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乐队范围热气球旁边的女生是谁「他们用缝纫机造出热气球为了自由飞跃柏林墙全片看得喘不过气」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62更新:2023-03-19 06:48:13

最近以东西德分裂史为背景题材的德国电影迎来一波爆发。前面胖哥才推荐了年度经典《无主之作》,讲述艺术家为了精神自由,从东德逃到西德,并追踪通过自己的作品找到真相和自我存在的故事。今天,再推荐一部观赏性更佳,商业味更浓的德国电影《气球》(Ballon)。

故事发生在1979年冷战高峰期,身在东德的冈特和彼得为了追求自由,用超过两年的时间筹画了一场“惊天大逃亡”。他们一个是电气工程师,一个是会缝纫的设计师,凭借着过硬的专业能力,两个家庭联合起来,动用一切资源,准备建造一个能够装下他们两家人的热气球,从空中穿过边界,到达象征着自由和繁荣的地方。

先说电影。影片节奏把控极为出色。叙事紧凑,推进有力,人物动机合理,前后两端的高潮段落看得观众喘不过气。影片一开始就是高潮。难得一遇的风向出现,预示着他们必须开始行动,趁着“东风”完成逃离。可彼得认为时机不成熟,加上很多个人原因,孩子太小,父母老迈,他选择了放弃。冈特则坚定的认为必须把握机会。于是逃亡开始了。热气球成功升天,达到了可以逃过机枪扫射的高度,但因为对于高空湿度,还有燃料供应预计不足,导致他们最终没有飞过边界。幸运的是,他们坠落下来时,没有受伤,而且正好在密林深处,当时没有被发现。但眼看边界就在几百米开外,也许多飞几分钟就能获得自由,他们心情异常复杂。

开场的高潮过后,冈特一家一直在“停留”和“逃离”的矛盾中挣扎。失败了,而且留下了很多线索,秘密警察开始搜查他们,形式迫在眉睫。要不然选择继续装作一切没有发生,销毁证据,不再拿家人的生命冒险。究竟作何选择一直困扰这他们,因为一旦再次失败,很可能让整个家面临万劫不复的地步。但选择哪有这么容易做出。

作为父亲,冈特的每一步必须走的妥妥当当,稍有不慎,即会家破人亡。虽然得到了大儿子的鼎力支持,但妻子因为第一次失败已经心有余悸;作为儿子,虽然支持父亲,对于自由无限渴望。但爱情展露头角,在即将收获美妙的爱情时,他必须放弃一切,这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无疑万分惨烈。

作为妻子,小儿子需要照顾,她如果被抓,儿子可能被送往孤儿院,她必须对此再三权衡。一开始选择放弃的彼得一家更是需要放弃太多东西。彼得刚出生的儿子尚在襁褓,老迈的父母没办法和他们一起离开,如果逃离成功意味着他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父母。

自由很美好,但付出的代价,承担的风险都不低。失去自己的生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会影响家人,改变他们的命运。《气球》第二幕就在表现这种挣扎。不断施加压力,逼迫人物做出选择。眼看秘密警察的搜捕行动越演越烈,也许很快就要追查到他们下落。冈特一家人失去了退路,只能冒险再次飞行。而这次,彼得选择了加入。吸取上一次的经验,这次他们的方案更加完善,热气球更加牢固,各方面都考虑的更充分。他们必须成功,机会只有一次。

可以看到,《气球》叙事紧凑的重要的原因是,影片不断通过各种事件把人物逼向最终唯一的道路。

那种挣扎感逐渐消失,观众可以看到,除非愿意等死被抓,冈特一家人唯一的选择就是再次飞跃边境。影片的第三幕极为亮眼。经典的好莱坞手法继续发挥了功效。交叉叙事的两边,一边是秘密警察眼看就要追查到家。一边是冈特和彼得一家再警察到来之前,恰好出发。

追捕和逃跑,交叉剪辑下,让故事加速,剧情升温。象征着自由的火焰燃起,热气球高飞入云端,最后的冒险终于到来。

不熟悉那段历史的观众可能会质疑这群人的行为,但就像电影说展示的那样,两家人的最后选择并非无病呻吟,而是唯一选择。他们因为上一辈的问题,而备受排挤,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现状。不光如此,他们的下一代还是会继续被牵连。

二战之后,德国被两个超级大国划分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一开始,两边都创造了经济奇迹,仅仅用5年时间,就把一片废墟的德国变为当时的欧洲经济中心。特别是西德,在二战后,创造了连续15年的莱茵河经济奇迹,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紧随美国和苏联。东德经过5年,就成为苏联的“社会主义橱窗”,变成整个东欧国家学习的榜样。

但表面的数字不能掩盖双方的差距。东德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都远远低于西德。在整个60年代,有数以万计的人用各种方法从东德逃亡西德。为了颜面,东德领导人在苏联授意下,于1961年开始修建柏林墙。这“掩耳盗铃”的方式不但宣布了东西德经济实力的差距,而且更为刺激的民众。

在柏林墙修建起之后,人口不足1700万的东德,竟有超过百万的民众逃向西德。而且不乏各界精英人士。西德在70年代末度过第一场生产过剩造成的经济危机后,各方面的实力再次腾飞,远远地把东德甩在了身后。而为了保持身份和脸面,东德开始大量开展秘密警察体系。到最疯狂的时候,每4个东德人中就有一个是秘密警察。

影片中,冈特的邻居就是大腹便便的秘密警察。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权力打通很多普通人无法触及的关系。但讽刺的是,作为东德权力象征的他们却在偷偷用各种办法收听和收看西德的广播和电视节目。双方优劣,不需要宣传和口号,就看人民用脚投票,走往那边即可。

最后必须说下该片的导演米夏埃尔·赫尔比希。1979年,米夏埃尔·赫尔比希当时年仅11岁,在新闻上看到这则轰动全球的热气球大逃亡,而该事件更在三年后被美国迪士尼改编成电影。这让当时只是个孩子的他,从此再也没有忘记这个故事,并立誓总有一天要将这个故事给拍摄出来。

走上导演之路的他,凭借多部喜剧片积攒了人气和资金,为拍摄《气球》打下了基础。随后,他向迪士尼交涉欲买独家故事改编权,失败多次仍不放弃。最后经由《独立日》、《后天》的德国著名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相助,终于拿下拍摄权。

虽然柏林墙早已被推翻,但它的残骸时刻提醒人们自由的可贵。那个热气球的新闻可以让一个11岁的男孩铭记终生,并且最终指引他走上导演之路去实现他重现当年的夙愿,这就是自由的力量。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