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敦刻尔克相比于电影剧情你还需要了解这些」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71更新:2023-04-12 18:35:13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 作者:单大毛

《敦刻尔克》,对中国军队有这样一个启示

单大毛

影片《敦刻尔克》在中国开映以来,各种评论纷至沓来,有人赞叹着它的配乐、画面和剪辑,也有人批评影片故事的缺乏。其实,跳出电影本身,近40万人的部队一下子集中在大西洋边狭小地带进行如此“壮观”的大撤退,其所反映的这段历史本身和背后的影响因素,足以让我们收获更多的感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坦克、毒气、马克沁机枪等新式武器正式登上战争舞台,并表现出超越以往的惊人杀伤力,这些武器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战争方式。但当时的大多数人还意识不到这一点。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大杀器”并没有发挥出它们最大的作战效能。比如:坦克一直被当作步兵进攻的支援武器,飞机仅仅主要用于巡逻侦察和轰炸。

新式武器的出现客观上促使军事思想得到了飞跃发展。一战爆发后的几年时间里,意大利人杜黑和美国人米切尔提出了“制空权”理论,英国人富勒提出了“坦克战”理论,法国的青年军官戴高乐则在前人基础上正式提出了“机械化战争论”。

亲身经历过一战的戴高乐深信技术的进步将改变战争形态,他认为未来战争坦克、飞机等技术兵器将发挥重大作用,法军应在空军紧密配合下,使用步兵和坦克联合作战。他极力反对建立马其诺防线,称“马其诺防线战略意味着外交和军事上的保守主义”。

戴高乐的感觉是对的,正如在自己的专著《建立职业军队》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他在开篇就分析了法国的地形,明确指出与比利时接壤的法国边界是明显的薄弱环节,法国的心脏巴黎周围的平原开阔平坦、无险可守。法国唯一靠谱的防守措施不是构筑要塞,而是建立一支由10万人组成、分编成6个机动装甲师的精悍职业机械化军队。同时在指挥方面军队必须发展无线电通信,以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

可惜当时法国最高统帅部的贝当、魏刚等高级将领思想退化保守,缺乏远见和勇气,不但对戴高乐的思想主张充耳不闻,还公开进行压制打击。结果后来战局的发展完全印证了戴高乐的预判,以至在敦刻尔克,40万英法联军联袂上演了近现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审视敦刻尔克大撤退,就会由衷地感慨军事思想在指导战争实践过程中的极其重要性。假设法国及早重视像戴高乐所秉持那样的先进军事思想并指导实践,就不大可能出现开战不久就被打得一溃千里的情况,40万人在敦刻尔克进行“壮观”却无奈的大撤退场面也完全可能得以避免。

毫不夸张地说,先进的军事思想书写着战争史乃至改变着世界。

就在戴高乐不受待见的同一时期,另一个人也持有与戴高乐相似军事思想和作战理念,但他的处境却与戴高乐的“囧”境完全不同。这个人正是“闪击战”的发明者,后来被人们誉为“装甲兵之父”的德军将领古德里安。巧合的是,率领德军装甲集群把英法联军赶到敦刻尔克的,恰恰是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提出了集中使用装甲车的设想,他坚信“装甲兵的未来发展方向,必定是使它们成为一种在战略上具有决定作用的武器,所以,它们的组织应以装甲师为单位,进而组织装甲军”。在他的主张下,德军正式组建装甲兵,并按照他的设想定型生产了大量新型坦克。到1936年,德军已组建近10个装甲兵师、轻型装甲兵师和摩托化步兵师,拥有了一支崭新强大的装甲部队,远远超过同期单位英法两国。尔后他又确立了“闪击战”作战思想,并强调在作战行动中,装甲车需要和飞机密切配合,并成为一种惯例。

这与戴高乐的军事思想和作战理念简直如出一辙。不同的是,他们的军事思想一个被保守势力压制,一个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运用。

恩格斯说:“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变革。”通过电影《敦刻尔克》回顾总结军事技术进步促就的军事思想发展,或许能从另一个侧面便于我们理解当下正在进行的改革强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军事革命日益深入,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广泛应用普及,未来必定会有一大批令人“脑洞大开”的武器陆续登上战争舞台。就拿现在来说,无人作战已开始风靡全球,敦刻尔克大撤退那样的历史场景可能永远也不会再现。

在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过程中,中国军人必须要保持远见卓识、按住“地球的脉搏”,不断瞄准和围绕新技术、新兵器创新发展新军事思想。即便我们不能够懂得所有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但必须能够理解它们的含义,明白它们所带来的冲击和改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创新军事思想,制胜未来战场。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中国军网记者柳军 摄影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单大毛

编辑:陆金路

编审:曲延涛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