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分多少「今年最高级的LGBT佳作拍出了欲望之火说透了爱情的遗憾」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57更新:2023-03-21 08:29:07

《燃烧女子的肖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应该是今年最佳、最美、最高级的LGBT电影,即便绕开性别上的话题性讨论,单从影像美学上来看,影片依然是一流水平,无论是叙事结构,亦或镜头语言,影片都表现得相当高级,具有极高的观赏性与令人称奇的美感。

该片早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就大放异彩,虽然最终与金棕榈擦肩而过,但能拿到最佳编剧奖和酷儿金棕榈奖,也显示了影片突出的综合实力。影片上映至今,烂番茄保持着97%的新鲜度;

MTC直接给出了95的神作评价;

内地豆瓣网上8.6的高分,好于 95% 的爱情片评价也说明了该片具有跨越文化和地域的共情性。毫不夸张的说,《燃烧女子的肖像》是一部看完后让人上头,且颇有后劲的情爱佳作。它细腻地刻画出了情感的张力,描绘出了欲望的轮廓,抓住了爱情刹那,同时又让其在影片落幕之后成为了永恒。

的确,《燃烧女子的肖像》是一部很容易让人上瘾的影片。女导演瑟琳·席安玛在前一个半小时不断蓄力,在看似平淡、缓慢、克制的铺陈里,蕴含了深沉而激烈的感情,然后在最后半小时,以几乎完美的方式,化作了极其动人和震撼的情感释放。

最后2分钟的一个长镜头,化为遗憾的深情凝视,让压抑良久的欲望和情绪如激荡的《四季》交响曲一样喷涌而出。这一个有点类似于《Call Me by Your Name》的结尾,让《燃烧女子的肖像》的被不少影迷称为女版《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但其实《燃烧女子的肖像》在各方面都要更胜一筹。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于1760年的法国布列塔尼,肖像画师Marianne来到位于孤岛之上的伯爵家中,为待嫁的Heloise小姐画肖像,用以寄给远在米兰的潜在未婚夫,画像的优劣对于这桩婚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但Heloise不满包办婚姻,完全不配合之前的画师,直到女画师Marianne到来,在看与被看之间,朝夕相处下,两人不自觉地坠入了爱河。

无论是孤岛的场景设计,还是以“绘画”作为叙事主线与电影语言元素,《燃烧女子的肖像》颇有致敬奥斯卡经典电影《钢琴课》(The Piano)意味,只是将其中的种族议题转换成为了同性主题,将音乐变为了绘画而已。

而影片最出色的地方在于,从叙事的推进,到人物弧光转折,再到场景调度都与绘画高度吻合,让影片有着“如油画般”的美感,而两人情感的积淀也以画画逐渐铺成开来。

因此,“看与被看”成为了解构影片的关键。两位女主角在彼时的社会现实中“画出”了的浪漫的关系,其中带有女性特有的对陌生关系的不安全感和警惕之心。从警觉到观察,从触碰到动心,影片以浪漫的笔触晕染出一种“两颗灵魂真心相对”的窃喜。

首先,“看与被看”是一种爱意的表达,凝视之中有着欲望与深爱。Heloise为何会被女画师Marianne吸引,甚至在识破其画师身份后,依然决定由她为自己绘画,这一切都可以从Marianne的凝视开始。

起初,Marianne的看是机械的,职业性的,不掺杂多少感情,最多只有同情,而没有爱情。但因为Marianne一开始必须靠记忆绘画,所以她的“看”显得格外投入,异常专注,甚至非常珍惜。而Heloise却将为这种“看”所动情,甘愿成为凝视之下的情感猎物,享受着被看的荣宠。在看与被看之间,肖像画逐渐完成,两人的关系也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第一幅肖像画的完成是两人从警觉到观察的试探期。Marianne告知对方自己的真实身份后,又为Heloise重新画了第二幅画,这才是从触碰到动心的转折阶段。

而最后两幅画,可以看做两人的定情之画,一幅画在了最爱的神话书本之上,一幅画在了贴身佩戴的饰物之内,是两人最私密的爱的证明。

这四幅画的绘画过程中,Marianne与Heloise之间看与被看、凝视的关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观众可以从两人的表情神态,肢体互动,服饰穿着,语言对白中一一看出其中奥秘,暗自赞叹导演瑟琳·席安玛的面面俱到,匠心独运。

影片中的画面构图,有着古典油画般的美感,以及更为细致的色彩精度。比如对于道具器皿选用上的讲究,烛光和自然光、近景下的皮肤柔软度等等。从耳朵软骨的曲线到双手圆润的轮廓,影片以绘画作为最大的切入点,以Marianne的眼睛去记住Heloise的每一寸细节,甚至是最小的动作。在绘画中观察,在观察中迷恋,在情爱中唤醒了爱情的烈火与自我意识。

希腊神话中俄尔浦斯那悲剧的回眸,被巧妙地用在两人最后的离别上,电影中的两人选择了将对彼此的记忆作为后半生的寄托。

长久以来人们只感慨俄尔甫斯冥府寻妻故事中的命运弄人和悲剧美感,但在影片中,俄尔甫斯走出冥界前的“回头凝视”是一种有意的“选择”,他选择的是对妻子的记忆而不是她这个人。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结尾的预叙。画像完成,Heloise即将出嫁,Marianne决绝地离开。Marianne穿过黑暗的走廊,即将走到门口的时候,Heloise在身后喊她“回头看”。

Marianne转身时看到的是身披婚礼长纱的Heloise,画面一闪即过,仿佛刹那之伤,却是永恒之痛。不能相守的爱人,最终选择留在彼此的记忆之中,让凝视超脱了肉身,进入了彼此的灵魂。

观看与凝视在《燃烧女子的肖像》中是如此细腻又有分量,且感情充沛,作为画家的Marianne在电影中用凝视爱抚情人的同时,作为导演的席安玛也在用凝视形塑女性的束缚与痛苦、骄傲与光华。

所以,这个神话故事除了代表着两人无望的爱情,或许也代表了女性长久以来无言的悲剧,即作为被观看的对象,女性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却总是如俄尔浦斯的妻子般消失无踪。这样一来,“看与被看”又是一种权力关系的潜在表现。

《燃烧女子的肖像》中有一段美好浪漫的女性“伊甸园”的诗意呈现。女画家,贵族小姐,以及年轻女仆三人在古堡内享受着女性独有的空间和自由,她们之间的关系跨越了地位和阶层,甚至超越了性别,建立起了纯粹的爱情和友情关系。

这一段叙事极为浪漫,从Heloise的裙子意外被篝火烧起,欲望蒸腾,象征着她与Marianne情爱欲望的熊熊燃烧。然后是两人在山洞里的偷吻,紧接着是女仆意外怀孕。从烈火,到山洞,再到怀孕,几个连续的意指性符号表达无疑是导演的巧思,也象征着女性在特定社会条件下,所受到的压抑和限制,最终还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影片中几乎没有男性角色出现,但男性的权力却无处不在。Marianne是因为接替了父亲的职位才获得了绘画的资格。但她不被允许画裸男,她的画也必须打上父亲的名字,男性对她的画总是带有偏见性的评价。

而Heloise作为贵族小姐,无法决定自己的未来,她因为性别而被空虚所笼罩,失去了体验世界的自由。两人的爱更是被视作异类,无法获得祝福。

而那位女仆更是直接表现了女性地位的卑微,被无情的男人抛弃,只能自己处理腹中的孩子,Heloise逼迫Marianne看女性因此承受的痛苦,也让她画下了那幅表达着女性屈辱的引流图画。

影片中看似不在的男性,其实处处都“在”,如幽灵一般左右着几位女性角色的未来。最可怕的是,Heloise的母亲,作为女性却认同这种性别歧视,间接导致了大女儿的死亡,也让二女儿Heloise也成为了权力性别控制下的牺牲品。

于是结尾处那个长久的凝视,也就有了更多的解读空间。

两人离别多年以后,Marianne在剧院里再次远远望见已嫁为人妇的情人。维瓦尔第《四季》中最激烈澎湃的《冬》逐渐高昂。Marianne用她的凝视,完成了电影中的最后一幅“肖像画”。

从柔弱的微笑,到锋利的直视,到燃烧的身影,最终到Heloise激动的落泪,其实是女性的感情被忽视,被压抑,被激发,最终被释放的过程。此时此刻,银幕另一边的观众所感受到的震撼与动容,绝不仅仅只是因为爱情,还是一曲性别觉醒的史诗。

如微火炙烤灵魂,让回味悠长的浴火之爱在影片之外保持不灭。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