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上映演员一张嘴全是东北方言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79更新:2023-03-20 21:28:01

1948年,我国东北地区正式解放,人民再次占据了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地,他们载歌载舞,热切地盼望着黑暗后的黎明。为了能够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决定大量引进外国优秀电影,以丰富我国的电影文化市场。

不得不承认,当时的国内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只有让人民重新看到希望,鼓起心中的信念,才能令国民走出现有的困境。毫无疑问,引用国外电影,学习电影主人公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是将娱乐与教育完美结合的最好方式,既能最大限度的令人民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又会激发无限的爱国主义热情。

经过缜密的商讨与研究,我国决定引进苏俄电影《普通一兵》。《普通一兵》的剧情很简单,讲述了新兵马特洛索夫在卫国战争时的成长经历,通过残酷的战争洗礼,他变成了一名坚强无畏的战士。在影片的最后,马特洛索夫为了掩护战友的冲锋,毅然决然的以身体挡住了碉堡内的机枪火舌,为苏军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普通一兵》电影的教育意义很深刻,对观众的感染力很强。可即便如此,对于引进这部电影,我国一直有一道门槛迈不过去,要知道,《普通一兵》是一部外国电影,从头到尾的对话也都是俄文,如果直接为群众播放,肯定没人能够看懂。

人类的感情交流方式,基本都要依靠语言,可一旦语言成为鸿沟,电影的剧情以及主旨也就无从谈起了。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上级发出了指令,命东北电影制片厂承译《普通一兵》,将电影中的俄文台词全部变成中文配音,把它变成中国人能看懂的“中国电影”。

对于这个指令而言,最头疼的人还是当时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毕竟当时条件有限,我国还从未有过对外国电影译制的经验,译制过程也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时全国还未解放,人民还没有“普通话”的概念,《普通一兵》电影的台词与配音工作,全部由厂内的东北籍工作人员负责,所以我国这部译制片的“处女座”,无处不透露着一股浓浓的“东北味”!

马特洛索夫在影片中曾有一段入党讲话桥段,电影台词应该是:“我觉得我有入党的资格”,可是在译制过后,却被配音员说成了“我脚着吧,我有入党资格”,这不免有些滑稽与搞笑,甚至不少人都认为,这是现代人后期添加音频素材的结果。

不过话说回来,在电影译制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们也学会了“活学活用”,他们居然还创造性的发明了一个对口型的译制方法。在电影结尾中,苏军向敌方发起了全面的进攻,而此时马特洛索夫也一跃而起,举起钢枪向队友们大喊:“乌拉”,接着便是战友们集体冲锋的画面。

“乌拉”在俄语中是“万岁”的意思,苏军在冲锋时,都喜欢喊“乌拉”的口号。在译制的时候,配音演员们也将其译制成“万岁”,可是在录制时,导演却发现了问题。在他看来,“万岁”与“乌拉”的发音口型根本对不上,并且也不契合我国当时的军队面貌。导演灵机一动,认为我国战士在冲锋之时,都会大喊“冲啊”,而“冲啊”与“乌拉”虽然发音不同,但口型完全对得上,故此可以将“乌拉”直接译制为“冲啊”。如此充满想象的译制方式,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可谓是独创。

《普通一兵》的译制虽然看起来有些仓促与粗糙,但是它却为我国译制片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并且积累了众多的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国内普通话推行越来越广泛,译制片台词与配音也开始越来规范,而当初的东北方言配音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