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纪录片56up的感想「BBC纪录片56up观后感」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47更新:2023-03-18 17:37:16

【56up】是英国一个非常著名的纪录片,导演选了几个(好像是14个)7岁的小孩,每人拍了七天的日常生活,涉及理想,婚姻观,家庭观等等,然后每隔7年再拍一次,这样一直拍到了2012年,记录他们的一生,他们是56岁,所以最近的这期就叫【56up】。

网上大家对这个纪录片的评价很高,且大多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阶级固化”。

觉得拍得非常深刻,真实。

我看了之后,觉得不是很喜欢。简单来说,理由如下:

铺的摊子太大,但是不够精细

每隔七年记录一个人,似乎看起来可以得到一些结论,但是我觉得问题就出在,这个样本太小了,生活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个问题,观察几百上千人都不一定能总结出规律,举个例子,我跟我邻居家庭背景基本差不多,年龄差不多,教育环境也差不多,但是你拍我的话可能就得到“穷人通过读书能自己养活自己”的结论,拍我的邻居可能就是完全相反的结论,所以我觉得纪录片人数太小了,完全就是强制性以偏概全。其次对于每个人的生活,记录得也不够详细,这个片子里的主人公也自己说了,七年的时间你就拍了七天,七天你就剪出来了差不多七分钟,那怎么剪呢?导演是自己优先设定了一个论点,比如,好的婚姻能拯救一个人,然后就只播这方面相关的,我觉得这是很不科学的,可以简化了生活的复杂性,但是大部分观众是意识不到这种被暗中注入思想的。

论证方法不科学

导演想要论证的就是“阶级固化”,那么从纪录片来看,好像是这样的,当然现实很大可能性上也就是这样的。但是这个论证是不科学的,没有对比性,比如其中一个主人公小的时候喜欢天文学就是因为同学不经意间跟他说“昨天我们讨论飞行器,要是你在就好了,你特别擅长这个。”,所以他后来学了物理(好像是在牛津),去了美国做了教授。所以在我看来,这个例子说明了生活中的一些随机性,但是纪录片刻意地弱化了随机性的作用。这个和他选用样本小的原因一样,就是忽略了统计性。比如可以选用同样背景的小孩一百个,统计以后的发展,再得结论,而不是只抓到一个案例就凑结论。

风格有点腐化堕落

一方面纪录片为了真实,画面拍的很朴素,另一方面估计也是为了安抚普通人吧,选的小孩大部分是底层人,上层的好像就两个,而即使是那两个,拍出来的画风也比较惨,虽然其实一个律师一个教授,很不错了,但是整个拍出来的画面也惨白惨白的,也许是导演故意引导大家冷静,但是我觉得这种风格不叫冷静,叫凄惨。大英帝国现在真的像清朝末期一样,社会风气都是这样的,之前看了一部关于英国富二代的纪录片也是这样的画风。

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的话,其实如果我小时候有人也这样拍,今天看的话应该挺有意思的。因为这24年(假装还不到24岁)我经历了太多的东西,所以拍出来也挺戏剧化的。

所以我打算毕业的时候自己给自己拍一下,记录一下现在的心态,目标,以及对生活,对婚姻等的看法。希望三十几岁,四十几岁的时候可以回头看。

现在大家都在思索中国现在也是不是进入了阶级固化的时代了,这也是这个纪录片最近比较火的原因之一。

如果问我的看法的话。

我会说:就特么你想得多。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其实你别想那么多,如果你非得矫情,给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的话,自便。

为什么这个不用想呢,因为首先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其次,就算有答案,又能怎样?说阶级固化了你就心安理得的混吃等死了?说阶级没有固化你就能一不小心变上层阶级了?

所以想这个问题,还不如想想怎么提高自己的月工资吧,或者说得稍稍高大一点,就是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机会,往上爬。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