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规划是什么「浅谈婚姻计划爱是什么婚姻又是什么」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97更新:2023-03-19 15:16:04

《婚姻计划》(The Marriage Project)是由阿提雅・阿特萨德(Atieh Attarzadeh)和荷桑・伊斯莱米(Hesam Eslami)两位伊朗导演所拍摄的纪录长片,记载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的一间精神疗养院中,院方试图推动的一项实验计划。

如片名所示,这项计划的内容是从院内居民中挑选身心状况较为稳定的男女,安排他们互相认识、交往,最后结婚。目前在精神疗养院接受治疗的500多个病人中,大多数的人无法恢复到可以回归社会的程度,必须在院内终老。因而,主导计划的医师认为,让这些无法离开疗养院的人缔结婚姻关系,也属于「照护」的一环,可以帮助他们满足自身的生理、性和情感需求,有正面的影响。

但这项计划并非毫无争议。事实上,院内的医师和工作人员中,就不乏迟疑的声音,许多病人家属也纷纷表示反对。有人尽管同意院民有情感和性需求,但认为这些需求可以利用其他方式满足;有人认为患有精神疾患的院民状况并不稳定,也缺乏经营关系、解决冲突所需的人际技巧,婚姻内的冲突和压力更可能使他们的精神状况恶化。家属则或许将有精神疾患的家人视为耻辱,认为他们根本不应该结婚;或许认定即使要结婚,也应该要找一个「正常人」,才能够照顾他们。

导演阿特萨德在影片一开始自白,驱使她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根本动机之一是「爱」,然而随着影片推进,导演记录着男女院民的生活点滴、院内「情侣」的互动情况,以及推展计划的过程中,各方的思量与遭遇到的挑战。观众将逐渐发现,这部纪录片涉及的主题既是爱,却也远远不仅是爱,还包括了精神疾患的照护、亲密感的想像、婚姻的意义,以及我们如何看待「人」这件事情。

由于几起由精神疾病患者所犯下的重大刑事案件,患者的照护近期也成为一个吸引了大量注意力、讨论和争议的主题。尽管精神疾病逐渐摆脱了某些旧日污名,不再单单被视为个人「不努力」或「软弱」的结果,但在「疾病」的脉络下,却也促使许多人选择以高度病理化的角度看待精神疾患,强调以药物与治疗来处理、控制表象的症状,甚至是疾病本身的排除(所谓「治愈」)。

然而,这样的态度却忽略了,精神疾患经常和个人的生命历史、成长经验,以及所属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换句话说,若病症是我们所看见的图像,那么个人在心灵、情感与人际、社群关系上的缺失与不安,经常就是触发、铺陈这幅图像的颜料。另一方面,过往的污名和精神疾患的治疗方式也经常造成他们与社会的隔离。他们往往不被期待,甚至不被允许和外部社会有太多积极的互动,但这种隔离却可能反过来触发更多的不安。

由此看来,精神疾病患者所需要的,远远不止于疾病和症状的治疗。在身体之外,他们的心灵需求也应该被看见,而很多时候,和他人建立连结,累积亲密感与安全感,可能正是得以稳定其身心的关键。

尽管主导「婚姻计划」的医师强调,缔结婚姻关系的主要目的是「至少可以满足院民的生理性需求」,但从对院民的访问中我们却发现,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重点并非身体接触。相反地,他们希望透过建立亲密关系,与他人产生连结,进而创造、肯定自己的意义,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正如同纪录片导演所说,很多时候,是「爱」成就了院民们眼中的光芒。

然而,「爱」究竟是什么?尽管导演或纪录片中的人物都没有主动提出这个问题,这却是一个在观影过程中,时时刻刻环绕我心的疑惑。

由斯派克·琼斯执导的电影《她》(Her)里最为人传颂的一句台词是:「坠入爱河是一件疯狂的事,那像是某种被社会认可的精神错乱。」许多人对这句话感同身受,因为我们都曾经验过,自己因为爱情或爱慕之人做出不符合自己预期、不合常理,甚至可能被视为疯狂的事情。但这些在其他情况下不被鼓励或允许的事情,一旦冠上了「爱」的名号,就可以获得合理性,蒙上浪漫的面纱。

在《婚姻计划》里,我们却发现,对于「正常人」来说可以被接受的「疯狂」,在人们视为「疯狂」的世界里,却成为了禁忌。这难道是因为,在推崇爱的同时,我们其实也悄悄地承认爱具有毁灭性的力量,因此认定某些人势必无法处理爱所带来的冲击与消耗?还是反映了,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疯狂」的定义,亦浮动又刻板?

换句话说,所谓的「正常人」中,许多人从未有机会学习爱的意义与实践爱的方式,而这可能才是某些伤害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又如何能确定,那些不被社会视为「正常」的人,不会更有能量、更知道如何接受与给予爱呢?

因此,究竟是爱本身有毁灭性的力量,还是我们对爱的诠释限制了爱的想像,进而鼓励的这种毁灭?

比方说,主流社会倾向把爱等同于亲密关系,而且必须符合某种特定样貌,使得许多人深信不疑,获得爱的唯一方式就是投入某种主流认定的亲密关系形式——如婚姻。为了维持某种婚姻样貌,我们也就此认定,「婚姻经营」必须仰赖特定的社会技巧,故「缺乏社交能力」也就成为纪录片中,许多人反对婚姻计划的原因。

但爱的方式何其宽广。这么说的意思并非,付出爱、经营关系,以及维持婚姻不需要仰赖任何的能力,但婚姻是否是获得与成就爱唯一的管道?对于《婚姻计划》里的院民来说,他们确实可以从爱中获得能量,但爱必须与婚姻「绑桩」的社会现实,却反而可能使他们失去获得爱的机会。

这就带领我们来到下一个提问,那就是:婚姻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要结婚?当我们渴望婚姻时,我们渴望的对象,难道不是社会框架下,婚姻被赋予的特定内涵跟想像?

我们可以在《婚姻计划》里看到,因为社会文化的缘故,婚姻被赋予了极高的意义,也是被正式「认可」的、获取亲密感、爱和性的方式,甚至成为一种「正常」的表征。于是,当院民表达结婚的欲望时,他们所描述的场景和需求其实涉及和他人的连结、亲密与安全感,但在当地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下,这样的需求只能透过「婚姻」的语言表达。

另一方面,婚姻似乎也成为院民和家属试图实践「正常」的一个步骤,渴望透过结婚、生育等「一般人」的人生历程,来摆脱精神疾患的污名,也让自己重新回归主流社会。

然而如前所说,一个人结婚的能力,不一定等同于爱的能力。而这项婚姻计划究竟是用爱帮助院民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和外部建立连结,还是用爱——或说婚姻——当作标准,判定一个人回归的可能?这是看完电影后,萦绕我心的疑问。

《婚姻计划》所处之社会有其独特之文化背景,也因此塑造了婚姻对于人们的意义,以及社会中和婚姻有关的某些限制与想像——例如女性需要取得父亲的签名同意才可以与他人缔结婚姻关系。然而,尽管这样的文化背景并不通用于世界上其他地方,我们也不该太快地抛开对当地脉络的了解,直接严厉批评这种看似「不符合现代性别平等价值」的习俗。

但纪录片的内容却不妨碍我们探问,关于情感需求、亲密关系和安全感,真正的关键是什么?而当我们谈起婚姻,我们的想象又有什么意义?更直白地说,在当今所谓「西方进步社会」里,爱与婚姻也经常未能脱钩,人们仍旧想像这两者必须共同发生,但这却反而可能是导致许多「疯狂」的原因。而对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当爱所带来的精神性满足可能是救赎的同时,爱与婚姻的绑桩却不然。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