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80年代主题餐厅「80年代长沙市区只有巴掌大房子要靠单位发2毛就能看3D电影」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57更新:2023-03-18 13:11:57

1980年1月1日长沙日报头版头条

1980年1月1日,中国迈入了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在这一天的长沙日报头版头条中引用了人民日报发表的元旦社论,标题是:迎接大有作为的年代。应该说,这个标题是非常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动乱,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整个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在这篇社论中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国家未来长期的中心工作,并且指出当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而1980年正是国民经济调整的第二年。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八十年代的长沙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当时长沙只有两张每天都出版的报纸:长沙日报和湖南日报,而长沙日报也就是今天的长沙晚报,是当时几乎人人都会看的报纸,所以让我们通过这一份旧报纸来聊聊老长沙吧。

一、城东、城南、城西、城北,还有一个大郊区

80年代长沙市区区域划分

在1月1日长沙日报第一版中有两则关于木制门窗扇生产线研制成功和红色渔场增产增收的新闻,里面都提到了当年长沙市区域划分,在建国初期,长沙设有八区,分为内四区和外四区,其中内四区主要集中在市中心,按照方位分为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四个区,而外四区呢,北郊到浏阳河是会春区;东郊到鸭子铺、五里牌、涂家冲一线,是文艺区;南郊到猴子石、新开铺一带,是金盆区,以金盆岭命名;河西已有了岳麓区之名,面积虽然不小,可除了湖南大学和溁湾镇、第一纱厂的零星建筑外,基本都是农村和稻田。所谓的会春、文艺、金盆、岳麓四区,其实多是郊外。1950年,长沙设立郊区办事处,领导外四区。直到1996年,长沙市决定在以城带乡的原则上、以扇形切割的方式将郊区辖区并入长沙东、南、西、北四区。同时,郊区接手部分城区,保留部分乡镇,组建雨花区。所以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5区,前身分别对应的是东、南、西、北、郊5区。

80年代长沙区域划分

二、解决住房问题三字经:等、靠、要

在第二版中用了一半的篇幅介绍了化工系统的职工住宅建设,这其实就是当时职工福利分房政策的一个缩影,在那个年代居民住房并未市场化,居民解决住房问题主要依靠“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向单位要房”,而且是按照职称级别、工龄、家庭人口等一系列条件论资排辈才能分到房子,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长沙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97平方米,而当时长沙的人口结构为平均每户4.13人,也就是说,很多家庭是几代人挤在狭窄的空间里,所以哪怕是单位分房也是僧多粥少,很多时候也要靠走后门拉关系才能轮到自己,而这个福利分房政策一直延续到1998年国家颁布了住房制度改革新政之后才正式宣告结束。

长沙日报关于化工系统职工住房建设

三、两毛钱就可以看场电影,80年代就有3D电影

在第三版下面有几个小豆腐块,发布的都是最近的演出消息,那个年代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活动并不太多,所以看看电影看看演出,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娱乐消遣,咱们可以看下当年看一场演出要多少钱?基本上门票都是2毛,3毛,4毛,要知道当年一般职工的月工资也就是几十块钱,所以在当时很多日常用品的价格就是块八毛。

长沙日报演出消息

而说起看电影,在80年代的长沙也是一座很文艺的城市,电影院大大小小就有十来家,多分布在中山路、五一路和黄兴路,而且很多都是从民国时期保留下来的。

80年代长沙电影院分布

而当时长沙最高级的电影院,那就非中山路的银宫电影院(1951年后转为国营电影院更名为新华电影院)莫属了,它是长沙第一栋大型现代化建筑“国货陈列馆”的附属建筑,建于1928年。1935年,由长沙商人魏乔年与湖南省建设厅职员刘天职、蓝肇祺集资银元八千元租中山路国货陈列馆大礼堂开办,是民国时期放映设备最好的电影院,拥有两部上海新蔡司伊康和百代牌有声片放映机和整套幻灯设备。

银宫电影院也保有长沙电影的多个第一称号:第一个播放有声电影、彩色电影、立体电影,而当时的立体电影就是现在的3D电影的雏形,观看的时候也需要佩戴专门的立体眼镜,那时候的立体眼镜是一个硬纸壳做的眼镜框,用的红蓝塑料镜片。不过当时的偏振镜片不过关,观看时需要正襟危坐,不能随便乱动,不然会不重合。

电影院的辉煌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初期,后来随着长沙歌舞厅兴起人气渐渐低迷,2004年开始银宫就不再放映电影,后来影院工作就改为送电影下社区,直到2014年,这座有着86年历史的电影院被拆除,但在老一辈的长沙人的心中永远保留了一个精彩的荧幕世界。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