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敖丙形象的文化意义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67更新:2023-03-21 22:05:08

影片中,哪吒和敖丙互相为对方的镜像,这种“镜像化”的构建方式,即哪吒以敖丙形象的镜像化形式出现。探究敖丙,得把哪吒也纳入探究范畴。若把哪吒的影响剔除掉,单看敖丙,会单调乏味。将作为敖丙镜像结构的哪吒置于敖丙的故事线中,敖丙的人格结构才得以完善。

在传统的哪吒神话故事中,哪吒代表纯善,敖丙代表险恶,是单一的善恶对立。在这部电影中,建立出敖丙与哪吒的镜像结构,两者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单一的善恶对立,善、恶在两人之间流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两人之间因为身份、命运等因素成了一对矛盾体,这种人物塑造方式使得整部影片更有看点。

通过构建 “镜像化”方式,给敖丙心路历程产生的变化及敖丙做出的举动一个合理的解释。遇到事情时,敖丙犹豫不决,多有顾忌;而哪吒却直爽率真,毫无顾忌。两人的处事方式呈现出一种矛盾性。敖丙一直以来背负了太多东西,很多都是他自身主动揽下的责任,因为这些所谓的“责任”,敖丙深受煎熬,却不想卸下负担。

哪吒,因身负魔丸,不被人喜欢,他选择放任一切,无拘无束地活着。敖丙观察着哪吒,将哪吒作为自己的对立面,给自己下定义。面对重重压力时,敖丙深受内心世界的困扰时,他无法从自己身上找寻答案,便将目光放在作为自己镜像结构的哪吒身上。

另一个“敖丙”的做法,可能是敖丙自身从来不会实践的,但是出现在镜像结构哪吒身上,被敖丙所看到,所认识到,对敖丙内心一次次猛烈的冲击。同样是面对世人的成见,敖丙一直选择逃避,不敢面对;而哪吒却选择面对,懂得反抗。

此种构建“镜像化”哪吒的人物塑造方式,推动着剧情的行进,敖丙在哪吒身上学会反抗,也与影片主题“我命由我不由天”不谋而合。影片塑造出双主角,敖丙及敖丙形象“镜像化”哪吒,两人之间形成对照,观众更能从对照中看出两者的差别,更能理解敖丙面对问题时做出反常抉择的理由。也正因为哪吒作为敖丙的镜像结构,当敖丙人格结构发生的偏差及修正难以从自身解释时,换一个视角,从哪吒身上便可知晓原因。

极端的生活环境和充满戏剧性的人生经历,塑造出一个内心世界精彩纷呈的敖丙形象。敖丙在影片中,是一个非常亮眼的存在。敖丙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人物形象,在电影情节的推动下,敖丙内心世界里上演着“风暴”,敖丙内心的每一次转变,都合情合理,有迹可循。也就是在敖丙人格结构的发展和完善下,成功塑造出了一个“立体化”的敖丙。

这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能让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观众有共情感。悲惨的身世,戏剧化的剧情设定,使敖丙得到了很多影迷的同情与怜惜。敖丙母亲形象缺,观众看完电影之后,因为对敖丙的怜爱,成了敖丙的“妈粉”。缺爱的敖丙,被她们当成自己的“亲儿子”,想要呵护他,为他遮风挡雨。

一个“立体化”的敖丙,契合了影片的主题。大部分人认为影片的主题是“不信命”,与命运作斗争。有研究者认为影片主题是:“人生要学会掌握自我的命运,且不以结果为导向,不断完善人格,进行自我审视,从而完成自我的成长和蜕变。” 在敖丙身上,这个主题并没有丧失,反而因为敖丙形象的出现,让这个主题得到了升华。在敖丙人格中自我的完善中,敖丙最终的选择也印证了这一主题。

敖丙这一人物形象极具现实意义,有相似人生经历的观众可以在他身上找到共鸣,也能够随着他的人格完善获得启发。敖丙畸形的原生家庭带给他缺爱的童年生活,使得他的人格呈现出明显的抑郁倾向。

敖丙整个人深受来自内外的各种压力,选择内化所有的压力与欲望,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藏于内心。如果这种现象加重,当他无法排解积聚在内心世界的压力时,将一步步演变成真正的抑郁症。但敖丙是幸运的,在自己的镜像结构也就是哪吒身上找到了方法,学会表达自我,学会给自己减轻负担,最终通过反抗来释放内心深处的压抑。

影片中的敖丙形象是完全不同于传统哪吒故事中的敖丙,通过影片的演绎,有非常复杂的人格结构。这种颠覆式改编,使得形象更加立体,故事更加精彩。相较于传统哪吒故事复杂的故事情节做铺垫,描绘出一个更加立体、完整的敖丙形象。观众对敖丙形象及影片主题更具有认同感。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