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历史发展历程「看电影的历史演变」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3更新:2023-03-18 18:05:17

中秋节期间,同爱人去滨海城市的女儿家住几天,闲来无事,女儿怕我们寂寞,便在网上给我们购买了新上映的电影票,让我们去市内影城看电影。

小时候,孩子们都爱看电影,那时家住农村,一年到头看不了几次电影,每次听说晚上生产队放电影啦,全村的人都欢呼雀跃,早早的吃过晚饭,拎着板凳、扛着椅子去占地方。操场上,人声鼎沸,大人孩子密密麻麻的坐成一片,操场边的墙上、树上也站满了人。一块银幕挂在两棵大树之间,一架老式放映机架在人群中间。当夜幕完全黑下来后,公社放映员装上片子,扭开开关,

“哒哒哒”,一束光照到银幕上,电影开演了。由于就一架放映机,一盘片子放完,还要停下来装下一盘,这样一场电影演完已是半夜了。那时看的电影“观众没什么选择,演什么看什么,一些老影片的名字还依稀记得,如《英雄小八路》、《鸡毛信》、《红孩子》等,后来还有一些战斗故事片,如《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等,那看着才叫过瘾呢。但不论演什么片,对这些文化娱乐生活比较闭塞的村里的人来说,都比较新鲜,大家如饥似渴,聚精会神,充满了对精神食粮的渴望。那时候年龄小,有些情节比较复杂的影片还弄不太懂,记得有一次,放的是河南豫剧《朝阳沟》,剧中大都是河南味的唱白,根本听不懂,但这丝毫沒有影响大伙对电影的痴迷,直至整部片子演完, 没一个人提前离场。

电影在那个时代是比较吸引人的文化娱乐形式,市内仅有的几家电影院,常常门庭若市,座无虚席,一两毛的票价,对那时三十几元工资的人们来说,算是不小的支出,但文化贫脊、求知若渴,使人们急于汲取外界新鲜的事物,,来弥补文化生活的荒寂。

后来,到了六七十年代,在那个突出政治挂帅的特殊时期,电影被“样板戏”替代,各个电影院不厌其烦地反复放映八大“样板戏”。直放得“样板戏”那叫一个普及,不论大人小孩,都能哼上几句“七担小麦”(《红灯记》中李玉和的提蓝小卖)和“摸敌情(《智取威虎山》少剑波唱段”)。

再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电视机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电视作为八十年代的综合艺术,颠覆了传统形式上的影院电影,通过电视机的小窗口,让人们看到了外面 的大世界。

于是,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在逐渐减少,农村电影放映制度也早已取消,人们对看电影的兴趣逐渐减退。而随着电脑、手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彻底终结了电影院的使命。人们通过网络,可以任意搜到想看的任何一部电影,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质的飞跃。各城市中传统的电影院、文化宫,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设施齐全、装饰豪华、影音精质的各类影城,一场电影票价多达上百元。影城大都设在商场、商业区的高楼大厦之中,与休闲购物、吃喝玩于一体,看电影变成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一种消遣。

我对看电影的热情,也是随着时代发展和年纪的增长而减退,一些国产电影、电视剧,除非优秀的、有点知识内涵的作品,其他基本不看。4G5G网络的发展,使人们看电影成了信手拈来的方便之举,谁还用去影院看;同时也是因为现在一些国产电影、电视剧质量不高,粗词滥造,脱离现实,凭空想象的作品充斥市场,甚至出现许多抗日“神剧”,有些作品刚看到开头就已经知道了结尾,庸俗、浅薄,让人味同嚼蜡。

这次,要不是女儿百般劝说,我怕伤害女儿的那片孝心,否则,我很少进影城看电影。

女儿帮我们选的是一家比较高档的影城,进得影城,但见灯光闪烁,销售食品、饮料,以及游戏设备一应俱全。影城有七八个放映厅,每个厅可容纳四十人左右,宽宽的银幕,由自高而低七八排深红色的沙发座椅,豪华雍贵。我们在售票机上输入订票号码,票便打印出来,在一名小女孩的指引下,进入七号放映厅,马上就要开演了,可若大个放映厅内只有我和爱人及另外一人三个,如同包场一样,有如贵宾级待遇,这让我想起来,小时候搬块石头坐地上看电影的情景,真觉得好笑。电影是首映片,由著名演员主演的家庭情感剧,情到深处,爱人劈哩啪啦的掉眼泪。我耐着性子陪爱人看完,中间还不时翻看着手机。终于演完了,电影内容也随着影院中那空荡荡的座席一扫而光。

如今,看电影已成为历史,在经济繁荣,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各种文化娱乐形式,满足着各层级人的精神需求,看不看电影对他们早已无足轻重了。但是,作为六七十年代人来说,仍然怀念小时候的电影,仍然喜欢那百看不厌、绕梁三日回味不绝的黑白老片子。因为,那时电影所体现的人物和情节内容,让他们感动、敬仰、追崇,是他们的精神食粮,更是他们的精神追求。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