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版鹿鼎记里一段搞笑剧情藏着清初一桩细思极恐的大事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73更新:2023-03-18 06:38:03

在TVB版《鹿鼎记》第44集中,素来滑头的韦小宝遭遇了职场上最大的危机之一。先是兼职工作的天地会青木堂派出兄弟,纠缠着韦小宝头疼不已,而后正牌老板康熙又将韦小宝召进宫来,一番夹枪带棒的警告,吓得韦小宝急忙表示:“皇上刚才提到台湾的灾情,奴才我贪了几百万两白银,不如都拿出来救济台湾灾民吧”。

说来韦小宝的这笔赈灾银子,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了。根据《鹿鼎记》小说的描写,当初韦小宝缠着施琅去台湾旅游,顺便以自己能说服康熙放弃将台湾军民内迁为由,忽悠着台湾百姓踊跃捐款,从而大发了一笔横财。

诚然,韦小宝在台湾疯狂搂钱的桥段,主要源于小说的艺术加工。但《鹿鼎记》中提到的“内迁百姓,弃守台湾”一事,却是清初历史上真实发生一件大事:康熙弃台。

一、康熙弃台

1683年,施琅率军东征,南明明郑政权投降,作为南明永历王朝“东宁府”的台湾岛就此纳入了大清版图。然而,对于清廷来说,新的麻烦事又开始了。

朝廷里很快出现了讨论台湾未来的声音,诸王公大臣争论不休,最终分为“弃台”、“保台”两派阵营。

“弃台”派的官员们,无视“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的事实,反而认为台湾是土地狭小,财赋微薄,朝廷征讨台湾,主要为消灭“残寇”,现在南明郑氏政权已灭,台湾已平,没有必要再留着台湾糜费粮饷了。

不得不说,“弃台”派的官员们认为台湾区区一个小岛,不值得朝廷大动干戈派兵驻守,这固然出于这些清廷官员们对历史的无知,但更多的则是弃台派官员们想借着弃台的政策,打压平台大功臣靖海侯施琅。

要知道,施琅东进征台虽然战功赫赫,但一来他曾经是郑氏旧部,二来他征讨台湾的过程中,也没少得罪同僚,因此朝中百官对施琅怨气极大,逮着机会就想恶心施琅一下。

在弃台派官员们洗脑般宣传“台湾无用论”的舆论引导下,清廷中不少达官贵人都认为台湾“孤悬海外,无关紧要”,就连康熙皇帝也一度认为台湾区区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失之无所损”,渐渐产生了放弃台湾的想法。

可以说,倘若弃台派官员们洗脑成功,宝岛台湾很可能与祖国大陆彻底割裂,而放在当时“大航海时代”背景下,被南明王朝赶出台湾的荷兰殖民者,也极有可能卷土重来,这对于中国历史乃至东亚历史,都是细思极恐的事情。

幸好金庸不忍生灵涂炭,在《鹿鼎记》里安排韦小宝搂钱打点,从而化解了这一隐患,不过,若是我们将目光投向真正的历史中,便会发现“救”了台湾的不是韦小宝,而是《鹿鼎记》中几乎没什么存在感的施琅。

作为官场老手,施琅很清楚想要在官场里混得开,最有利的做法就是时刻保持低调,明哲保身,做个“懂事”的武将。

但出于军人的担当,施琅没有这么做。他不顾自己郑氏旧部的敏感身份,冒着被陷害被猜忌的风险,毅然递给了康熙一份著名的《恭陈台湾弃留疏》。

在这份奏疏中,施琅站在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东南沿海边防的角度,深刻阐述台湾的位置“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断乎不可弃。”

不仅如此,施琅还凭借他多年来的经验,客观分析台湾的经济价值。他对康熙说:“台湾地盘虽然小,但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像硫磺、水藤、糖蔗、鹿皮等等日用品,台湾无所不有。而且台湾航海业与渔业都十分发达,派兵驻守台湾不但不会造出财政负担,反而还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除了摆事实讲道理,施琅更把“弃台”的风险说得明明白白,远的不说,就说眼前的荷兰人,他们可一直瞧着台湾岛流口水,自从被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赶出台湾后,他们重新霸占的心思就没断过。而且一旦“弃台”退守澎湖,澎湖也铁定守不住,到时候东南沿海全暴露在人家的坚船利炮下,这麻烦就没完了。

宛如教科书般严谨又实用的奏章,一下子解除了康熙皇帝的所有顾虑。或许是察觉到康熙帝内心弃台想法的松动,施琅马上趁热打铁继续说道:“皇上您若是派兵驻守台湾,只需八千人守台湾本岛,二千人守澎湖就足够了。届时澎湖、台湾互为犄角,必将永固边圉。”

一番有理有据的谏言,终于打动了康熙。于是康熙很快下旨,表示自今日起改台湾为台湾府,下辖三县,并设置学学官教化,投入海量资源大力建设台湾岛。

二、繁荣富足的台湾岛

历经多年战乱的台湾岛,由此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东南海疆的和平环境成了台湾经济发展的最好助推器,同时也促使清廷解除了实施多年的“海禁令”与“迁海令”。

无数流离在外的游子,终于等到了重返故乡的这一天。而他们的到来也带动了台湾及东南沿海四省的手工业、航海业爆炸式大发展,以致《定海县志》里都忍不住提到“自海禁既开,江南浙省福建沿海诸郡渔船毕集,大小船只数千只,人至数十万,停泊晒鲞殆无虚地。”

与此同时,随着政策放宽,许多汉族移民来到台湾安家落户,加速了台湾农业的发展。仅仅十年时间,台湾有案可查的田园数量,就从18454甲增长到25460甲。

新开垦的耕地给台湾带来了大丰收。据《台湾通史》记载,至雍正十三年,新开垦土地增征谷物80075石,而台湾下辖三县所出之糖,也达到了60余万篓,每篓一百七八十斤的可观数量。

台湾就这么成了大清财政的聚宝盆,同时繁荣的商品经济也推动了海上贸易的发展。1684年,清廷在江、浙、闽、粤设立了四个海关,此后沿海百姓常常能看到漳商载着丝线、漳纱、纸料、烟、布、草席、雨伞及各种时令水果漂洋过海做买卖,而景州的商人则带着磁器、纸张,兴化的商人带上砖瓦、杉板,福建的商人带着干笋、香菰,建宁商人带着茶叶,一起加入海上贸易的大军中。

沿海商人们的货物,主要销往台湾与东南亚各国。待到商人们回来时,他们的船上装着的就是米、麦、黑白糖饧、鹿肉等充满台湾特色的商品了。

由此看来,一个稳定的“台湾府”,不仅让清王朝的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也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台湾回归,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福祉。中国的领土,一点也不能少!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