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级驱逐舰「日本海军战败前的垂死挣扎驱逐舰的最简陋版本丁型驱逐舰」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05更新:2023-03-19 03:23:21

1943年初瓜岛战役之后,日本海军继续在所罗门群岛方面进行着消耗战。面对军舰像不要钱下饺子似的美国海军,海军实力捉襟见肘的日本海军不得不面对战争的现实来改变造舰计划。在驱逐舰方面,停止建造性能指标非常强悍但在实际作战中因数量太少而作用有限的甲型、乙型驱逐舰,转而建造性能指标低、小型、低速的驱逐舰。

例如甲型驱逐舰夕云型是水雷战队的主力,排水量2077吨,搭载2座四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性能强悍,但是第20号舰“清霜”于1944年5月完工后就不再继续建造。2700吨的乙型驱逐舰(防空型)秋月型计划建造39艘,到1944年12月实际只建成了12艘。

夕云型5号舰长波号,摄于1942年6月30日竣工当天

1943年,丁型驱逐舰被列入日本海军改丸五计划案。军令部对丁型的要求是尽可能多地搭载对空、对潜作战的最新装备,在此前提下可以容忍航速与续航力的大幅度缩水,因此也有人认为丁型是大型鱼雷艇的复活。日本海军计划在1944-1945年间共建造62艘丁型驱逐舰,其中基本型20艘,被称为“松”型;改进型42艘,被称为“橘”型。

松型4号舰“桃”,1944年12月15日被击沉

舰体

该型驱逐舰沿用了日本驱逐舰惯用的船型,最后定型时的长为100米,宽9.4米,吃水3.3米,排水量1262吨,体量一下又回到了一战结束后日本驱逐舰的水平。

由于军令部对建造工期要求很短,再加上物资短缺,所以整个船型设计尽可能地采用直线以简化制造工序,并且尽可能使用便宜的材料。例如上甲板不再使用DS钢,而是采用HT钢,与DS钢相比同等防护能力情况下重量会增加;舰底甚至直接用上了普通钢材。

动力

动力不再使用夕云和秋月型功率高达52000马力的主机,而是采用了“鸿”型水雷艇的2座舰本式减速齿轮汽轮机和2座吕号舰本式重油水管锅炉,总功率只有19000马力。根据过去几年的作战中积累的经验教训,锅炉房与轮机房的设计并不像水雷艇那么简单,而是增加了一些制造工序,采用交替配置的方式减轻被弹损伤。松型最大航速只有27.8节(夕云35.5节、秋月33节),相应的最大续航里程也只有3500海里/18节(夕云6000海里、秋月8000海里)。

尽管松型排水量才刚刚过千吨,但由于船型设计的干舷相对较大,最高航速又低,因此操纵性和耐波性都还不错。这些性能指标看上去似乎不怎么样,可对于战争末期只能在近海作战的日本海军来说,也未尝不能接受。

武备

模型说明书很好地体现了松型的武器配置

主要武器为舰艏的1门单管八九式127毫米40倍口径高射炮,和舰艉的1座双联装八九式127毫米40倍口径高射炮。

八九式127毫米高射炮是日本海军二战期间装备的主力大口径高射炮,炮口初速720米/秒,最大射程13200米,最大射高8100米,最大射速14发/分。回旋部分重12.9吨,回旋速度7度/秒,仰俯速度12度/秒,身管寿命1000发。

实际上当时日本有更先进的高射炮,那就是秋月装备的九八式100毫米65倍径双联装高射炮,为何还要使用老式高射炮呢?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九八式虽然文字只和八九式换了个顺序,但是性能却大大提高。但九八式重量太大,光是炮架就重24.2吨,密闭式炮塔的回旋部分更是重达33.4吨,这么重的炮塔安装在丁型这样的千吨小舰上,重心和稳定性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二,九八式高射炮数量太少,由于其身管长为65倍口径,所以对制造工艺要求高(身管寿命只有350发)。从1940年到日本投降,九八式高射炮一共才生产了169门,单是12艘秋月型就用去了96门(每艘4座双联装炮塔)。八九式高射炮总产量高达916门,一直是所有战舰的主要防空装备:例如各型重巡装备的是A1改一型,各型航母装备的是A1改二型,大和级战列舰装备的是A1改三型,而驱逐舰此前还从没装备过该炮。

为了尽量减轻重量和减少费用,海军并没为为丁型的八九式主炮来研制封闭式炮塔,只给舰艏单管炮安装了一个半裸的防盾。在特型驱逐舰服役之前,这种防盾是日本驱逐舰和轻巡上三年式120毫米舰炮的标配,后来发现这种半裸的单薄防盾在作战时并不能起到什么防护作用,最大的功能是可以防止高速航行时水兵被大浪带走,因此舰艉的双联装炮直接连防盾都没安装,直接“裸奔”。

三年式120毫米舰炮

辅助武器为25毫米三联装速射炮4座,分别位于艏艉主炮后方和舯部两舷;25毫米单管速射炮8座,全部布置在两舷侧。

鱼雷作为驱逐舰的象征永远不能或缺,设计师在舰体舯部还是硬塞下了1座610毫米四联装鱼雷发射管,但是没有装载备用鱼雷。

电子火控

松型作为1944年设计的“新锐战舰”,配备了四式二型射击指挥仪(只能指挥八九式高射炮,25毫米速射炮各自自由射击)、九三式主动与被动声呐、22号电探。这些设备看名字确实科技感满满很唬人,但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恐怕只有日本人自己知道。

松型8号舰“槇”号,战后赔偿给了英国

虽然松型的制造工期都很短,开工到下水为3-4个月,下水到竣工为2个月,可这个速度对于日本海军来说还是太慢。于是军令部在1944年3月要求对建造工艺进行改进,工期必须压缩到3个月,这便是改丁型,也成为橘型。

橘型直接采用了类似海防舰的模块式建造方式,使用的钢材也更加简陋,就连上甲板都不再用HT钢而是普通钢,并全面使用快速焊接工艺。舰底二层结构被改成了单层,舰艏水线以下完全取消圆滑过渡,全部采用直线型,艉部也改成角形。由于全面使用普通钢,导致排水量增大到了1350吨,最大航速也下降为27.3节。

到日本投降时,丁型在船坞中动工的有41艘,最终建成的只有32艘,分别为20艘松型和12艘橘型。最终9艘被击沉,6艘战后赔偿给了英国,5艘赔偿给了美国,4艘赔偿给了苏联,4艘赔偿给了中国国民政府(分别是惠阳号、衡阳号、华阳号、信阳号),4艘战后在日本解体。

松型9号舰“枞”号,1944年12月3日被击沉

丁型驱逐舰可谓是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日本海军本想以最低成本、最短工期,来生产出一批在防空和反潜火力并不亚于甲型驱逐舰的小型战舰。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丁型甚至对舰艉进行改造,搭载一具回天人操鱼雷,准备在美军发起对日本本土登陆时进行特攻。但事实证明,在江河日下的战争形势下,区区32艘丁型驱逐舰并不能挽救日本人的命运,不过是其覆灭前的垂死挣扎罢了。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