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政治意义的电影「有政治寓意的高分电影推荐20132017」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38更新:2023-01-02 17:44:41

《鬼魅浮生》(A Ghost Story 2017)。我不觉得这部电影是部有关鬼的恐怖片,也不觉得它是部“人鬼情未了”的爱情片,甚至我也看不出片中有多少奇幻色彩,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部政治寓言片来看。那个床单鬼其实就是“历史幽灵”的幻象,它带着“幽怨”神游八方,其实正是一场自我消解的行程;虽说是在找寻自我的价值,但它不能不沮丧归来。既然结果已无价值,那就再看看过程吧!它鬼心不死,虽然留给它的记忆已不多,但它仍然能想起和它一起创造“历史”的恋人,和她隐藏在门缝里的“记忆”。它知道这应当是它“历史”最好的见证。它终于拿出了那张纸条,那封闭的幽怨王国之门也随即开启。当它展开那张纸条,一切便烟消云散了。无论那纸条上写了什么,那绝对不是他们共同历史的证明,因为从他写的歌曲中,找不到“共同”的见证,或许可以找到自私的见证,所以,听完歌曲的她只能默默离开。幽怨历史观的价值在于这种历史幻象:它曾经使追随者云集,只不过当这种幻象破灭之时,也就是这种历史的幽灵消散之日。它无法让追随者回来,也无法让共同历史的见证人留下,它彻底地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真是令人悲伤的结局!。

《摩天大楼》(High-Rise ,2015)。显然,《摩天大楼》中的“大楼”不能理解为我们现实世界中的普通大楼,它应当是某种特定社会组织的具象化。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一个国家,一个国际组织,这会增添本片某种政治寓意。虽然本片改编自上世纪70年代的一部小说,但“大楼”的失败,的确能让我们联想到所谓的“休克疗法”,因为“失败”在“大楼”设计者、建筑师罗伊尔看来,“给了那些人逃向新生活的起点”。然而,本片也并非意在展示一个“反乌托邦”世界中的一切,因为“大楼”的建筑师本想通过如此设计来“酝酿改变”,而非维持或构建一个不合理的世界。罗伊尔应当是个改革家,他的“社会实验”常遭到具有怀旧情结的妻子的反感,然而本片似乎也没有展示什么改革成果,只暗示了设计者想要“改变”。那么,罗伊尔到底想要改变什么呢?

《同等族群》(Equals ,2015)。如果我们把《同等族群》当作一部爱情片或科幻片或科幻背景下的爱情片来看的话,我认为大家能给它3颗星真的很宽容了,但若想想本片背后的含义,给它4颗星似乎也并不为过。本片应当又是一部反乌托邦类型的电影,因为它符合“反乌托邦”的典型特征:绝对反人性。本片中那个“反乌托邦”是以一个“集团”形态存在的,至于这个集团还能否被称为“人”的集团,本片的中文译名就已透露先机。此外,这个集团的反人性面最主要的表现在于它将人当作手段而非目的。为了获得强大生产力,它让所有人从一出生就失去“情感”,因为在这个集团内,“情感”被认为是人“致弱性”的根源;“情感自启综合症”(SOS)是集团健康的最大威胁。这种反人性的措施当然是值得批判的了。因为,情感是最人性的东西,没有了情感,一个人便无异于行尸走肉。

电影《房间》(Room 2015)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故事背后的政治隐喻细思起来挺有意思。“房间”其实是在自由的世界中圈起的一个不自由空间,但这个空间却被本片编导用来观测自由对于人的重要性,而观测的对象就是本故事中的5岁小男孩杰克。杰克的母亲乔伊•纽萨姆7年前被骗子骗到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只有一个天窗,门只有骗子能打开,房间事实上成了乔伊的囚牢。乔伊在被囚禁期间生下了儿子杰克;杰克长到5岁都从未见过外面的世界。这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使杰克成为观测对象的最佳人选,因为相对于外面世界的人,他犹如一张纯净的白板,由此观测到的人性应是最自然、最可信的。那么,5岁的杰克面对自由世界是如何反应的呢?

电影《龙虾》(The Lobster,2015)展现的是一个反乌托邦的故事。如果说这个故事还能有什么正能量的话,那就是它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社会制度一旦不合理,对于个人来说就是悲剧。本片之所以选择了婚姻制度来讲述故事,是因为婚姻制度是社会的基石,能够影响到每一位社会成员。婚姻制度的好坏基本上能决定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龙虾》中的反乌托邦是一个couple社会,所有人都必须成双成对,独行者会遭到警察盘问,那些独身的、丧偶的或即将离婚者都会被集中到一个酒店,在这个酒店内会有一些措施帮助这些人寻找伴侣,在一定时间内找不到伴侣的,便会变成一种动物,继续按照动物模式寻找伴侣。那些既找不到伴侣,又不想变成动物的人只能逃到丛林中,成为聚焦酒店寻找伴侣之人的猎物。显然,这种规定是违背人性的。违背人性之处倒不是将人变成“动物”这点,这当然是一种反乌托邦的文学化的表达手法。因为是“人”,他就会按照人的方式去择偶,比如他会考虑到相貌、财产、社会地位、情趣爱好等因素,当按“人”的方式无法择偶时,把“人”变成“动物”,无非是要把“人性”的东西尽情去掉,让他完全按照动物的本能来寻找“伴侣”了。

《邮差的白夜》(Белые ночи почтальона Алексея Тряпицына ,2014)。本片笼罩在死亡阴影之下。所谓“死亡阴影”,不仅指那正在消亡的村庄,也指本片中处处迷漫着的“死”的信息:邮差里欧卡一开始就展示他过世的邻居,酗酒溺亡伙伴,与他分道扬镳的妻子;那代表一个时代终结的离世老人安娜,总想着灵魂痛苦只靠宿醉来缓解、时刻想着要捅死人的尤拉和他时刻想着去照顾、相信他们死亡就意味村庄消亡的阿邦;还有那唯一新生代提姆卡的母亲也只是想着如何逃离。不过有点吊诡的是,这些“死”信息是在一片和平美好静谧安详世外桃源般的背景下展开的。

《课堂敌人》(Razredni sovražnik,2013)。看斯洛文尼亚电影《课堂敌人》,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学潮、学运,甚或政治斗争,虽然表面看来,它是一部典型的青春叛逆片。之所以能让我们产生联想,是因为本片中的人物能让我们产生很强的代入感,然而,无论我们现时以什么样情绪来体验我们所想到的人物,也无论我们多么地想支持或反对什么,看到最后,我们会发现,即使我们感到它政治寓意深刻,但它的思想并非颠覆性的,而是正统性的,即它不过是一部政治说教片,而说教者就是那帮孩子的班主任朱潘。然而,是不是因为我已不年轻,这些说教却并不让人感到那么无理。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