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励志「致敬理想我心目中的满分电影15岁的张震为爱不惜与世界为敌」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11更新:2023-03-18 10:08:19

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一盏9瓦台灯,可能在那个时候我先点亮了我的那一盏。我曾经丢失过我的灯,我特别特别恐惧,因为在我的生活里,那盏灯对我的意义可能比一切都重要,当现在我重新拥有这盏灯,我愿意把它打开跟大家分享。

—— 朴树(摘录自音乐人王东2014年对朴树的采访)

朴树

20年前的1999年,26岁的朴树在自己的第一张专辑的文案里写下了:不说话只沉默,这平淡的生活,这不快乐的生活,我的9瓦台灯。这盏9瓦台灯于朴树而言是温暖人心的力量,是一个少年曾经对这个世界的倔强,他曾有一个希望提升中国人的音乐品味的理想,但是多年后他绝望地发现:这个国家的人难道就真的只喜欢听“难听”的歌?心灰意冷的他在2014年前的很长一段时间过起了“退休”生活,直至2014年的《平凡之路》,略微提振了他对音乐的信心。不过直到现在的朴树依然我行我素,每次看到朴树我总能想起一句话“依然少年,依然热泪盈眶”,在当下找一个老男孩和文青的代言人实在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虽然他已经46岁了,他也希望自己能更成熟一点,他理解的成熟是“更放松和更自然一些”;无论未来怎样,他不会再丢掉自己的那盏九瓦台灯,阅尽千帆的他依然会追求高品质的音乐,洗尽铅华他永远会守住一个少年人的初心。

观影《少年的你》后,一直想要表达些什么,文章写了一半因为玖月晞“融梗”事件而搁置,但少年的有关记忆就像是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停不下来,总想和这个世界聊一聊,聊聊曾经的少年时代和理想。

直到我想起这部1991年在台北上映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想起那些年谈人生和谈理想时常说的这句话:究竟是我们改变了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改变了我们。这部电影将这句话捧上无数人心中的神坛,招揽一大波拥趸祭拜,香火延续至今。

英文海报

这部电影是那时少年的我心中的明灯,持灯人杨德昌借小四的爸爸告诉我:读那么多书,就是要在其中找出一个以后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到头来,还不能很勇敢的相信它的话,那做人有什么意思?

杨德昌

抛开原著问题不说,《少年的你》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易烊千玺和周冬雨都奉献了精彩的演出,这部电影就如同曲径幽深的小河或小溪,两个少年之间的情感刻画到了极致,他们的善良也深深触动了我,但是总觉得电影缺了一些什么,这部电影就像是一个时代的横切面,某方面表达足够深刻,但整体不够厚重。可能是因为内地的审核制度,《少年的你》的完整版可能会有更高的成就。

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部电影里,你会看到一个时代的众生浮世绘,20世纪60年代台北社会的市民生活被永久保存在了光影里,电影里人物关系庞杂但并不凌乱,多线性叙事都为了将戏剧推向高潮。这部电影奠定了杨德昌电影大师的地位,是他的集大成制作。

当年淘的碟片

我觉得目前豆瓣上的8.8分还是打低了,我认为这是一部9分 的电影,甚至在有些人心里这是一部满分电影。

豆瓣评分

电影名字暴露了导演杨德昌的日本漫画迷身份,很多日本的动漫都取类似名字,他特别喜欢手冢治虫的作品;这部电影被陆川评价是“照亮我们黑暗青春的永不熄灭的明灯”;一部优秀的电影不足以评价和概括它的价值,这部电影堪称史诗巨著。有很多个角度都可以单独成文来讨论,这篇影评我们重点讨论电影的男主角小四究竟是因为什么而拿起匕首,他的初心究竟是什么?

1949年几百万中国人来到台湾这座小岛,这是一场几百万人“背井离乡”的迁徙,来岛12年后的他们进入上世纪60年代,这些台湾的“外省人”从一开始追求稳定的生活到陷入彷徨,这是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故事,成年人人人自危,少年人更是“野蛮成长”,在这种背景下少年只好通过拉帮结派来增加安全感,壮大自己幼小薄弱的生存意志。

武侠巨匠古龙先生年轻的时候也是帮派成员,无奈身形矮小不是打架的材料,从而“弃武从文”;台湾的竹联帮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帮派对于台湾社会的影响一直到今天还存在。

电影的男主张震,饰演他的就是演员张震,听起来是不是挺拗口?导演这点上挺省事,张震的爸爸和哥哥父子三人全部实名演出这部电影。爸爸叫张国柱,前几年还在《喜欢你》里饰演金城武的父亲,也可谓台湾影视圈的老戏骨了;哥哥叫张豪也是一名演员,和桂纶镁一起主演过电影《第三十六个故事》,名气不如爸爸和弟弟。

小四张震

女主小明,学校的校花,校外的问题少女,她一个人搅得整个江湖血雨腥风;她的母亲是一名女仆,电影里刚开场不久因为有病需要治疗,被方家的主人发现后辞退,母亲有工作的话她就跟着一起住在主人家,母亲失业她们娘俩就得投靠部队退伍的七舅,和七舅一家挤在一间房里对付一段时间。她的七舅是老戏骨金士杰客串,基本上就一场戏,不过也贡献了几句经典的台词。家庭的贫穷和卑微的母亲,决定了小明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她必须学会生存,她必须“借助”一些人的力量。

小明

小四的死党之一小猫王,小猫王家里应该是做和裁缝有关的小生意,小猫王几场音乐演出的戏都很惊艳。

小四和小猫王

小马,官二代,家里有权有钱,一句“这是马司令的儿子”足以横着走,他是小四班上的转校生,转校原因很简单,在上所学校刚砍了人,他以一个坏小子和情场老手的身份做过小四的情感启蒙老师,可惜一个是维特,另外一个是唐璜,注定了他们之间迟早会分道扬镳。小四是典型的维特式人物,他注重的是感情的深度,这也注定了他最后的悲剧,爱一个人不可得却不愿意放弃;如果是唐璜式人物早就换下一个目标了,小马就是唐璜这样的花花公子,他经常炫耀的是情人的数量,他们对于得到的感情往往都是嘲笑和玩味,电影里他常说:为了一个女人做傻事,简直就是驴蛋。

转校生小马

唐璜之流对女性的征服往往达到的是数量的增加而不是质量的提高。-司汤达

哈尼,小明的男朋友,小公园帮派老大,电影中传奇一样的人物,虽然有段时间因为跑路人不在,但是江湖到处都是他的传说,是众多少年的偶像。

滑头,哈尼走后一直想取代其的位置,因为父亲算是一个中层领导,他父亲拥有一个演出剧场的管理权,所以哈尼走后他成了帮派之间争相拉拢的重要人物,也是小四班上的同学。

小翠,社交小能手,一开始她和滑头是一对最为人不齿的情侣,相互利用,逢场作戏,后来小马轻松将她从滑头手里抢走,小四甚至也短暂地和她“好”过,可见她就是水性杨花一般的奇女子。

山东,217帮派的老大,小公园帮派的死对头,哈尼走后,他们想吃掉小公园的演唱会承办,这个帮派唯利是图,为了钱他们不讲江湖规矩,为了钱他们人都可以杀。

第一次。小四国文成绩考了50几分,父亲不相信这个成绩,去学校交涉要求调阅考卷,学校打官腔敷衍,父亲只能作罢。父亲二人骑行回家,一路上无话,路过小店,父子一起吃冰豆沙,父子还是无言,这像不像我们和父亲的独处,虽然一起做着一些事情,但总归还是沉默居多。这一场戏也能看出父亲对小四的信任,他哪怕怀疑学校阅卷的公平性也毫无保留地信任儿子,他一直特别偏爱着这个小儿子,父亲为小四倾注了最大的心血。

第二次。这一次是小四考试被滑头抄,结果两人都被处分,父亲觉得不公平找学校理论,这一次父亲”力挺“儿子,发脾气指责学校做事不公道,结果被官僚的学校领导将小四记了大过。

父亲指责学校教育不公平

路上父亲有些歉意,主动跟儿子道歉,但是他告诉小四希望其相信自己没有错,人不能为自己没有做过的错事而道歉和讨好。通过父亲的口,也点出了这部电影的核心价值:读那么多书,就是要在其中找出一个以后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到头来,还不能很勇敢的相信它的话,那做人有什么意思?

父子的这次对话加深了他们间的感情,父亲和儿子没有因为这次“记过”而不开心,父子之间相互理解,快到家时父亲甚至想和朋友吐槽一样,吐槽了他的老婆:女人都是好麻烦的!

第三次。这是父亲在经历过警卫队的“折磨”后,父亲被同学上司出卖后经历了人生的一次磨难;这次来到学校是因为小四骂人被叫家长,父亲失去了以往的锐气,降低了姿态不断地求着教导主任,希望能给小四争取到一次机会,如果再被记大过,小四将不能升班,但是这次小四忍不下去了,他拎起棒球棍砸了办公室里的灯泡,小四被退学。

卖馒头的赵班长

一路上父子沉默,父亲懂儿子,我想他是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但是此时父亲英雄气短不得不低头,他刚刚失去了自己的靠山。看到这对父子情绪失落,偶遇他们的邻居赵班长说出了金句:活人总不能给尿憋死吧。何尝不是呢?中国老派的知识分子就是这样:书生意气,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一次完全是小四主动和父亲沟通,退学似乎激发了他学习的进取心,他安慰父亲自己还有机会考更好的高中,甚至还引用了父亲以前教育自己的话:要相信未来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父亲一路沉默,最后深思许久掏出口袋里的烟说下了这句话:“如果我把烟戒掉,每个月省下来的烟钱,就可以分期付款帮你买副眼镜。”

所谓父爱,不就是一点点牺牲掉自己所有的喜好,为了孩子能更好地生活,他们愿意付出一切,致敬,伟大的父亲。

哈尼可以说是这部电影里最有魅力的一个角色,他是万千少男少女的偶像,他是小四的精神领袖,后来小四甚至想成为哈尼一样的人,无论是反叛学校还是保护小明。这有点像是《鹿鼎记》里的韦小宝对陈近南的感情,接触不多但影响深远,江湖的传说和两次见面足以让哈尼征服并收获一个迷弟,小四崇拜这种精神:以寡敌众,以弱抵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像极了古龙小说里的侠客,浪漫且悲壮。

哈尼

哈尼第一次出场,也是他和小四第一次见面,他一身民国海军服,面容干净清爽,说话磁性有力量,腿有点瘸暗示这是一个狠角色,除此外你很难把他和社会混混放到一起。小公园的小弟想教训小四,因为小四和小明经常在一起,小弟们想通过揍这个家伙为老大出气,老大却云淡风轻一句话就帮小四成功解围,可谓大哥风范十足,真正的强者一定是不屑于欺负弱小的。

哈尼第一次见到小四

第二次见面,哈尼居然跟小四谈心,提到小明,也讲自己的跑路生活,他把《战争与和平》当武侠小说读,他说的老包应该是小说中的保尔康斯基家族的老公爵,他讲了老公爵面对拿破仑入侵顽强抵抗的那一段给小四听,末了感慨自己书读的不够多,已经没办法回头。小四怎能不动容?一个大哥武可以帮派称雄,文居然还能跟你聊《世界与和平》,自此小四由内而外尊重和佩服这个大哥。

哈尼的武侠小说

孤身谈判

哈尼孤身一个人去和217帮派谈判,他就像是一个孤胆英雄深入敌后,一开始也可谓威风尽显,他用最羞辱人方式抽了山东的脸,对面居然没有还手,可见城府之深。哈尼临死前问过山东一个问题:“我只怕两种人,一种不要脸的,一种不要命的,你是哪一种?”山东用行动回答了他,一辆车经过,他从背后将哈尼推到了车轮下,哈尼死。之后流言四起,有人说哈尼是死于车祸,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他是被217的人打死,甚至有人说哈尼是逃兵,简直越说越离谱。

江湖恩怨江湖了,哈尼为什么敢一个单刀赴会?因为他有一票出身入死的兄弟为后盾,他以为217的人会忌惮他这一点,但217的大哥山东不这么认为,他以为哈尼的这帮兄弟只是泛泛之交,人走茶凉不就都散了?哈尼这样的人是有真兄弟的,就像是古龙的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一个江湖豪侠怎么会没有愿为其卖命的那种兄弟?

雨夜复仇

一个雨夜,哈尼的好兄弟马车带领万华市场帮派的兄弟,对217进行了一场雨夜复仇,这场雨夜复仇戏可谓经典,在我看来惊险刺激程度不亚于武侠片的大场面,室外暴雨如注且不时电闪雷鸣,室内的电一会抽风一会恢复,蜡烛下的山东和几个兄弟就像是待宰的羔羊,光影不停在变化,两个帮派的人在静动之间切换,黑暗到窒息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的厮杀,刀剑砍杀碰撞的声音和有人中刀后痛苦的声音混合在一起,这仿佛是一种生命正在一点点流失的紧张和刺激。山东临死前一直在呻吟着两个字:“神经。。。神经。。。”我想哈尼如果有机会说,也会这么说吧:“你不按套路出牌,你TM才神经!”两个人都低估了对方,代价是一样的惨重:死。

武士刀,里除了雨夜复仇那场戏里的武士刀被当做杀人工具,更多时候武士刀不过是为了衬托其主人的身份。小马有一把,但是他只是在家里向几个小伙伴们炫耀,他根本不需要用它,马司令儿子这个身份他利用的很好,他懂身份比武士刀更管用,唯一带出家门的那次还是因为小四要堵他;还有就是哈尼不争气弟弟二条有一把,平常不过用来耍酷和壮其声势,真正需要用的时候他没胆子用。

小马的刀

枪,电影里所有的枪都是小马家的,作为司令的儿子,他从小都明白一个道理:比起动手,震慑是最好用的护身符。他为什么请一群小伙伴去他们家欣赏自家的武器库?如果学校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堆真家伙,谁还敢惹他?小明第一次去小马家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她玩枪的时候以为里面没子弹,开了一枪错一点误杀小四,这里暗示他们未来的悲剧命运;另外她看到了食物链最顶端的男同学,哈尼需要拼命才能保护她,而小马只需要一句话就能解决一切,在那时起她可能就已经做出了决定,她想要成为他的女朋友,这是她一贯的现实主义:选择强者依附。

小马教小四开枪

小猫王从家里搜到的匕首,飞机说这是日本女人自杀用的,小四在电影里用了两次,一次是雨夜复仇他拿来壮胆,另一次是最后他拿着去堵小马。

棒球棒,小四被滑头欺负后拿了飞机的棒球棒,被老师撞见后阻止;小四从学校里被退学也是因为用棒球棒砸了灯泡,棒球棒在这部电影里象征着反抗。

哈尼走后,他的女朋友小明成了众多人惦记的对象,篮球队的小虎,小公园帮派里的2号人物滑头,还有依附217和小明同村的小混混,当然也包括小四,很多人都想泡小明,而小明也在寻找一个新的“守护者”。

一开始滑头泡小明,被小明同村的小混混堵在学校,因为小混混也一直暗恋小明。小四当时在学校里看到滑头和一个女生在一起,具体是谁他不能确定。最后通过小翠,他得知了真相,滑头当时在追求小明,但是因为滑头是一个怂包,他不敢明里承认自己在泡“大嫂”,他让小翠对外说那天晚上的女孩是她,因此小明“放弃”了他,她需要一个能保护自己的强者。这也是为什么滑头不断地找小四麻烦的原因,因为他把自己被甩的原因迁怒于小四的那次“撞见”,其实本质是自己没有实力充什么大头蒜。

小明第二个选择的对象是篮球队的小虎,篮球队员身材高大,关键是还有一帮人高马大的兄弟,这仿佛也是个合适的替代者,但是因为和小虎打球而意外受伤,她认识了学校义诊的医生,她通过故意和小医生亲近,获得了母亲免费治疗的特权,她很聪明,她能看出来谁对他有意思。不过我在想,她是不是故意受的伤?这是她的计划,小虎不过是她实现计划的工具,谁知道呢,或许只是个意外。

同时因为受伤她认识了一起去治疗的小四,这一定是一个意外,他发现这是一个真正和哈尼相似的人,老实人的外表,内心天不怕地不怕,她能看出那种人是真正的强者,小四的那种狠和哈尼一样:是玩真的可以不要命。而她恰恰不应该招惹这种人,别的人为了她不过是心碎,这种人就和歌德笔下的维特一样,他们把爱当做信仰,为了爱是可以赴死的。

小明和小四第一次约会

哈尼回来以后,她本来以为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是不久就遇害又让她陷入无助的状态,她“僵死”一般躺在床上,可见她对于哈尼的感情还是很深的;而这个时候小四也退学了,她失去了保护,她不习惯这种无助,她迫切需要一个人,保护她和她生病的母亲,这个时候小马进入到了她的视线,所以她选择小马似乎就是必然的。

小明就是这部电影里的海伦,表面上江湖的血雨腥风皆因她一人而起,但这也如同《伊利亚特》里战争的本质一样,不过是男人们为了实现私欲拿一个女人当借口罢了,这部电影亦如是。

父亲被警卫队抓走后,小四开始怀疑这个世界,他把欺负他的人都当做是“整”父亲的警卫队。当父亲回来后整个人都变了,以前的沉默寡言是沉稳,现在的沉默更多的是无奈和恐惧,晚上父亲会做噩梦惊醒,去学校帮儿子求人他也学会了放低身段,为了让儿子有更好的未来,他放弃的不只是烟,甚至是自己的尊严。

小四偷了母亲的表,为了换钱去泡小翠,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报复小马,小马因为小明而抛弃了小翠,同时他想让小翠成为小明的替代品,他觉得这么做会让小翠和自己一样感到“安慰”,但是小翠却不这么想,不过是玩玩,她才不在乎这些,一如滑头换成小马再换成他,对于她本质是一样的,她说出了那句:“你好像有很多大道理,凭什么你要改变我?你为什么这么自私。”同时她告诉小四,小明也不是什么“好女孩”,她和滑头也好过,滑头害怕被兄弟们看不起不敢承认自己和小明在一起,所以让小翠对外说那个女孩是自己。小四到这个时候可能有一点明白小明,他认为小明做的一切不过是因为忘不了哈尼,他的结论是:小明需要哈尼那样的人保护,哈尼后,他就是哈尼。

二哥通过和人打台球赢钱想帮助弟弟把表赎回表,但是不巧被小妹告密让父亲发现了,父亲以为是二哥做的,所以他狠狠地揍了二哥,两个姐姐是知道真相的,但是她们也选择了和二哥一样保护弟弟,一起隐忍着保护弟弟。而父亲在打老二的时候,与其说是打儿子,不如说是在宣泄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不满,父亲边打边说:“没出息,不要脸”

爸爸打二哥的时候,小四就在门外,他感受到了所有人的爱,打人的父亲是因为爱子心切而责之深,母亲的哭声更多是心疼的爱,两个姐姐是隐忍的爱,告密的小妹抱着母亲痛哭,她一定因此成长,这是告密的代价。

二姐用基督的传教的方式试图化解小四内心的不安和痛苦,而小四也似乎终于听了进去,她问了小四一个问题:“你又何曾替别人做过任何的奉献呢?”言外之意是家人都为你而奉献,而你呢?

小四这时把哈尼跟他讲过的《战争与和平》同二姐说的基督教义,以及之前受到父亲的教育,做了一次统一,然后他决定勇敢地相信这个道理:爱就是奉献,他要成为哈尼守护小明。

小四做出了决定,他首先去和小马翻脸,他要光明正大保护小明,他对着小马放出狠话:“只要让我知道你还跟小明在一起一天,我就到学校堵你一天,堵到你害怕。” 小四怎会知道,刚才应门帮他通报的那个女人就是小明的母亲,他这么做是要“砸”小明家的饭碗。

小四向小马宣战

之后小四去小猫王家拿走了那把匕首,日本女人自杀的匕首。堵小马的小四,听小猫王说小马带了武士刀,但他没有畏惧,哈尼就是他的榜样,哈尼不怕死,他也不怕。

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这是一次偶然事件,堵小马的小四却碰到了小明,原本的剧本应该是小四的小匕首对阵小马的武士刀,但是这把匕首的命运可能就是这样:它被设计来结束一个女性的生命,这是它的宿命。

小四和小明的悲剧是一个突发意外事件,但又是真正的狭路相逢且避无可避,他们迟早要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就如同历史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每一次碰撞,有关信仰和未来,人这一生总有那么一次要去认真思考:究竟是屈从现实还是追求理想?在小四那里就是他希望:小明和他一样要脸,要有出息。他因为爱她,所以希望她和自己一样,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天真和自私?这是人类本能的自私。

小明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如果不现实,她和母亲就无法生存,一口饱饭都没有的人怎么谈那些大道理和理想?而小四有一个圆满的家庭,父母有稳定的工作,他有哥哥和姐姐的保护,他可以相信未来和理想,他可以努力有“出息”,他可以相信努力就能改变未来和世界。所以他们之间的矛盾迟早都会爆发,他只是自以为知道她的所有事,但是他还是不懂她的心。他能做到同情和保护,但是他做不到真正的感同身受和理解,这一点上小四还不如那个小医生对小明的感情:只要她好,不求回报。小明之所以也喜欢小四,其实道理很简单:虽然身在沟渠,谁不渴望白月光?只是不可得,理想对于小明太奢侈。

小四痛苦地挥出了匕首,他像是一个穷途末路的亡命之徒,一个落魄的被现实打的体无完肤的年轻的理想主义者,他朝着世界和她嘶吼着:“不要脸没有出息呀你!”(小四爸爸打二哥的时候也说了这句话)7刀,小明柔软地倒在他的身上,然后倒在了地上,看着血泊中的小明,他甚至觉得她还能“站起来”,可她永远也站不起来了,她的生命消失了,他的世界也被彻底摧毁了。面对这样的悲剧,你可有胆继续说你要改变世界?

母亲收拾小四的衣服

电影最后的画面,小四的母亲带着一家人在大扫除,表面看似平静,母亲收到小四的衣服在发呆,她慢慢将衣服收进怀里,不动的背影和无言却是最大的悲伤。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案件改变,这是台湾岛第一起少年杀人案件,杀人的少年一审被判了死刑,之后又改为15年有期徒刑。

杨德昌的明灯

回到开始,电影的第一个画面是一个人的手拉开一盏老式灯泡点亮画面,朴树的9瓦台灯照亮了无数热爱音乐的人的内心,而杨德昌的这盏灯呢?这盏灯照亮了无数热爱电影的人的心,他告诉我们:读那么多书,就是要在其中找出一个以后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到头来,还不能很勇敢的相信它,那做人有什么意思?而这个道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杨德昌用这部电影歌颂了理想主义,用悲壮的方式为其唱了挽歌,无论境遇多艰难,他都希望理想主义不死,每个人心里都能有一盏明灯。小四的悲剧就如同一切为了理想而献身的人一样悲壮,这是时代的悲剧,时代之殇沉甸甸地压在了一个少年的肩上,他稚嫩的肩膀扛不起这样的重量。

只是年轻人长大以后,是否还相信理想?还相信人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只要还相信,就是理想不死,心中的明灯不灭;只是现实太强大,理想主义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这个世界现在到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谁人又能独善其身?

原谅我的愤怒与说教,但我想自19世纪以来,可以说我们已然黔驴技穷,只得将每一篇文章当作最后一博。

——李厚辰

李老师的这句话被我当做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倔强和坚持,我只想补充一句:别忘了小四,曾经有个少年为了理想,不惧与整个世界为敌。

THE END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