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兴安菜市场疫情「安康老巷故事兴家仓」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93更新:2023-03-21 15:08:41

□周邦基

兴家仓,本名萧家巷,“文革”中改称幸福街。清嘉庆二十年刻本《安康县志》载:“顺治四年(1647)知州杨宗震复修旧城。总兵任珍截城西半移,筑西门于萧家巷口。”即指此巷的南入口。后又因兴安知府童兆蓉,于光绪十八年(1892)在此巷内建有谷廒,曰“常平仓”。而安康人对“巷”字的读音为平声,并且变调后与“仓”相近,故民间便将“萧家巷”混讹为“萧家仓”。鲁长卿个人稿本《重续兴安府志》言:许真君庙(江西会馆)于“光绪初移建城内萧家仓”,即用此讹变后的称谓为巷名。

所谓常平仓,乃汉宣帝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建议于边郡筑粮仓,谷贱时用较高价钱籴入,谷贵时减价粜出,以为民便。称为常平仓。汉以后历代以调节粮价,备荒赈恤的名,常设这种粮仓。

建于此巷之中的仓房,其具体位置在今红旗小学对面的公厕后,地势较于“龙窝坑子”一带要高出许多,是一处人工筑起的高台。清宫尔铎《重修兴郡常平仓记》言:“佥以为旧仓卑下,水患宜防”,故而“就旧仓基侧,甃筑层台,巅建楼以祀仓神,贮谷之廒以间计,综十八”。这里于十八间仓房之外另建的祀仓神的阁楼,即民间所称的“仓房楼”。后人将建于康阜门(俗亦称老西门)瓮城之上的贮谷之廒谓之“仓房楼”。移花接木也。

将彼与此混为一谈,除了这两处仓房外,其它如将老城文庙与新城文庙分不清,将老城的纯阳宫与香溪纯阳楼(洞)分不清,都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但仓房楼的移花接木大约是因为“辛亥革命”后,地方政府撤销了“谷贱籴进,谷贵粜出”的“常平”官仓,将其并入具有同一功能与作用的“安悦台”义仓,并交由地方慈善机构进行管理的结果。

运走谷物后的仓廒,便逐渐地成了专供因跑江湖而来到安康城的各戏班子的食宿之所,故当地人又将此仓房呼之为“戏房”。

历史上的萧家巷内,还有江西客民于清光绪年间,将其会馆大庙“万寿宫”自上河街移至今天的“汉江剧场”处后,又给人们带来许多津津乐道的回忆和故事。

民国之初,随着会馆办学热的兴起,江西客民便率先面向社会办起了私学,并拆其江西简称“赣”取名“章贡”学校,教室即在与会馆大庙仅一街之隔的“红苕街”西边出入口之南,今汉滨区党校处。

民国三十年(1941),河北人孙德怀、吴杰夫二人将电影传入安康,并合办“声光电影社”,在该会馆内大殿与戏楼间的庭院中,露天映出《武侠惊险》、《昆仑大盗》等黑白无声电影近一年时间,更使得当时的“老安康”眼界大开。1953年安康成立电影放映站,开始在城区固定放映的地点,亦选在此处。直到1957年元旦“安康电影院”建成并开业放映。

待电影放映站迁走后,政府将此会馆改造成专门召开大型会议的礼堂,曰“三干会”,故民间又习惯上称此巷为“三干会道道儿”。1959年3月,随着安康县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传达毛泽东《给生产小队长的一封信》,以及同年11月在此传达贯彻“庐山会议”精神,开展“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斗争。这里便成了历次政治运动和农村政策调整及工作安排的“发布中心”。

如今,此巷名曰“兴家仓”,应是老安康人读“萧家仓”时的轻声变调所导致的,语音发声“萧家”与“兴家”含混不清而演变来的。加之安康方言的某些发音,既无后鼻音也没有明显的音韵区分。再者,“兴”并非姓氏。而安康城中,以姓氏言巷名是一种普遍现象,如:小北街中有田家巷、姚家巷,其巷东还有暴家巷;石堤街中有陈家巷;新城有马家巷;在安悦街中除了有此萧家巷(仓)外,在旧老西门的北城墙边还有沈家巷。当然,“兴”可作“徵集”讲。《周礼·地官·旅师》:“平颁其兴积。”郑玄注曰:“兴积,所兴之积。县官徵聚物曰兴。”但在安康这个文化相对落后的地方,将“水牮”书写为“水箭”;将“毘子巷”念成并写作“篦子巷”之类,尚且无人理会,因一条巷子的名称,谁还会咬文嚼字,且“兴家”与“兴积”的本义相差亦甚远。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