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用了两个字国产涨到95没有一个好评是粉丝刷的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77更新:2023-03-21 19:34:52

《十三邀》第七季开播了。

许知远抛出一个词:受困感。

这三个字当即戳中了某种时代情绪。

对于许知远本人。

面对做了七年的节目,他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迟钝的状态。

而对于所有人:

在越发内卷、高压、迷茫的现代社会,我们也都和这个节目一般,走到“岔路口”。

那人怎么面对一个

总是让你陷入无力的一个世界呢

最后,他找到了她——蔡皋。

这个曾为锺叔河的《学其短》和《念楼学短》做过插图的绘本画家,在节目中让许知远尝试了很多第一次:

第一次观察一棵树的成长;

第一次挥锄头挖菜根;

第一次画画;

……

因为这些第一次,许知远感受到了力量的传递——词语引发词语,感受激发感受,行为激发行为。

在越发困顿的日常中,他因为一些鲜活、具体的行动,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活力。

越具体的事物

越可能帮助你

这也是为什么,Sir很想讲讲她。

为什么蔡皋总能在平常生活中发现美。

让一地鸡毛,变一地锦绣。

01

蔡皋(gao,第一声)这个名字可能很少人听过,但她的绘本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享誉海外。

《海的女儿》《李尔王》《干将莫邪》《晒龙袍的六月六》《花仙子》《孟姜女》《花木兰》《桃花源的故事》《荒原狐精》等等等等,都是她的作品。

1989年,画家黄永玉看了她的《晒龙袍的六月六》后赞叹:“画得真好啊,湖南有福了!”

《荒原狐精》(后改名《宝儿》)则在1993年获得了第14届布拉迪斯拉发国际儿童图书展(BIB)的“金苹果”奖,她也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绘画家。

而《桃花源的故事》则在日本巡回展出,并被选入日本教科书。

△ 《晒龙袍的六月六》《宝儿》《桃花源的故事》

2015年,《花木兰》获得“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绘本奖”金奖,她也获得了第34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特别贡献奖,蔡皋在国内才终于被更多人知道。

△ 《花木兰》

蔡皋是一位儿童绘本画家,但这么说并不准确。

蔡皋喜欢“儿童”天真烂漫的状态:“我喜欢童年、童书。童书无界,我喜欢超越极限的状态和境界,喜欢读书和创作没有分别的境界。”

她也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我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一个给予我灵感与动力的巨大的力量场。”

英国剑桥艺术学院绘本专业系主任马丁· 索里滋伯瑞教授评价蔡皋的画:“蔡皋成熟地融合了中西方艺术元素,从新一代中国绘本艺术家中脱颖而出。蔡皋杰出的作品将为绘本在中国成为艺术,而非说教工具,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蔡皋很低调,她几乎是隐居在湖南的一隅,平时就在楼顶种花种菜,小鸟蜜蜂都来和她做朋友。

在一席的演讲中,她曾分享一个小故事。

因为不小心挪动了一个鸟窝,那只小鸟飞走了,蔡皋感到很后悔。后来又有了一个黄蜂的窝,她怎么都舍不得挪走,却被邻居抱怨:“我们被蜇了怎么办?”结果蔡皋忍不住回怼:

“你挪个地方好不好?”

就是这么一位恬淡,平和,充满童心的老太太,却为陷入了受困感的许知远带来了一种解放的力量。

为什么是她?

她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02

稍微多了解蔡皋一些,就会发现,她的童真童趣,并不是因为从小被保护得很好。

相反,她的青春可以用“黑暗”来形容。

蔡皋的爷爷做过县令,后来出国留学,她的父亲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做过飞虎队翻译。

特殊年代,她家被划分为“黑五类”。

她即使考上了省里的好学校,也去不成,她只好去了一个由当街几个民房改造的民办中学。

在接受凤凰湖南的采访时,蔡皋说:“我一进去就想哭,那里面全部是出身不好的人,各种各样有问题的老师。”但很快,她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但是那里都是些很好的老师,课堂的教学给我艺术的享受。那个年代下来的烙印我全部记得。”

这是蔡皋的天赋之一:

擅长在苦难中看到鲜花的人,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苦中作乐”。

“苦中作乐不是阿Q精神,苦中作乐是一种智者精神,苦中还可以乐,是何等的乐啊。”

他主动从苦涩里面

也品出甜来

那是高境界

许知远反问:那会不会是一种自我欺骗呢?

蔡皋却表示:

不是欺骗

它真的甜

回甘

正是这份看似矛盾,实则无比自洽的性格,让她抵抗住了岁月的磨砺,到老依然保持着一颗童心。

在她眼里,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变成美好的。

她在住的楼房下种藤蔓,看着藤蔓把楼房裹起来,觉得它们“很聪明”,应该学它们,有韧性。

一棵树被挖了个洞,她用笔记本记录着这棵树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它最终又慢慢长直。

一束无名的花,也可以成为她表明心境之物——注意它和不注意它,它都是这个样子。

……

生活中的一切,因为她的童心,都变得具体可爱。

没错,无论是在之前的采访、演讲,还是在节目中,蔡皋都无数次强调“童心”的重要性。

我要返童

因为儿童眼中,世界是简单的,而因为简单,所以世界是具体的。

是这份具体,让受困的许知远们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活力。

节目中,他可以放下社会规训和工作压力,和蔡皋一起观察植被,拥抱大树。

第一次下地干活,挥着锄头,真切地感受大地的厚度。

他也拿起画笔,虽然笨拙,却生出了画下去的冲动。

这些具体而鲜活的日常,是蔡皋从生活中挖出的宝藏,也成为了拯救许知远的稻草。

而我们呢?

Sir在这里必须要泼一点凉水。

对于习惯了忙碌、快节奏生活的我们,田野未必能成为生活解药。

先不说许知远是带着目的去体验的,于大多数人,对微观的洞察与感受,也无法达到像蔡皋那样的敏感度。

像许多内娱“种田综艺”,最终都无法避免回归到一种隔靴搔痒的短期麻痹。

那么蔡皋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

在Sir看,是一次机会。

正如《十三邀》第七季第一期的标题是:在复杂的世界寻找指望。

指望不是出路本身。

而是一道照亮出路的光:

03

这期节目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蔡皋为现代人提供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更不仅仅是鸡汤式的安慰:

急于奔跑在时代最前方时,可以停下来,看看脚下的路,看看路边的花。

你把她想得太简单:

在Sir看,蔡皋的“自洽”亦是一种战斗姿态。

她在《十三邀》给许知远分享了一本小漫画书,那是她外孙最喜欢的书,书上的画面很简单,就是一双穿着雨靴的小脚。孩子看到水,就脱了鞋,开心地踩水。

这份洞察固然是松弛而浪漫的。

但为什么她能将这一切创作出来,形成作品?

全靠她多年以来,在文学和艺术训练中得到的,“软化生活的能力”。

蔡皋曾说,自己的名字很男性化。皋,本义为泽边地,泛指岸边,水旁陆地,后来引申为沼泽、水田、田边高地的意思。

我们家都是女孩,妈妈潜意识渴望男孩,因为男孩可以当家、比较可靠。所以我还是能理解父母的心情,他们给我取这么一个男性化名字,就希望我有男生的用途。

——凤凰湖南

但她却成长为了一个无比柔软,可以适应一切、包容一切的性格。

为什么?

她坚信命运可以由自己掌握,而非以名字写定。

所以我的作品里面全部都是画的

自尊 自爱 自觉

然后才有自我超越

我都是讲超越精神

现实的很硬

文学的 艺术的 理想的可以软化它

Sir注意到一个细节。

平时观察这位老人,是和蔼的,轻松的。

但只要一提到“梦”,老人就会突然皱起眉头,浑身充满力量。

手舞足蹈,全神贯注。

仿佛那瞬间真的置身梦中。

这细节能看出一路以来,蔡皋在试图“对抗”什么:

越是扼杀个性的时代,她越是珍视想象力;

越是在犬儒的浪潮中,她越是执着于那个不安分的自我。

是的。

蔡皋与许知远,与我们所有人一样。

她也曾受困于时代,受困于出身,受困于现实压在她身上的“受困感”。

但。

她依然坚持相信。

超人,就是会飞。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