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电影是为了证明什么「影视|爱因斯坦与爱丁顿还原真实的科学偶像」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70更新:2023-03-21 12:21:21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1919年5月29日,爱丁顿在西非普林西比岛观测日全食,发现星光被太阳的重力所弯曲,相对论获得了第一次判决性实验。

科学史上简单的一笔,现实中却是跌宕起伏。因为爱因斯坦是德国人,爱丁顿是英国人,而他们的国家刚在惨烈的世界大战中交手,两国科学界也深深卷入其中。2008年,英国BBC拍摄出电影《爱因斯坦与爱丁顿》,回顾了这个当代物理学,乃至整个当代科学的伟大瞬间。

影视以科学史为素材,难的不是复原史实,而是把握人物动机。盖因文化人不熟悉科学人的生活,拍过程还可以,诠释性格和动机总是写得荒腔走板。

这部电影的长处在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一开始,便展示了理论家与实验家的不同追求。爱丁顿小队在荒凉的非洲山坡上人背肩扛,走向预定地点,镜头充分展示了观测工作的艰苦。然后用倒叙讲述爱丁顿担任剑桥天文台台长。电影在这里用台词向观众介绍,他是英国最好的观测家。

纵观全片,爱丁顿始终在动手,不是在观测,就是做演示,很少讲话。这种安排恰到好处地反映了科学实践家的气质。

作为平行发展的另一条线,爱因斯坦则体现为典型的理论科学家。在影片中,他更多地是在讨论、演讲、争论、写写算算。历史上,爱因斯坦也几乎没做过科学实验,或者科学观测。

而电影选择展示的这段历史,恰是理论与实践的最好结合。没有爱因斯坦的理论指导,就没有爱丁顿这次观测。而没有成功的观测,相对论便仍旧只是假说。科学家并非面目模糊的一群人,里面也分层分派,电影主创人员对此把握得很好。

影片对爱因斯坦的描写更打破了“为科者讳”的局限。以往给大科学家作传,常因为科学上的成就,而拔高他们的私德。在这部电影里,爱因斯坦并不关心妻子,也不很在意情人。当他发现科研兴趣点时,就把情人冷落到一边,而在事业受挫时又去敲情人的门。他甚至也不太关心儿子。这么个“渣男”形象并非戏说,符合真实的爱因斯坦。但是影片也给出了这些性格的背景,唯一能让爱因斯坦忠诚的只有科学,它高于普通的人情世故。

影片中有段情节是对科学家性格最鲜明的描写。普朗克得知儿子战死,爱因斯坦去安慰他。但是,爱因斯坦并没有讲很多客套话,而是拿出爱丁顿的信,指出水星轨道问题可能会支持相对论。于是,两个人拿来纸笔,趴在地毯上计算行星轨道。这个情节几乎不尽人情,然而对普朗克这样级别的学者来说,最好的解脱莫过于让他沉浸在创造性工作中。

除了写好科学家的特色,影片把主要笔墨用于战争对科学的干扰。在影片中,无论英国科学界还是德国科学界,都不自觉地卷入冲突。一大批德国科学家支持战争,其中也包括普朗克,正是他把爱因斯坦请回德国。但是,当这位伯乐要求爱因斯坦在公开信上签字时,被坚决拒绝。

在另一面,英国禁止德国科技期刊发行,中断与德国科学界的联系。爱丁顿要冒着叛国指控来研究相对论。战争结束后,爱丁顿申请去非洲观测的经费,还不得不使用民族主义的名义,声称这次研究有助于悍卫英国学者牛顿的正确性。

与之相比,爱丁顿是典型的英国绅士,整部电影里不苟言笑。全片最灿烂的微笑出现在最后一个镜头,也就是他和爱因斯坦终于见面的那一刻。

电影的缺点也比较明显。故事采用双主角模式,主创方又想塞进过多细节,如爱丁顿在晚年致力于调和宇宙学和神学等等,都因篇幅有限,一带而过,反而不如不提。

瑕不掩瑜,这部影片是科学史题材电影的榜样。看完后,观众脑子里会留下两个活人,而不是两个偶像。

终审:尹宏群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