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告诉韦小宝四十二章经的秘密「韦小宝费尽心机得到的四十二章经中究竟有什么宝藏」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65更新:2023-03-19 23:21:39

在金庸所创作的武侠小说《鹿鼎记》中,一部《四十二章经》贯穿始终。韦小宝费尽心机得到的《四十二章经》不仅是一部经书,更是一幅大清藏宝图。据说这幅藏宝图指示了满人入关前在关外埋藏的大量珍宝。这些埋藏的珍宝被伪装为大清龙脉,由满洲八旗世代守护。而这幅藏宝图的碎片也被藏入八部《四十二章经》的夹层内,交由满洲八旗保管。

在《鹿鼎记》中,《四十二章经》只是大清宝藏的藏身之地,而实际上《四十二章经》本身也蕴含了佛教义理的无尽宝藏。

《四十二章经》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第一部佛教经典,也是我国最早译出的佛教经典,文字平易简明,是修习佛教之入门书。

四十二章即四十二段文字。凡佛所说真理皆可称经。《四十二章经》即四十二段经文,这是佛涅槃以后,由他的弟子择其一生所说的精粹警句汇编而成,即佛的一本语录,这与《论语》的性质类似。它的宣说对象是出家的沙门,其主要内容如出家证果、断欲绝求、割爱去贪、忍恶无嗔、举难劝修、舍爱得道、我空怖灭,诟净明存、达城如幻等,宣扬人生无常有漏皆苦等基本教义,阐述修习佛道应远离诸欲、弃恶修善的重要义理。

修习佛道首先要明心见性,澈悟心源,类似于西哲的“认识你自己”。心需要明,性需要见,意味着人心本自清净,但因妄念蒙蔽而随时有所障蔽,如日月常明,若为浮云覆盖,则不能了见青天日月星辰。心不明,则性不可见,即不能彻见自心中的佛性。如遇善知识开真法,听从佛的教导,即如慧风吹散迷妄之云雾,内外明澈,万象森罗,此之谓明心见性。若能于顿悟渐修之中,祛除妄念,则垢尽明存,发明本心,即能见性成佛,证得摩诃般若。

《四十二章经》的第十二章“举难劝修”,列举了二十件难事,说明修道之难:“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真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这一段佛经一是说明修道的因缘难得,如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会善知识难,善解方便难。二是说如欲修道却“不知其难”,则终不能修,不修则终不能无难。

“不知其难”是因为缺乏对自己作为人的本性的认识,而“举难劝修”篇则表现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并指导人通过修道实践得以转变,从而踏上精神拯救之路。

布施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其目的是破除人性中的吝啬与贪心,让人主动舍弃和主动给予,而这对于贫穷的人来说更为艰难,即“贫穷布施难”,但爱与怜悯乃是佛与菩萨的本质,布施激发出人所蕴藏的仁慈的冲动,展现出人类互爱和得到快乐的能力。

豪贵的人学道很难。这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现象可以得到佐证,即人在得志时,大多是儒家;人在失意时,大多是释家。

世间有太多的难事,如舍弃自己的财富甚至珍贵的生命,忍住男女之间的色欲,见到好事不贪求,被侮辱而不生嗔恨,有势力而不仗势欺人,除灭倨傲自大狂妄之心,不轻视未学佛法的人,等等。这里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熟视无睹的现象,有人们习见不察的心态。这些常见的现象及行为却显示了人的心灵奥秘和人性的复杂,它使人警醒,促进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觉悟。“劝修”即通过修道之路这种自觉的努力实践,在建设性的方向上去获得个人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

二千年前成书的《四十二章经》所表达出的对人性中的贪婪、自私自大、狂妄愚蠢、偏执、恐惧焦虑的深刻洞察,在今天依然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认识价值。 “修”道是消除这些精神变态的不二法门。

作为生物的人,受制于生物学的规律,不得不生和不得不死的双重焦虑与生俱来。作为社会性的人,生活在群体里,彼此限制,不能自由。这些超出人的承受能力的巨大压力使人痛切地感到人生之苦。所以,大多数人通过补偿机制,如对权力、财富、名声、感情等欲望的无限贪求来转移或回避这些焦虑。但这些只会让人更大程度地被名缰利锁所限制,只会让人在困境中沉沦,并不能把人从终极意义的人生困境中救赎出来。

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有焦虑都来自贪婪和恐惧。贪婪和恐惧驱使人们陷入幻相的世界,并给这世界投射以本来并不具有的特性。谁能获得无所畏惧的完全的安全感?觉醒的人。觉醒的人是解脱的人。觉醒的过程就是意识到以往未曾意识之物的过程。《四十二章经》的“举难劝修”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使我们对人性、人生有所觉醒,完成人的内在革命,从而找到从奴役到自由的大道。

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而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佛教经典名相繁多,义理艰深,给人以费解和神秘的感觉,《四十二章经》却不同,它表现为相对简单的修行和教喻,这就是:努力行善,莫作邪恶,自净其心,是为佛法。这里有着使人的生命得以更新的东西,让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满足和快乐。它所提倡的修行和教喻,适用于古代和现代,适用于西方和东方,适用于一切人类境遇。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