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与野兽背后的凄美故事「美女与野兽背后的凄美」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49更新:2023-03-21 23:28:53

昨晚观看了一部于1946年上映最早版本影片——《美女与野兽》,该片由让·谷克多执导,让·马莱,朱赛特·黛,Mila Parély,Nane Germon,米歇尔·奥克莱尔主演。

该片讲述了商人误摘野兽的玫瑰花需要偿命,贝尔代替父亲来到城堡,与野兽相爱,最终发现野兽是王子的故事。

笔者也终于明白了美女为什么会爱上野兽。

并不是因为贝儿的特别和她读了很多书。而是因为他是一只野兽。也许很多导演,会按照童话故事本身的路子,来决定贝儿的人设。比如贝儿的手里必须要拿本书,气质脱俗,超然于世外。而这种气质造就了她会爱上野兽。

但让·谷克多有他自己讲故事的方式,因为他洞悉爱情是怎样产生的。看完你会发现,这不是一部幼稚的童话故事。但却适合每个拥有童年的成人观看。

1981年捷克版《美女与野兽》

转一个话题,1991年的迪士尼动画版《美女与野兽》具有开创先河的新意义,塑造了第一个具有女权色彩的迪士尼公主,也成为影史上第一部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动画片。

珠玉在前,因而十六年之后的迪士尼真人版《美女与野兽》一上映,复刻的剧情和熟悉的旋律一方面唤起集体记忆的感动,一方面也引来“毫无进步与创新”的批评。

平心而论,以如今的眼光重温动画版,它多少已失却了当时“新意义”光环下的魔力,从这个角度再反观最新的真人版,我们不妨更宽容一些。何况,在某些情节线上增添的细节也颇为有趣,尽管大多出现在更抢眼的配角身上,比如当最后一片玫瑰花瓣掉落后,城堡里的仆人们,烛台先生、钟表管家、茶壶太太等,在生命停滞前的动人场景。

1991年动画版《美女与野兽》

毫无疑问,从创作上来看,真人版《美女与野兽》再次展现了当今好莱坞矛盾混杂的某种倾向——一流的工业水准与保守的创新态度。

但是无论口碑好坏,依然阻止不了《美女与野兽》这类经典童话每隔多少年就会以一种新的或根本不新的版本出现,这种对经典叙事母题的反复消费,用国产片的例子做比即是对《西游记》的改编。

2017年真人版《美女与野兽》

《美女与野兽》究竟被改编了多少个电影版本(据说十二个),多得几乎都无从考证了,近两年还有法国新女神蕾雅•赛杜的版本,甚至也有80年代的捷克版。事实上,像《金刚》、《人猿泰山》,以及因为“正大剧场”播放而在国内风靡一时的《侠胆雄狮》,不也是“美女与野兽”的故事?

2014年蕾雅•赛杜版《美女与野兽》

接续前文,笔者昨晚看到的是一部不太为大众所知,年代久远的《美女与野兽》,出自法国诗人导演让•谷克多之手,是1946年第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提名影片。

1946年版《美女与野兽》

在其《关于电影》一书中,收录了谷克多这样一段话,“对我的影片《美女与野兽》的无数批评,没有让我吃惊。我早有准备。我对此早就习惯了。大多数的批评,是由于缺乏鉴赏所需要的足够的时间距离,是由于过于匆忙,这种匆忙使电影让眼睛和耳朵习惯于漫不经心地去看、去听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东西,也是由于彻底遗忘了法国传说故事的风格。”这是70年前谷克多针对批评者的一次反批评,在更加“匆忙”的当下,这段话也可以视作观看本片之前的提醒。

将谷克多冠以电影导演其实是不太妥帖的,他总是强调自己是个假电影艺术家。

剧作家、小说家、画家、诗人、散文家……这些身份于他而言都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出身于一个富庶又充满艺术气息之家的谷克多,似乎天生受到缪斯女神的眷顾,涉猎各种形式的艺术门类,但是对他而言,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他作为诗人表达的介质。当然,电影也是诗歌的载体。因此,在他拍出极具超现实主义风格和先锋意义的短片处女作《诗人之血》之后,有长达16年的时光他并没有导演一部电影,直到1946年,他执导了第一部叙事电影《美女与野兽》。

谷克多▲

也因此,谷克多的这种创作观决定了我们在观看他的《美女与野兽》时,务必要带着欣赏诗歌的态度与觉知。

在谷克多养尊处优,沉溺于艺术仙境的童年,勒普兰斯•德•博蒙夫人的儿童故事《美女与野兽》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梦想着把它变成一本书、一出戏、一部影片”,以至于他“不知不觉地改变了它,为它增添了内容,让它变得复杂”。

在我们所熟悉的版本中,都详细交待了前史,野兽因其曾经的骄纵、冷漠和自私而遭到诅咒,而他的大限是,在玫瑰花最后一片花瓣掉落之前,他能找到一个真爱,向他吐露“我爱你”。但是,在谷克多的版本里,没有了前史,野兽就是野兽,不知道缘何而生,不知道在此已经存在了多久。他是纯粹的野兽,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有一颗善良的心灵,可我是一只野兽。”

观看谷克多《美女与野兽》不仅仅要打开视觉、听觉去看去听,甚至是要去感觉他的速度的。

就这一点,他也曾为自己辩护过,“人们谈到我影片的缓慢。电影如果不接受缓慢,就不是一门艺术。然而,它就是一门艺术。我的缓慢不是一种缓慢,而是一种节奏。”

艺术与文学推波助澜,让旅行的目的地诱发出很多特别的况味,由古思今,充满了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法意边境的芒通(法国东南部城镇,邻近意大利边界。昵称"法国珍珠" ——Pearl of France,因盛产柠檬而得名。)笔者到过一次,曾领略过天才阿根廷法餐大师活色生香的厨艺。来去匆匆地只见到夕阳和蜿蜒山路。

早春2月又到芒通,正好赶上他们每年2月举行的柠檬节,原来历史上芒通因为比其他法国蔚蓝海岸地区气温略高,盛产柠檬,所以他们每年“柠檬节”声势浩大,有主题展览,有花车巡游,有市集交易,与尼斯嘉年华会交相辉映,衔接冬天与春天,让明媚更明媚!

而那次到芒通,却有另一个收获,无意间参观了在芒通海岸线17世纪的堡垒,目前是让·谷克多博物馆。

让·谷克多可谓文艺超人,他是诗人、小说家,又是画家、演员、编剧和电影导演。

他一生留下27本诗集、17部剧本、17部散文集、7部长篇小说,参与制作了几十部电影,绘画作品更难以计数……他多才多艺又富有创新精神,他的剧作,更展现出不同寻常的巨大魅力。他的才华和创作几乎涉及了那个时代所有的现代艺术,惊人的创作能力令他获得世界性的声誉。

让·谷克多在晚年的时候非常喜欢芒通,他为芒通市政府设计装饰了婚礼仪式厅,画壁画,安装马赛克。作为回报,芒通市政府把摩纳哥王子建造的一座17世纪的临海堡垒赠送给让·谷克多。许多蔚蓝海岸的城市都很精致不大,旧城的景点半天可以走完,让·谷克多的美术馆巧妙精致地镶嵌在法意边境的海岸线上。

1950年让·谷克多亲手将这座堡垒要塞改装成美术馆,他在这里用海滩的卵石创作马赛克拼成的怪物的火舌,用彩色蜡笔勾画恋人系列画,还展示了《诗人的血》《美女与野兽》等电影剧本以及他为小说所做的绘画、陶艺作品等。在20世纪的现代主义和先锋艺术史中,几乎每个领域都绕不开这位身形瘦高、举止优雅的法国人的影子,他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先驱,像这样多才多艺,对文化艺术界影响深远的诗人艺术家恐怕不多。

“普罗旺斯”(法国东南部的一个地区,毗邻地中海,和意大利接壤。),听着就让人莫名其妙地兴奋。浪漫紫色的薰衣草,热烈明艳的向日葵,喝不完的红酒,晒不尽的阳光,当然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画家笔下的法南风景线。

旅行,到底要去哪里,有时为了追寻美,艺术作品会成为我们行进的方向。

如果不是莎士比亚和简奥斯汀,我们恐怕很难得去欣赏英国的乡村;如果不是莫奈的《睡莲》,我们应该不会在造访枫丹白露后又特意转道吉维尼去看看那里美不胜收的池塘,再回到巴黎橘园美术馆静静欣赏印象派巨作;因为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一个个脑力激荡的酒吧成为你探寻巴黎小巷深处的动力,让你在午夜街头也想巧遇四轮马车寻找海明威的踪迹;因为乔治桑和缪塞的恋情和伟大文学,威尼斯的丹尼尔斯酒店渲染了浓郁的文学色彩,游客如织。

艺术家和作家有时真是风景最好的代言人,这句话似乎有点夸张,但想想,的确是有了惠斯勒才真正让人看见伦敦的雾;有了梵高才看见了普罗旺斯的橄榄树和丝柏。艺术与文学推波助澜,让旅行的目的地诱发出很多特别的况味,由古思今,充满了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许多当年的艺术家都是让·谷克多的好友。

他是先锋派艺术时尚引领者,也是当时巴黎波希米亚艺术圈的活跃者,与作家普鲁斯特、安德烈·纪德、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和画家毕加索、莫迪利阿尼以及香奈尔等,都过从甚密,并彼此影响。多产的让·谷克多也为他的艺术家朋友画了许多肖像、素描,用电影邀请他们合作。

有意思的是,中国的文坛巨匠鲁迅先生,曾在1928年的一期《朝花》周刊上,发表过他翻译的让·谷克多的杂文《雄鸡和杂馔》。

鲁迅并且在序文中向中国读者简单介绍了让·谷克多:“一个现代的法国人,也能作画,也能作文,自然又是很懂音乐的罢了。”也许,这是让·谷克多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国内文化界吧。

离开芒通去马丁角,去尼斯,去戛纳,发现让·谷克多无处不在,他设计的教堂故事精巧,绘画迷人,想着回去看书看电影,下次再来!

讲述一个凄美结尾的故事。

1960年,在让·谷克多的绝唱、执导最后一部影片《奥菲斯的遗嘱》中,71岁的谷克多终于亲自化身为银幕上的诗人,引领观众走过他一生所触碰的艺术,诗歌、绘画、戏剧,当然,还有电影。他用倒放的手法让凋落的花朵重生,他消隐了自己投向死亡。他以一个孤独优雅的诗人的背影,为自己的一生作结,这部被称为“必然之作”的电影,是一份如此贴切的“谷克多的遗嘱”。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宋·苏轼

东武望馀杭。云海天涯两杳茫。

何日功成名逐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