工作呀,好多人都是子承父业,当年在农村当知青的我就是有幸接父亲的班进厂的,那时候能进国企、事业单位和医院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啊!

余华的父亲是外科医生,余华就在父母的安排下,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上了一名牙科医生。改革开放初期,牙医可不像现在这么既有钱又有地位。牙医跟普通的修鞋匠没太大区别,但比修鞋匠好点,好歹是在一所以拔牙为主的公办卫生院里。余华在这家卫生院干了五年,每天就是给那些偶尔来的一个病人看嘴巴里的牙齿,那时候的医院都是冷冷清清的,来看病的人少之又少,而牙科医院更少有人来看病了。余华常常感到无聊至极,总想换个不一样的活法。

余华经常站在卫生院临街的窗前望着外面来来往往的路人,他发现在文化馆工作的人整日在大街上闲逛,比他更闲更自在,顿生羡慕。有一天他问一位在文化馆工作的人,为什么你们经常在大街上游玩?工作人员告诉余华:这就是我的工作。

于是,余华决定自己也要进文化馆干这样的工作,天天闷在卫生院里他已经够够的了。而那个年代的文化馆可不是一般人能进去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有才艺。一是要会作曲;二是要会绘画;三就是会写作了。余华觉得作曲和绘画难度都太大,而写作只要认识汉字就行,他立刻决定就靠写作这个渠道进入文化馆了。

1983年11月的一个下午,余华接到了《北京文学》打来的长途电话,原来是他写的《星星》有了消息,让他去北京改稿。余华顿时成了县里历史上第一个去北京改稿的人,一下在整个县城引起了轰动。没多久,余华的另一篇小说《鸽子,鸽子》,又在当时的大型文学期刊《青春》杂志上发表了。这下,余华在县城里名声大振。随后,余华顺理成章地进入海盐县文化馆工作,圆梦成功。

而余华最成功的就是后来写的小说《活着》,《活着》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着他冷酷的笔调,走进了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心里。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原本是一个富家大户的地主少爷,他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了,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妻子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有庆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被活生生的抽血过多而死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人二喜结婚,但凤霞又因为生儿子难产死了。在凤霞死后三个月,妻子家珍也相继去世了。女婿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常常吃不上饭饿肚子。有一次苦根生病了,福贵便给他煮豆子吃,不料苦根却因为吃豆子太多撑死了……福贵身边的亲人就这样前前后后全部被死神夺走,一个人的福贵依然坚强地活着!

我想小说的重点就在这里,福贵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不幸和苦难,但他还是原谅了命运的不公和残忍,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在耕田劳作中继续活下去……

余华就这样铁青着脸让他笔下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留给我们一次次的错愕、感叹、不平和眼泪。而有庆的死不仅让人揪心,而且冤枉且荒谬。由于血型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被抽血过多而夭亡的。虽然我也是出生在那个动荡的年月,但因并未真正有过特别的艰难困顿,这个故事还是让我这个年过半百的读者不由自主有些战栗,头顶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不过在看完全书之时,内心也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原来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重的多!

张艺谋当时看完《活着》后,激动到失眠,他很快就决定把《活着》改编成电影,余华从张艺谋手上得到了应得的报酬5万元人民币。现在的人肯定小瞧这五万元,但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5万元可是一笔巨款啊。余华和妻子拿到5万元后兴奋极了,觉得这一辈子都不用为钱发愁了!

但事实是,后来这本书不是5万元花不完,而是《活着》成了赚钱的滚雪球,财源滚滚。在《活着》问世的28年里,一直占据着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如磁铁般吸引着各个年龄层的读者们,仅2018年一年,单本销量就突破200万册。而这本书带来的版税收入,不知道比5万翻了多少倍。2019年公布的“第13届作家榜”上,余华以1550万元人民币的版税收入,高居榜眼位置,是除了刘慈欣以外第二有钱的作家。

当时张艺谋曾经向余华问了一个很犀利的问题:“《活着》写的这么惨,而且一惨到底,你觉得观众受得了吗?”此时的余华沉默半晌,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20年后,孟京辉想要把《活着》拍成话剧,然后他问了一个跟当年张艺谋一样的问题:“《活着》写的这么惨,而且一惨到底,你觉得观众受得了吗?”

这一次,余华却胸有成竹的告诉他:“完全没问题!”

在一次电视采访中,主持人跟余华谈到了《活着》这本书,当讨论到书中的内容“悲剧过重”这个问题时,余华说道:“我在写《活着》时,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写成这样,其实最开始根本不是这样构思的,但是后来我发现,读者们对于苦难的心理承受能力,远远比我想象中的要强。”

孟京辉把《活着》中的内容称之为“悲悯的幸福感”。事实正是如此,我们每个人最后都要走向生命的尽头,就像余华自己说的那样:“小说中描写的时代早就过去了,我们如今的生活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就是活着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活着》之所以如此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或许就道出了中国人的那句老话吧,“好死不如赖活着”,简单的人生就这几个字:生下来,活下去!活着的本质就是人生!当我们在人生低谷徘徊,当我们内心受到挫折,当我们遭遇失业和疾病,当我们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当我们由衷的感叹“我太难了”,那就读一读《活着》,相信你心中或许会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油然而生。

福贵从富甲一方到穷困潦倒,家境的巨变,父母的相继离世,然后是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孙苦根,一个个亲人相继离世,那是一般人“生命所不能承受之痛”啊!但是“命运没有让你死,你凭什么放弃你自己?”

在故事的结尾, 那个叫福贵的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们只能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泪奔的嗓音在远处传来:“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