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了自由二字只有这部电影敢最大声喊出来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44更新:2023-03-19 13:52:26

还记得25年前上映的一部电影中,身披苏格兰民族战衣的威廉·华莱士在断头台前撕心裂肺呐喊的那一声“FREEDOM”吗?

仔细思考一下,《勇敢的心》无论从主创还是价值观输出,其实都是一部标志的美国电影。它选择了苏格兰独立战争作为历史故事原型,想必也一定和美国历史中的“独立战争”有共情之处。历史上的大英帝国(或者说英格兰人),似乎就从未停止过开疆辟土的脚步。拥有同样对抗英格兰入侵、追求独立自主的历史经历,大概是美国人将目光投向苏格兰的重要的原因。

美国精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由与人权,也主要是由独立战争的胜利奠定的。我想,东西方对“自由”不同的定义,也出自于这不一样的历史社会背景。有人说,中国人的自由是社会秩序下的集体主义,是一种“随心所欲不逾规”的逍遥,是儒家治国理想中“天下为公”的井然有序;而西方人思想下的自由,则更强调民权和反权威的传统。无论是苏格兰抗英战争,还是美国独立战争,都展露出对权威压迫的一种极具斗争性的反抗精神。

故当今疫情下,美国人民高声呐喊的“freedom”也并非不可理解的,毕竟倘若没有这样一种“freedomordie”的精神传统,就很难有如今打跑英国人自己建国问鼎世界的美利坚。在疫情的突发事件激励下,我们很容易看出东西方在历史环境和精神传统的共同作用下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而《勇敢的心》正是最能体现美国人“自由”精神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虽然它以苏格兰独立战争为历史背景,讲述了苏格兰人在领袖威廉华莱士的带领下反抗英格兰人追求独立的故事,但实际上却反映了最主流的美国价值观。为了最大程度凸显主题塑造人物,电影难免和真正的历史有不少出入。

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曾写道:“自由与威士忌同在”,追求自由从来都是苏格兰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中世纪时期,苏格兰人民始终生活在英格兰统治的阴霾之下——苏格兰贵族胆小懦弱,民众的斗争成为了无谓的牺牲,自由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影片一开头,热爱自然的小威廉被父亲赶回家去,误闯进被长腿爱德华一世残忍屠杀的苏格兰村庄,一切都展现出了苏格兰民族在英格兰压迫下的惨状,颇有“囚禁”之感。苏格兰人民从来都向往自由,无论是贯穿始终、悠扬的苏格兰风琴声,还是在旷野里载歌载舞的庆祝舞会,都表现出苏格兰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幽林里隐忍的爱情神秘而美好,却也透露出无奈和隐忍的悲伤。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势单力薄的反抗无异于以卵击石,苏格兰人民需要一个领袖。

“你有一颗自由的心,要勇敢去追求。”在塑造威廉华莱士这一英雄人物时,电影并未在一开始就给他贴上“伟人”的标签,他也害怕过,忍让过。要实现真正的自由,除了对其无穷的渴望,还要有一颗敢于反抗的勇敢的心。

梅伦的死让华莱士再也无法忍受丧失自由的痛苦,不自由毋宁死的心也在这一刻深深扎进了他的灵魂中,并化为梅伦的幻影,激励着他不忘初心,勇敢地斗争下去。没有人天生就该成为英雄,这是一个平民英雄的崛起,当华莱士率领苏格兰民众勇敢地反抗时,个人英雄便上升为民族英雄,插在地上的宝剑仿佛那不畏强权、勇于反抗的独立精神,在华莱士死后依旧支撑着苏格兰人民将反英斗争坚持下去。

“每个人都会死,但不是每个人都真正活过。”这是出自电影的一句经典台词,用胆小怕事的苏格兰贵族来和大无畏的华莱士相比最为贴切。对影片中的苏格兰贵族来说,“自由”便是用人民的苦难和个人的臣服换来苟延残喘的偷生,他们的自私、贪婪和虚伪让整个民族都遭受着灾难;而华莱士的自由是大无畏的牺牲与斗争,是以争取民族独立为根本目的的自由之战。

当所有人都大呼“Mercy”(怜悯)向刽子手求饶时,华莱士却用尽毕生力气大喊“Freedom”,正是这样的呐喊将“勇敢”与“自由”的精神深深留在了苏格兰人民的心中,激励着他们在罗伯特的带领下继续抗英斗争。

历史上,由威廉华莱士、罗伯特布鲁斯领导的苏格兰独立战争最终以胜利告终,《勇敢的心》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一种追求自由的魄力,还有战争的残酷无情。来之不易的自由是以无数人的鲜血和牺牲所换来的,想来这也是西方人如此重视自由的原因。

世人对“自由”的解读向来不会千篇一律,有人说“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也有人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不知各位看官又是如何解读你心中的自由呢?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