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 小人物「八佰小人物大情怀」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83更新:2023-03-22 06:07:56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一场大型会战。这场战役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并彻底粉碎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电影《八佰》取材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剧情围绕“八百孤军血战四行仓库”展开。

电影的戏剧核是影视内容全部内涵的生发点、核心,是影视作品思想情感(题旨)与故事情节展现方式(题材)的意象实体,题材的选择往往在开始就决定了影片的成败。

《八佰》在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这一伟大时刻粉墨登场,其题材选择的必定是观众感兴趣并认为非常重要的题材,而且极具影视形象色彩。而题旨则是戏剧内容的精神主导,必须传达给观众某种深刻、独到的情境、意境以及震撼心灵的情感,且具有特定的时代底蕴。

电影的成功首先在于这一历史事件及其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伟大而宝贵。《八佰》的题旨与题材是极为相符的:纵观整部影片,主题非常鲜明,剧情中洋溢着“小大正”(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的主旋律基调,以小人物来见证大时代。文学作品中的小人物,一般是指人物设定平凡没有什么背景的角色。古往今来艺术家们往往以小人物的人生际遇为载体,对他们寄予人道主义的关怀,寄托他们对小人物命运的思考。千万别轻视那些看似平凡甚至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许多载入史册的大事件,恰恰是这些人搞出来的。有时候,他们甚至能翻天覆地,决定历史的走向。毕竟,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兄弟们,我们这些军人,一步都没有退守,东北沦陷了,华北沦陷了,但是现在,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这段经典台词将现场观众的爱国情怀和泪点激发到了极致。在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即便是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只要有着一颗爱国之心,为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抗战到底,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现实中的人物性格总是通过其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矛盾冲突的碰撞中表现出来,艺术形象的性格也是如此。影视作品对人物的塑造首先要从宏观上规范出所要塑造的人物性格在那种特定环境下的冲突体现,这是影视人物性格设计的基础。人物关系及人物自身的艺术展现手法很多,如人物之间的铺垫、藏露、离合以及对人物自身塑造所用的夸张、点睛、反差等。总之,任何艺术表现手法都只是为更好地塑造、展示人物的性格形象服务。

影片中有些人物的性格并不是一出场就定型,而是有一个由弱到强、从不成熟到成熟、从简单到丰富的发展成长过程。比如先怂后勇的老铁的前后反差:没两把刷子却爱吹牛,真到了战场上却是个“贪生怕死的瓜怂”,明明是个大块头却吓得像个小姑娘抱头痛哭。最终战友们视死如归、舍命护旗的精神却激发出他的血性,在部队撤离时选择了掩护后方的“敢死小队”,唱着《定军山》笑看生死,完成了从贪生怕死到大义凛然的升华。

这种转折手法的运用使剧情和人物形象摇曳生姿,进而引人入胜,增加艺术魅力。

影片不仅仅追求经济效益,而且始终坚持东方价值观,将影片的爱国主义主旋律基调放在首位,引导人们努力实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为影片注入深沉大气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

《八佰》为国家、为内心、为市场而创作的宗旨总领全局,“既叫好又叫座”的运营方针可谓实至名归!(陈敬刚)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