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80年代十大电影佳作「这部影片充满浓厚的乡土味却被评为80年代十佳香港电影之首」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11更新:2023-03-19 00:13:14

今天撩的这部经典华语片很特殊,它是33年前的老片子,还曾被评为香港80年代十大名片之首,相比同样进入这个榜单的倩女幽魂、省港旗兵、英雄本色等知名影片,这部片子简直是低调到了尘埃里。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障碍,是在4年前网上才有可看的途径,可是画质极为模糊,看的人也就很少,直到前两天爆谷台出了精修版,我们才有幸观赏这一佳品。

(画质对比,后者为精修版)

这是一部讲述香港女华侨时隔20年后回到故乡潮汕的故事,是一部具有浓郁思乡情绪的影片,它没有波澜起伏的剧情冲突,却能凭借其恬淡温暖、生动流丽的情绪让人百转千回、泪湿衣襟。

这样一部能让影迷的情感深切萦绕其中的片子,现在真的是太少了,能再次看到这样的精品简直是意外之喜,隆重推荐给大家:

似水流年

这部严浩执导的影片上映于1984年,斯琴高娃扮演内地潮汕一个乡村小学的校长,高龄新人顾美华饰演的则是回到家乡拜祭奶奶的香港女人。

这部片子目前豆瓣上只有不到3000人的影迷打分,分数是8.2

但是这部影片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在当年的香港金像奖获得了11项提名,最后拿下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多项大奖

其中,主演斯琴高娃成为首位获得香港金像奖影后的内地人;此外,本片是顾美华首次参演的电影但却立即拿下了最佳新人,当时她已经32岁了,因此也被称为高龄新人。

而之所以这么晚进入影视圈,是由于她离婚后迫于生计的需要,92年凭借《浮世恋曲》拿下了金马奖最佳女配,04年凭借《美丽上海》在上海电影节封后。

顾美华饰演的姗姗名义上因为奶奶的去世,回乡拜祭,而真正的原因是在香港生意凋敝,感情不顺,又跟妹妹产生了遗产纠纷,刚好可以趁着此次回乡散心。

搭车来到渡口的时候,她并没有急着踏上渡船,而是站在河边远远眺望这个离开了20年的村子。

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很会做生意的孩子,他先让姗姗吃了一口酸的橘子,而后又给姗姗尝了甜的橘子,意识到姗姗会买时,就把酸橘子倒入甜橘子那袋中,从而成功的把橘子全部卖了出去

考虑到当时的环境,撒切尔夫人访华刚过两年,香港陷入浮城心态,有许多影迷就认为这个小孩子其实就意味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起步。

而在这个开头,酸甜橘子掺杂其中,可能也就意味着姗姗本次回乡的感受不会那么甜。

走上渡船后,家乡的帆船近在眼前,却又触碰不及。

船上也有一个归乡的香港同胞老庄,子女都在外国发展,他自己就决定回到家乡生活。两人看着近在咫尺的状元村,谈论着外面浮沉岁月的不易,不免对桃花源的故乡生活有一丝期盼和向往。

但是,姗姗下船后,就立马表现出了不适应的症状,一位路人掉了干货,姗姗赶紧去帮忙捡起来,却发现是一个干枯的动物头颅,吓得直接昏倒在地。

老庄赶紧去村里叫人来载她,然后我们就看到村口欢迎归国同胞的大阵仗,这种场面相信很多朋友都不陌生,充满了形式主义的热情

先是一众学生大呼欢迎

接着村里的队长站出来表示热烈欢迎,送上村里特产状元鹅,就差合影留念了。

但是老庄根本无心欣赏,赶紧让人去把姗姗带回来

除了亲人,姗姗在家乡有两个非常要好的童年玩伴阿珍和孝松。

他们两个已经结为夫妻,阿珍成了小学校长,孝松是一个勤恳老实的农民,两人育有一女,生活本来平静和谐。但是随着姗姗的到来,这种平静就被打破了。

去接姗姗的,恰恰是孝松,两人刚见面犹如分别多年的小情侣,有点扭捏,还有一点点兴奋,又不敢表现出来

两人的举止,就很容易判断出小时候应该有过故事。

这时候该是我们的超强实力派斯琴高娃饰演的女校长阿珍了,一出场就呈现出女干部特有的气质,表现得很亲民的样子,言行举止的得意又给人一种距离感。

姗姗从后面蒙住她的眼睛,姗姗还当她是儿时的玩伴,但阿珍的语气就没了这种感觉。面对姗姗的光鲜,阿珍一开始就在试图证明自己也不差。

一见面就聊自己的工作成绩

姗姗夸她厉害当了校长后,阿珍嘴里说着谦虚的话,可是内心的得意全部写在了脸上:背着手,标志性的仰头一笑(经典的老干部风格)

整部片子两个人的交流状态很值得玩味,刚开始阿珍是防着姗姗的(毕竟小时候她和自己的老公有故事)。

比如姗姗来到阿珍家中做客,两人前一秒还照着镜子感觉就像儿时那样亲密

下一秒阿珍就把姗姗摁在椅上,自己则做到旁边的床沿,有了距离感

再下一秒姗姗就从椅子移到了床沿和阿珍挨着做,此时姗姗看到的是儿时经常黏在一起的阿珍,而阿珍看到的则是“成功人士”的归乡女人姗姗。

这个时候,阿珍是防着姗姗的,并未把她看成自己人。

这一点,在餐桌上时,阿珍表现得不留情面。

姗姗送给阿珍的女儿一包零食,女儿就吃得很开心,而阿珍看到后马上不爽了。丈夫孝松赶紧拿过来尝下试图化解尴尬,但是阿珍吃了以后直接摔到姗姗面前,一脸不屑的样子。

脸上的意思分明就是:有什么好吃的,别在我面前得瑟。那种敏感的自尊心一发作,哪里还管得了20年没见过的闺蜜啊。

这时候她是防着姗姗的,后面在了解到姗姗的苦境后才柔和起来,甚至是让孝松去安慰她。

片中还有亲密交流的时候,阿珍放下校长架子,在姗姗面前突然像个被戳破心事的小女孩,那一刻两人仿佛又回到了怎么嬉笑怒骂都没什么忌讳的童年

相比而言,姗姗和孝松在一起的镜头明显让人舒服很多,没有那么多的猜忌。

姗姗和孝松的互动虽然没那么复杂,也是能让人感受到两人以前若有若无的情愫,姗姗一度呈现出小女儿的姿态,但不管如何双方都心照不宣的防止越界。

但是再到后面,姗姗和阿珍的关系又变得尖锐起来,外表看起来柔和的姗姗,斗起嘴来丝毫不落下风

特别是在最后离别时,阿珍表面上感慨下一次再见可能又是20年,心里其实乐得姗姗赶紧离开;但是姗姗马上回答说明年又回来了,两人的裂缝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

如果联想到当时的两岸环境,那还可以读出更多东西,从香港到内地,他们的归属和迷茫其实直接表现在两个女人的纠葛中。

时间,如同旁边的河流,缓缓流动,悄无声息的,实则改变了许多东西。曾经写满青梅竹马的过去,20年后也终究是物是人非。

那回不去的童年,就像是远处的帆船,又像是那边放风筝的少年,隐约可见,却又可望而不可及。

(此处的配乐极美)

最具代表性的,可能是片尾姗姗在老屋里的那段超现实描写了。

深夜,她突然见到去世的奶奶在磨豆浆,姗姗淘气的往上面一直加水被奶奶呵斥;奶奶把烟扔在旁边,姗姗又淘气的拿起了抽了一口,又被奶奶说教女孩子家不能抽烟。

童年,终究只能出现在梦里了。

而除了影片的故事充满着回归的迷茫情绪,整部电影呈现出来的情绪特别值得回味。养猪的小孩,留着泪看自己的猪被宰;吃糖的年轻情侣讨论不能浪费糖;

拿着英文信的老庄四处炫耀儿女有出息,却总是在害怕;双胞胎老人恬淡归隐,整体的叙事上有着散文化的随意性,使得影片充满着质朴气息而又感性,唯美,诗意。

它没有商业片里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呈现出一种难得的宁静;

它在试图去记录和还原当时的风貌人情;

它一直在表达着时间的流逝和物是人非;

欲说还羞的背后,是不舍与落寞,终归还是只能离开内地,回到那复杂、繁华、勾心斗角的热闹都市之中,这也就是当时香港人的矛盾心态。

对于自己的身份归属感产生疑惑,想要回去却发现再也回不去。

说是明年回来,或许就是一句辛酸的玩笑话吧。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