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2两酒多吗「来喝二两」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03更新:2023-03-19 04:14:48

一看题目,难免有朋友误会:酒鬼一条,哈哈!

郑重声明,我不是酒鬼。要不,您看完文章再做评论。如何?

今天晚上,忽然想喝一杯,就打开了一瓶啤酒。不曾想,喝出了年轻时的感觉。准确地说,喝出了大学时候的感觉。这说明,这酒很地道。

大学里,第一次真正的喝酒,是和老六在赵老师家喝酒。我不会喝酒,就只看着他俩喝,搭讪着,喝水,吃菜。喝着喝着,赵老师非让我喝一杯。师命难违,硬着头皮喝了一口。顿时,口里像含了一个火球,顺着食管到了胃里,火烧火燎。当时,我的表情一定很古怪,惹得他俩哈哈大笑。老六说,这是冠宜春原液,度数很高。我不懂什么原液不原液,就觉得非常难喝,觉得自己以后是不会喝白酒了。那天,师生聊得很欢,酒喝得也很多。他俩都喝多了,我还好,因为我是从下半场开始的。

从那以后,很长时间不喝白酒——太难受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啤酒。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到学校北门独酌(其实,喝啤酒不能叫独酌,有点玷污这个词,哈哈)。当时,北门还是原来的大门,很破。从门口往西分成了两条路,北边是主路,还是文化东路,南边窄一些,不知道名字。

刚刚毕业的时候,来到了“祝家庄”的后花园——莲花池村。这里有个老学校,是县里的四中,我去的时候已经败落了,沦落成村中。不过,这里喝酒的风气一点也没有败落,颇有水浒遗风,就连校长也喝得醉醺醺的。我在那里呆了一年,“酒精”考验,算是出师了。

后来,到了一个镇中,结交了一些朋友。这里也是水浒文化圈,是“扑天雕”李应的家乡。这里很多喝酒的由头:搬了办公室,喝一场;打完球,喝一场;批完作业,喝一场;打牌赢了,喝一场;朋友的朋友来,跟着喝一场……有一次,我搬了办公室,大家轮番做东,喝了好几场。

再后来,到了县城,结交的朋友更多了,应酬也多了。不过,正式场合多了,哥们之间推杯换盏的机会少了。有一次,我和雷哥在一个小酒馆喝酒。喝着喝着,进来两位农民大哥。他们点的菜很少,每人一瓶“景阳冈”大酒壶,半斤的。我正举杯的时候,有位大哥吟诵了一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我吓了一跳:人不可貌相啊,就连农民工也能在喝酒的时候吟诵李白的句子。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饮者。

又过了几年,来到了城市。这个学校待遇不错,还有调休。调休的时候,几个哥们就打车去市区,泛舟湖上,边喝边聊。后来,有个同事带着老婆去了。我们喝,她也跟着喝。有趣的是,那个同事滴酒不沾。等酒过三巡,大家开始推杯换盏。既然有女同志,就先和她喝吧。没想到她是来者不拒。等到很多人支撑不下去的时候,她才幽幽地说,算了,别喝了,我喝酒跟喝水没什么区别,一点感觉也没有。大家惊得下巴都要掉了。

……

总结一下吧。喝酒有请人和被请之分,这两种都很难喝尽兴。因为双方都得小心翼翼,既怕客人喝不好,又怕对方喝多,这个尺寸实在难以把握。最好的还是哥们在一起喝酒,彼此知根知底,多数不会让对方喝多。好朋友在一起,没有负担,没有顾虑,猜拳行令,吹牛乱侃,好不热闹。

我很少劝酒,总是怕别人喝多。结果就是,对方往往喝不尽兴。慢慢地,朋友们就知道了我的性格,就各自按照自己的酒量喝,不再等我劝了。别人劝我酒的时候,我也很别扭。特别是遇到口才又好酒量又好的朋友,更是紧张得不行。印象最深的,是在河南老同学那里喝酒。同学找了五个“酒壶”陪我,我一看就知道,这个酒场我是在劫难逃。在河南喝酒,还兴“敬酒”,也叫“端酒”,就是你自己喝对方不喝。在山东可不这样,“敬酒”的时候自己也喝,有时候还先干为敬。五个人,轮番敬酒,还没等我回敬,就吐了一地,狼狈不堪。我突然想起了电影《手机》里的台词:恁喝三个俺再喝……过去,河南地界儿穷,有酒先尽着客人喝……可是,现在怎么能喝过去一样呢。哎,河南终究成了我的伤心地。

“酒逢知己千杯少”是一个真理。酒是男人交流的助推器,如果一个人是个“闷葫芦”,灌他半斤白酒,一定能打开他的“话匣子”。

有人说,男人离不开酒和足球。我不建议大家看球的时候喝酒,至少是不能喝醉。否则,很可能成为“英国球迷”了。

非常向往这样一个场景:下雨天,三五好友,两瓶白酒,高度低度都可,酱香浓香都可,荤菜素菜都可,年龄大小都可,起初,小酌,然后推杯换盏,终于杯盘狼藉,脸热耳酣,趴在桌上就睡了。酒醒了,雨住了,各自回家……

朋友们,好久不见,酒已倒满,茶已沏好,酒肴飘香,来来来,喝一杯吧。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