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光荣与梦想「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光荣与梦想」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2更新:2023-03-20 13:26:38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中国影坛具有特殊地位,是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中重要一环。

​新中国成立65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成果颇丰。仅1949年至1965年的十七年间,拍摄了近45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其迅猛发展势头,无疑为新中国电影吹来一阵清风。其中不乏传世经典之作,如《草原上的人们》(蒙古族)、《南岛风云》(京族)、《哈森与嘉米拉》(哈萨克族)、《鄂尔多斯风暴》(蒙古族)、《回民支队》(回族)、《五朵金花》(白族)、《刘三姐》(壮族)、《冰山上的来客》(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山间铃响马帮来》(苗族、哈尼族)、《芦笙恋歌》(拉祜族)、《边寨烽火》(景颇族)、《摩雅傣》(傣族)、《阿诗玛》(彝族)、《阿娜尔罕》(维吾尔族)、《达吉和她的父亲》(彝族)、《农奴》(藏族)、《天山的红花》(哈萨克族)等。

​时间并没有湮没这些脍炙人口的影片,它们不仅在当时,即便在新时期之初再次上映同样轰动一时,且久映不衰,创造了空前的观影人潮记录。及至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仍旧深深地印刻在国人的记忆中,并且在世界上给中国电影赢得广泛赞誉。

然而,在十年文革期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跌入低谷,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才重新恢复活力。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电影逐渐从体制变革的阵痛中焕发出生机,开始适应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专业化的新形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断涌现优秀作品,成为当代中国电影一道亮丽的风景。

《盗马贼》、《成吉思汗》、《东归英雄传》、《骑士风云》、《悲情布鲁克》、《国际大营救》、《黑骏马》、《红河谷》、《美丽家 园》、《吐鲁番情歌》、《鲜花》、《西藏往事》、《额吉》、《永生羊》、《碧罗雪山》等影片以丰富的民族风情、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多样的电影表现形式,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电影快速发展。

​冯小宁、广春兰、塞夫、麦丽丝等一批导演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上卓有建树,在新世纪初期继续推出了《真心》、《嘎达梅林》、《天上草原》等优秀影片。一大批中青年导演也出现井喷现象,如哈斯朝鲁的《珠拉的故事》、《长调》,张建亚的《极地营救》,陆川的《可可西里》,宁浩的数字电影《绿草地》,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章家瑞的《婼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红河》,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郁晓鹰的《我的母亲大草原》等。

这些影片不仅在国内引起一定反响,并且赢得了国外影迷的青睐。党的十八大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断涌现,有以在怒江两岸溜索行医28年的全国道德模范邓前堆为原型的影片《索道医生》,有记录一位热爱曲棍球运动的达斡尔族少年坎坷成长历程的《哈布库的羔羊》,有讲述维吾尔族母亲阿尼帕老人历经千辛万苦,用超越血脉、民族的人间真爱抚养6 个民族19 个孩子感人故事的《真爱》,也有以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形态打造柳州民族风情、屡获海外大奖的《童年的稻田》,亦有展现奇特佤山风光以及佤族风情的《阿佤山》,还有讴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翻身农奴当家作主伟大历程的史诗巨作《西藏的天空》,以及经典故事片《回民支队》50年后的续篇《血战千倾洼》。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丰富和发展创作类型的同时,一向注重现实主义创作,真实记录和反映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现状。因此,在释放正能量,凝聚人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少数民族故事影片创作形成了一个高峰,佳作频出。《回民支队》、《刘三姐》、《摩雅傣》、《达吉和她的父亲》、《鄂尔多斯风暴》、《冰山上的来客》、《农奴》、《阿诗玛》、《阿娜尔罕》、《天山的红花》相继问世,一时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机盎然。

正因为如此,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突破创作禁区和艺术探索方面成为先行者。而文革之后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历了拨乱反正的复苏,逐渐恢复了在过去十七年间形成的现实主义传统,再次出现井喷现象。涌现了《从奴隶到将军》、《阿凡提》、《盗马贼》、《鼓楼情话》、《孔雀公主》、《不当演员的姑娘》等优秀影片。电影人以极大的热情在少数民族电影创作中辛勤耕耘、不断探索,使80年代中后期的少数民族电影数量大增,每年约十余部作品问世,并在内涵挖掘、题材多样、艺术创新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进展和突破。以新的视角、新的电影语言,展示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表现改革开放时代的少数民族新生活、新人物、新风貌蔚然成风。

​然而,与17年相比,鲜有影片再次引发轰动效应,不由使人产生“少数民族题材影片风光不再”的慨叹。可喜的是,90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电影有了新的崛起,且势头正旺。《骑士风云》、《国际大营救》、《火焰山来的鼓手》、《彩月和她的情人》、《飞越人生》、《东归英雄传》、《阿曼尼萨罕》、《黑骏马》、《悲情布鲁克》、《红河谷》、《益西卓玛》等影片的问世,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整体质量有新的提升。不少影片以其深邃内涵和独特魅力,在征服国内观众的同时,享誉国际影坛,显示出中国电影的实力。

少数民族电影对电影语言的大胆创新、对电影类型的探索和突破,推动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例如,《青春祭》、《黑骏马》、《益西卓玛》、《季风中的马》、《碧罗雪山》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开拓了新的电影领域。不过,调查显示,目前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已经拍摄有电影的为33个民族,还有22个民族没有拍摄过本民族题材电影。这是一个亟待弥补的历史缺憾。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作为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利用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来为“文化强国”服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电影作为当代社会很受群众欢迎,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艺术形式,理应在发展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这出“大戏”担纲主角。实现“中国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想,要靠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来实现。通过电影艺术形式,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服务,也是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共同的责任与使命。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