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发展史「聚光灯从港剧再创世纪看香港经济变迁分析产业投资沉疴」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42更新:2023-03-21 07:45:50

文 | 恶少恶言

作为一名投资人,我对商战剧总有一些特殊的感觉。一方面我很想去看看到底影视剧中会如何演绎我们日常的工作;另一方面我又总会觉得很多演员在处理这个环节的时候过于教条和僵硬,比如第一集邓肯在回答出资人问题的时候,直接用了公式里的阿尔发如何如何去回答……资深投资人会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抄公式么?但总的来说瑕不掩瑜,这的确是一部好剧。而我认为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中读到了香港经济的转变和迭代。

如果大家对十几年前的《创世纪》有印象,大家应该记得那时的背景是1997年金融危机过后的香港经济,而大部分的发家、沉浮和恩怨基本都集中在地产和股市这两个香港经济最核心的东西上。

市场相对狭小,但却无数大机构林立造成的生存环境成了像新加坡、香港这样的地方在互联网创业创新风起云涌的时代渐渐落后的主要原因。在林立的大机构中,小企业、创业者很难有一丝空间让自己成长起来,这当中有市场的原因,也有心态的原因。剧中有一个环节,方泽雨在给天荫集团董事汇报自己的创业项目的时候,董事当中的一位老阿姨反问:为什么要搞这个?我只要把大楼租金提5%就全都有了,为什么要搞这个网站?

这是一种香港富豪阶层的习惯性心理。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国内地的头部富豪往往投身于互联网等创新业务,而现实中的香港豪门却非常乐于“收租”形式的业务模式,往往控制关键性地产、公用设施,通过收租、旱涝保收的业务形式赚钱。即便海外投资,李嘉诚的公司也远赴英国收购燃气、水务公司,也是这种思维的一种延续。

我猜想,狭小的市场,巨大的生存压力下,人们潜意识中都有一层不安全感。而“旱涝保收”“坐着收钱”的概念是应对这种不安全感的最佳良药。所以不难理解香港富豪们都乐于投资电厂、海底隧道、高速公路、水务燃气……普通老百姓也觉得收租不干活,坐着可收钱是最佳的工作方式;而这种心态再推广而知,你会发现香港的高中毕业生最优秀的理工科学生会学医,最优秀的文科毕业生会读法律。因为医生和律师都可以自己执业,收入很高,且某种程度上也是“旱涝保收”的。但当人才以这种心态用脚投票以后,就没有优秀人才投身基础学科,投身技术创新……这似乎也是在创业创新的时代香港会渐现疲态的原因。

当然,说回剧本身吧。我把这类剧称为“专业剧”,除了商战的,还有讲律师的,讲医生的……而所有专业剧都具备那种“外行看热闹,内行看玩笑”的特征。

所有的内行人在看自己领域专业剧的时候都恨不得写一篇一万字的观后感告诉编剧哪哪不真实,哪哪不可能——不要说什么美剧就不会,那只是美国的各行各业对你看来你都是外行——在我看来“再”当中的很多金融讨论也是有此类瑕疵的,其实近年来有商业题材的剧很多,《欢乐颂1-2》、《我的前半生》、《金牌投资人》等等,要说金融知识“基本面”上的瑕疵无一例外全都不胜枚举,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成为热门剧。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