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女子的的肖像「燃烧女子的肖像面向黑暗拥抱永恒」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65更新:2023-03-20 13:22:16

油画质感的美术设计

注视

电影自始以来就带有天然的窥淫癖属性,而观看行为被视为欲求的途径,一种占据主导的占有权力。《燃烧女子的肖像》正是通过注视和观看构建人物关系的递进和主导性的演变,尽可能地简化空间,突出人物的身体和视线。影片以母亲请来画家玛丽安为即将出嫁的女儿阿罗伊丝作肖像画为起点展开叙事,对出嫁怀有抵触的阿罗伊丝始终拒绝配合母亲请来的画家作画,画肖像和违背主体意志的对家长意志的顺从产生内在联系成为一种物化行为得到确立,阿洛伊斯拒绝被凝视也就产生了更加外延的意义。

玛丽安在不能暴露自己身份的前提下以陪护的身份和阿洛伊斯相处,并且对她进行观察,暗中作画,在这期间,导演对二人视线关系的处理方式多为分割空间,带有隐秘的试探性、侵略性或者对抗性,阿洛伊丝同意配合作画前极少有两人同框的镜头。在整部影片中,逐渐划分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语境,玛丽安同时作为玛丽安的恋人和一个受雇者(在正面直接的注视下)为后者作画。而在第一种身份语境中,注视行为发生在全景中(玛丽安同样也为阿洛伊丝作画),是侧面的、温和的、带有撩拨意味的,席安玛把这种情景中的视线拍出了一种抚摸一般的触感。为了区格这两种语境,刺激观众的意识,采用硬切的方式转换场景,我们可以多次看到夜间温馨浮动的场景突变到白天玛丽安作画是紧绷凝固的场景。随着情感的加深,这种区格界限也渐渐在同一场景中被消融打破(性别标签的打破):严肃中生发不自觉的嬉笑怒骂。席安玛以温润如水的情感推进,将带有象征性暴力的观看/凝视去暴力化。

视线制造触感

燃烧

片名中的“燃烧”具有着双关性内涵,它直接提取自篝火晚会上阿洛伊丝裙角被点燃的情节,后来这幅景象被玛丽安作成一幅画,也正是从这幅画进入了影片玛丽安视角的闪回结构。“燃烧”在文本中更主题性的意义在于阿洛伊丝因为对玛丽安的爱而对母亲做出的妥协,即放弃对“被凝视”的抵抗,在五天的时间跨度中,她和玛丽安的情感在日常中渐渐催化至成熟、深刻,也正是在这五天的时间里,肖像完成,阿洛伊丝即将面对终要到来的命运,这是一种权衡和交换,对自我生命力的“燃烧”。

‘燃烧女子’

片中一处非常关键的用典,借阿洛伊丝夜晚读书重新诠释了希腊神话中俄尔浦斯冥府寻妻的故事,俄尔浦斯不够定力禁不住诱惑的回头导致欧律狄刻的第二次死亡被读解为一种义无反顾,拥抱黑暗而获得永恒,俄尔浦斯的“燃烧”对应了剧情中阿洛伊丝的“燃烧”,对典故的颠覆正耦合了故事对男性神话的改写。

女性命题

瑟琳.席安玛之所以被认为是绝对的女性导演或者酷儿导演,在于她提供了一种性少数群体浑然天成的同性恋认同机制,在《燃烧女子的肖像》中甚至通过剧情概念直接破除了主流电影中对女性客体俗套刻板化的“肖像画手法”,确立了同性恋女性形象的丰富、差异并且自我的定义。

片中同时象征化的暗示了更加宏观博大的历史语境中的女性处境,我们自始至终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完整的男性形象,但女性角色自身的矛盾对立面似乎就指向着一个庞大无形却又强而有力的男权社会体系。作为艺术家玛丽安起初看上去并且自认为是自由的,不同于命不由己的阿洛伊丝,但在她意识到自己没有勇气冲破传统的壁垒,无法改变阿洛伊丝和自己之间终将互成往事的宿命,让这段感情变得正当而坦然之时,此前坚毅冷静的自主形象瞬间也被注入了无力感,和始终处于弱势的阿洛伊丝互成镜像,殊途同归。玛丽安的这种困局,在影片开头就有所暗示,她也正在作为肖像被注视、被摹画,其后她又对镜为阿洛伊丝画了自己的肖像。而阿洛伊丝的肖像最终按期完成,导演刻意强调了那幅肖像被封装进木框的细节,盖上盖板,死角订上铁钉,俨然构成了一个“棺材”的视觉隐喻。瑟琳.席安玛以“缺席”表现“在场”的方式,在两个典型人物身上构建出了时代女性的身份困境,和传统男性话语和异性恋话语的主导力量。

象征传统话语权力的母亲

《燃烧女子的肖像》从试探、交锋、权力主导的转换进入,到爱恋、认同、难以割舍的情愫,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动态超越了主流叙事对同性恋和女性群体的编码化呈现,并且以层层递进的三幕剧推进方式完成了一次女性神话的建立同时又保持了历史关照,最佳编剧的褒奖实至名归。瑟琳.席安玛也丝毫不愧为当代女性导演的中坚力量。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