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 lake dubai「难言之隐的战争哲学我观八佰」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97更新:2023-03-22 04:41:35

《八佰》上映,票房一路走高。作为三年来华谊影业的翻身之作,《八佰》集聚了抗战主流题材、大场面视听效果和众多大腕倾情出演,犹如一剂强心针,为持久低迷和饱受诟病的国内影业助力振翅。

迟来的《八佰》到底如何?投资方背水一战的孤注,是否赢得市场和口碑?不妨先聊聊有关此部电影的题外话。

电影的成功分为两条路线,一是影片素质,二是市场票房。

影片素质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衡量,譬如思想主题、叙事手法、人物刻画、艺术效果以及声光电布景和剪辑拼接等技术手段,达到很高的完成度,能吸引启迪观众,让人意犹未尽。

当影院散场,观众陆续离席。纵然商场里人声鼎沸,吃喝玩乐不绝于耳目,观众依然能沉浸在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思想艺术氛围中。这样的影片可谓用心佳作,观众也是用情观赏,达成电影艺术生产与消费的高度契合。素质高的影片,观众不止步于品味欣赏,而是会分享交流。在各大影评网站上留下只言片语,形成不谋而合的良好口碑,为影片扩大感染力和影响力助力。

二是市场票房。如果说影片素质是电影产业的核心要素,那么围绕票房展开的投资、营销、消费、周边开发等产业链,则是决定了电影能否成为现象级热点的条件。叫好的电影未必叫座,叫座的电影未必叫好,两者之间的非匹配空间,是由市场取向决定的,而电影的产业链必须迎合观众市场的审美趣味、价值观和潜在期待。

同样是战争题材电影,六十年前的战争电影,印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扑面而来的是久远的年代感:简单而质朴。三十年前的战争电影,如《大决战》系列,则传承了题材内容上政治一贯性,也创新了新颖的拍摄手法,比如,越来越多大场面战斗的镜头频频出现。那个时候,枪林弹雨、炮火连天、数千乃至数万人的冲锋陷阵画面,是优秀战争题材电影的标配。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高科技的运用,声光电布景效果摆在此类电影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八佰》也是一部较为成功运用科技特效,在整体环境布置和细节刻画生动方面下足了功夫的战争片。

从整体上看,这是一部以很低很平的视角反映战争残酷性的战争片。更为特殊的是,作为故事核心的淞沪抗战中四行仓库保卫战,编剧和导演要为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树碑立传”,其内涵和趣味就不免一些特殊之处。

一是“失败”主题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影片需抹去传统要素。什么是传统战争片的要素?即高层对决。一场战败中高层该如何表现?是个难题。索性,《八佰》不去触及当时国民政府高层的“运筹帷幄”、“指挥调遣”及其发挥的“作用”,否则就会与敏感的政治沾边,不利于影片的过审和市场拓展。

二是人物刻画这一细节力,决定了影片着重展示的情节内容和主题诉求。可以说,二个多小时的电影,完全是围绕平民战士的人物塑造展开的。从影片开始半个小时中,留守在四行仓库内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像是一架行将报废却又必须运行的发动机,战士们在慌乱中构筑工事,准备战斗。整个画面很嘈杂凌乱,士兵们操持着湖北、湖南、四川等各地方言,彼此对话、抱怨、骂娘、打架,脸上覆盖着尘灰和伤痕。一切都笼罩着哀兵在大难临头前的慌蛮粗野和阴郁败落。

如此刻画人物、营造氛围,导演是有意识的。这为整部电影的走向开辟了一条不同于以往战争电影的路径。通过大量对话、表情和动作的反复打磨铺垫,要告诉观众,这是一群没有太多斗志的散兵游勇,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是传奇中的英雄人物,他们畏惧、怕死、想逃;他们猥琐、粗野、狭隘。有的人被突然抓来当壮丁卖命,不甘于困死于仓库内。有的人从来操持笔墨,却要临危扛枪。这也是一群缺乏组织性纪律性的民团保安队,缺乏大战前的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全然不像钢铁之师。

这是先抑后扬,渐入佳境。让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意境升华先压抑一会,再徐徐展开,让观众在延迟满足中,逐渐领略电影的思想和氛围。

人肉炸弹的一节,是电影的第一次小高潮。与敌同归于尽,可歌可泣,但注定无法为胜利作下注脚。这种悲壮的英雄主义多了几许无奈和无谓。由于观众都知道这是一场描绘失败的电影,所以,人物反映的种种战斗和抗争、私心和公义,就好比拧干湿毛巾一样,挤出的是观众悲情感动之泪,留下的是对国家溃败的隐约愤怒之情。

在四行仓库楼顶竖旗一节,是电影的第二次小高潮。竖起国民政府国旗是这场战斗中极具意象的一个符号。参与竖旗的士兵被敌机扫射纷纷阵亡,血肉模糊,惨不忍睹。旗倒了,前赴后继的战士又竖起大旗,再次被扫射倒下。这个反复,观众看着不忍,心头落泪。那可是一个泱泱大国一泻千里的象征啊!这一情节,紧张刺激又不乏表现力,拍出了战斗的残酷,战士的英勇。可以说,经此一役,原来的“散兵游勇”开始褪去慌蛮粗野的气质,慢慢向“英勇不屈的战士”形象靠拢。这正是影片需要正面表达的诉求。

影片后半部中,黄晓明饰演的国民政府特派员,是一个关键的点睛角色。他与团长谢晋元五分钟对话,直指电影的核心主题。战士们浴血奋战的一切,不过是时任国民政府高层表演给世人看的一出戏。战斗是需要的,但也是不必要的。需要之处在于,不斗,无法向国人交代,无法向外国寻求支持。斗,却又是斗不过的。党国高层深知这是一场以卵击石的战斗,失败是注定的。所以,斗过就可以了,演过就算完了,最终要撤兵。

这是颇为戏耍的一出好戏。拿四百余名士兵的性命开一个悲剧色彩的玩笑,就好比一群人义正辞严地耍流氓,也只有溃败国家的政治家们才会玩这种政治。临近结尾,全体士兵强度苏州河上的石桥,奔向租界区。成功逃到日军不敢触及的租界区,就是这场注定失败的战役的“胜利”。

强行过桥的战斗异常激烈。日军马克沁机枪的子弹排山倒海般扫射过来,整装行进的国民军战士纷纷中弹倒下,后面的战士脚踩尸体继续前进。就在数十米之外,租界区的人们伸出渴望的双手,迎接战士们的“凯旋”。电影就此结束,留下一段长长的休止符,回荡在枪林弹雨和隆隆的炮声中。

三是故事散乱这一叙事特点,决定了影片在完成度方面还有欠缺。《八佰》的人物刻画十分到位,而叙事却很散乱。可以说,这是一部以人物而非故事见长的战争片。人物到位,细节具象有了,可是差了整体的叙事和节奏。所以,观众从始至终,难以产生完整的逻辑链条。没有从一而终的叙事走向,就会觉得所有细节人物刻画都沦为莫名。这种注重微观人物刻画而忽视纵向故事发展的电影,倒是十分符合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中的景象。

为什么而战斗?战斗最终的结果是什么?这些关乎整部影片主旨的内容,被刻意压制了。导演不想通过人物和故事去正面渲染这层意思,而是拼尽全力表现人物在不停地战斗,至于WHY?导演并不想凸显出来。或者说,在四行仓库内,有难言之隐的战争哲学。

《八佰》是良心之作,也是遗憾之作。这种遗憾,让整部影片存有一块巨大的留白。时而令观众思考,时而令观众迷茫。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