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影视的辉煌没落「记忆香港香港影视在内地的发展史从辉煌走向凋零」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84更新:2023-03-19 20:31:20

80年代,大陆影视市场正处于百花争艳的时期,那时候出了很多优秀作品,比如《红楼梦》、《济公》、《篱笆.女人和狗》《西游记》、《末代皇帝》等等。

而这时候就不得不提到港片市场了,80年代初期,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放《霍元甲》,这是内地引进的第一部香港电视剧,在广东电视台首播,之后又在央视播放,收视率盛况空前,很快各地电视台都被《霍元甲》攻占黄金档。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小孩子都会似模似样的唱上几句,同时该剧的引进也引发了内地观众学粤语的热潮。

而港片《少林寺》则成为一代人的集体回忆,演员几乎是邵氏全明星阵容,1982年《少林寺》在内地公映,以1毛钱的票价创下了1.6亿的票房,可想而知有多火爆。

而且这部戏中的演员,并不懂得怎么拍戏,就是导演喊一声看这里,大家就开始打,也不知道镜头有没有照到自己,所以《少林寺》中的打斗长镜头如此多就是这个原因,而且打斗都很自然,大家都是实打,没有花拳绣腿,很多演员都受伤了,也要忍着眼泪继续上。凭的就是一股拼劲。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连杰开始被大家熟知,大家也都记住了“秃鹰”等个性鲜明的角色。之后港片就开始不断以录像带的方式进入市场,一时之间,录像厅在各城市遍地开花,以武打为主的港片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光顾。

而周润发、刘德华、周星驰等港星,想必大家都是通过这个途径开始了解的。在那个文化生活、物质生活都极度匮乏的时代,盗版港片成为了年轻人的精神食粮,并且逐步开始有了媚俗、带色的港片流入,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整整影响了一代人。

90年代,录像带逐渐被光碟取代,而港片的数量也更多了,直至后来,去录像厅看港片成了一种暧昧的暗号,仿佛除了带色的影片,就没有其他能够引起观众兴趣的了。而这个时候,大家都熟知了王晶导演。

邱淑贞、舒淇、麦家琪等等晶女郎也成为了内地年轻观众心目中最性感的女神。另一部分则着迷于武打明星李小龙、李连杰、成龙、洪金宝等等。

可以说,八十、九十年代,是港片港剧在内地最辉煌的时期,丽的、无线都缔造出了无数部传奇经典,《纵横四海》、《雪山飞狐》、《我和僵尸有个约会》等港剧在内地都创造了超高的收视率。

原本TVB这些香港电视台的模式是签约演员,发配任务拍戏,模式全都一样,类似于发工资演戏,表现不好的就炒鱿鱼。TVB小生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各路演技颇佳的演员同台飙戏,看来看去都是那些熟面孔。新生演员开始后继不足。

从90年代开始,香港经济增长逐渐缓慢,TVB原本的固定模式也开始产生了变化,编导、监制会指派到不同的剧组,而且其他媒体抢夺广告资源,电视台承受了更多的压力。

多年积累下来的固定收视群体,让TVB开始重数量不重质量,经典台词在每一部戏里反复使用,耳熟能详的就是“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讲”、“做人呢,最紧要就是开心”……

港剧似乎走入了一条死胡同,大量抄袭日剧韩剧,粗制滥造导致优质群体流失,除了师奶级别的观众还在捧场外,年轻人几乎都不乐意再看了。

TVB的高压环境曾经缔造出了优秀的编导,优秀的演员,但随着编导开始大量转战横店后,这种局面就开始转变了,如今变成“价格不高我可以做,档期短我也可以做,性价比高,应变能力强。”

编导人才和香港演员纷纷转战内地市场的结果,就是港剧港片一日不如一日,而这些优秀的编导将TVB模式带到横店,受到了投资人的青睐,这种快餐式的文化正好符合如今浮躁的影视剧投资市场。

所以,内地的烂剧也开始多了起来。某些流量小生小花,自带粉丝效应,只要去剧组刷刷脸,拍下写真集,一个月就能把几十集的电视剧给做出来。反正多得是人傻钱多的粉丝,制作方不怕回不了本。

而另一边,还在苦苦挣扎的TVB,面对编剧陆续的离职和新生代演员的缺乏,再也无力回天。万千星辉颁奖典礼变得人才凋零,难以再现昔日荣光。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