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拍的120帧电影「用超真实3D技术拍摄剧情片开创历史李安到底在盘算什么」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37更新:2023-03-18 13:23:19

这是一部看完之后五味杂陈、后劲很强的片子——《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所有的故事都在比利这一趟球场之旅透过回忆、倒叙讲完了。以时序来说大致上分为战场、家庭以及球场三条时间线。类似这样将时间切割开来的叙事方式,李安的这部新作绝对不是做的最流畅、最花俏、最杰出的,甚至在切换的时间点上也非常好预测,但就像是故事本身反战意味的浓厚清晰、以及高帧数 3D 技术拍摄的画面一样,都有点太过直接,少了很多隐喻的留白空间。

但也是这种跃然于大银幕之外的直接,才能在最后带来非常复杂的强烈感受。

自《阿凡达》在各地疯狂卖座,一再刷新票房纪录以来,之前较「原始」的3D尝试──譬如安吉丽娜·朱莉在《贝奥武夫》以无比魅惑之姿从水中升起,对着银幕挑动,妖娆蛇尾迅速被观众遗忘,制片商迫不及待把一部又一部大片以3D出品,期望再现《阿凡达》荣景。

在3D热差不多退烧了,观众对于众多「不过把平面做出景深、让字幕浮在影像之上」的一窝蜂3D电影感到厌烦,倦于花更贵的票钱、戴上并不舒服的3D眼镜入场观影,李安却汲汲呼吁给3D一个机会,不要在理想的3D还没有出来,就把它“扭曲”了。

正如李安所说:

“科技应该为艺术表达来服务,使其更强劲有新意,因为故事与戏剧,才是最重要的。”

这般异于业界轨道的3D探索,并不是没有先行者——温德斯献给舞蹈天后的挽歌《碧娜·鲍许》,即以3D模式展现碧娜舞蹈剧场的生命力。

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被引入剧场,体验身历其境的现场表演,于多层次空间,感受温德斯反覆把玩、贴近又拉远的无距离感。极近之时,可以窥进舞者瞳孔里立体折射、玲珑剔透的恐惧,或是欣赏他们若于自己掌心翩然起舞,回旋着平面影像无法呈现的精巧弧度,挥洒慑人魄力与热力,眼底的光和发梢滴落的汗水,历历在目。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改编自方登​​同名小说,叙述被派往伊拉克战场的新兵比利,因一次涉险抢救队友的行动被拍摄、广为传播而成为国民英雄,遂同整班战友休假回国两周,四处巡回分享战地经验。适逢超级杯美式足球赛期,他们被球团老板邀请,现身万众瞩目的球赛中场秀,与炙手可热的天团同台表演。

在改编过程,李安把中文片名从依循原著中译版的《半场无战事》,翻译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也揭露了思路重心的转移:

前者透露前线吃紧,后方却歌舞升平,球赛半场还找现役军人作秀,并无战事,讽刺至极。从无战事到中场战事,意味比利离开前线,没想到进入另一个真真假假的战场,而最终,这也不过是生命战场的中场,少几分尖锐讽刺,多几许悲悯。

对李安来说,中场与战事俨然是隐喻,在他电影生涯中场,怎样的战役都得全心投入,这不也是他和比利共同的宿命?

李安使用3D摄影的技术拍摄这部战争剧情片,把电影带到了新的境界,让每位演员的情感精准传递到观众面前,要有足够的勇气与技术才能完成如此细腻到位的电影。

演员像在观众面前表演般的演出无疑背负着极大的压力,情感多了或少了都会因为这最新的技术被骂翻,但也因为是李安,不至于把电影拍到洒狗血。

疯狂运用高画质的优势营造视觉绚烂的迷人在这部片是看不到的,画面的配置与调色反倒平易近人,贴近了真实生活才是这部电影成功之处。

想得到的人物、特效、声光效果都可以透过电影技术放大到淋漓尽致,但放大人物情感的难度有其必然性存在,呈现角色的情感复杂面可不是流几滴泪就解决了,内在层次的挖掘、现实与回忆的交错、生的庆祝与死的遗憾。

每个画面都有着一体两面的复杂,人生的讽刺透过这部电影精彩呈现,当然没少了浓浓的东方哲学思想。《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让人见识到了李安对于很美国人的故事拍出了生命的厚度,超越了讨论技术的范围,是部能在观众的心激起涟漪的电影。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真实,来自于对立;比利与姐姐的对立,军人与球星的对立,平民与军人的对立,战友与敌人的对立,无心机经纪人与市侩老板的对立,舞台前光鲜亮丽,与驻扎海外,寂寞的对立,救人与杀人的对立,甚至是真与假、对与错、战争与和平的对立。

对立产生反差,反差产生矛盾,矛盾产生困惑。就像我们,彼此都存在着许多矛盾、误解与执迷。

而李安拿这样的新技术来拍剧情片,确实令人有些杀鸡用牛刀的惋惜之处,但李安也的确用这技术淬练出了我至今看过最清澈与惊人的画面与最丰富饱满的色彩,而无法否认的是,这样的技术真的让整个电影的画面与情感更具穿透力。

近乎无破绽的画面也使的李安必须放弃传统的镜头语言、用一些更趋近实验性质的摄影与转场,会不会不习惯?第一次看会不会觉得有那么点突兀?

可能多少会有一些,但我终究觉得这样的技术展现势利大于弊,可以让人真正地沉浸在电影之中无法自拔,可以将人物当下的情感渲染利放到最大,不再只是单方面的看着电影,而是当你凝视着电影,电影也在凝视着你。

而影片另一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是知名谐星Steve Martin饰演的球队东道主,地产大亨诺姆。他邀请比利一行上中场舞台,自然有商业考量,也竭尽市侩地剥削他们。他以极低价码向比利要求将其事迹翻拍电影,用爱国英雄史诗激励全美国民,两人的针锋相对亦以特写处理。

这里的超真实3D如同照妖镜,冷静照亮我们所熟悉的那张充满喜感的面孔,可以扭曲到何等狰狞程度,看得人心寒;担纲比利的Joe Alwyn那双讨喜的湛蓝瞳眸愈发澄澈透亮,却已反映不出半点天真。

诚如李安所言,把人脸看清楚了,多少故事都在其中。

有时候,没给人那么深刻印象的脸,也有故事要说。

据此,李安主要以比利对真实/现实观感做为出发点的本片,确实是「未来3D」对于真实性实验的难得场景。

影评人或许非议这类同高画质电视(HD电视惯用高于电影的每秒60格播放速率)或虚拟实境的超真实,让电影场景变得过于人工而不自然,但这种虚假效果,不正是李安意欲比利所看到的真实?最锐利明晰到仿若扭曲现实的效果,多半发生在中场秀前后,伊战场景反而拍得相对柔和,如此对仗仿若喻示美国大兵在战场是用生命血肉去体验真实,从前线归来,声色犬马如斯虚幻,却让他们把一些事物看得更淋漓尽致。

看得太清楚而觉得失却美感,倒是超真实3D给我们一课鲜明的历史教训。

说到美感,一个似无紧要的细节总在我眼前挥之不去:在伊拉克某处郊野,蔚蓝苍穹下的黄沙土墙,映衬茵茵绿树在风中轻颤。

这样的画面,不仅是伊拉克场景绝无仅有,在整部片里都弥足珍贵:

中场秀自然缺乏诗情,驻伊美军即使在最轻松的市集巡礼,也得面对商贩的惊惧不安、兜售光碟孩子的市井油滑;更胜战场交锋的民宅搜查,场面火爆张力十足,被扰居民眼中的悲愤和仇恨,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

绿树土墙的诗意终将毁于战火,但仅仅如此吗?

在未来3D的眼镜下,我们看到前所未见的细微骚动:绿树枝叶在微风拨弄下,无比轻巧地摇摆,婆娑起舞。

于寻常的电影语言,我们通常只能看到绿树轮廓微微起伏晃动的朦胧美感,无法窥见那剪影中一叶叶细腻婉转的姿容。这片在眼前起舞的黄沙绿叶,让我感受新的电影抒情语言,以及迷蒙之外的另类美感。这样的美感注定无法为所有人看见。

超乎当前戏院设备要求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全球以不同格式播放,于是2D/3D、2K/4K、24/48/60/120格的观众,将看到不同的真实。

但这或许更符合现实现世的状态。

3D电影的未来,有待历史去检验,一扇新的可能性之窗,却已向电影沙场征战多年的老将、还未招募入伍的新兵开放。

李安厉害就是厉害在这,不过是一场中场表演,无足轻重的小故事,却能把它拍成电影。

像是《色戒》,不过是张爱玲众多知名小说里的一部短篇,李​​安把它拍成电影,却道尽「情」与「欲」的不可控制,真爱的不可得,是我看过的情爱电影里,最纠葛的一部。

当镜头摆在你面前,你就必需去演。只不过演得好,演不好而已。当你站上了那个舞台,接受千万人崇拜,五光十色,下台之后,才会发现,这一切都是假的,都很虚幻。

那些灯光、特效、音乐、舞台、明星、道具、背景、服装、走位,一切都是包装,只为塑造一个形象,烘托一时观众(看的人)想要的情绪。

所以,这不只是一场戏。

 总之,不论是出色的技术展示或是情感细腻的故事本身,都让这部电影非常有一看的价值。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