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我们的旗帜终将插在富士山上「八佰台词我们的旗帜终将飘扬在富士山头背后的真实历史」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15更新:2023-03-22 06:36:16

在电影《八佰》里面有这样一幕,升旗战斗结束以后,一位学生在念某位军官写给妻子的家书:

玉芝吾妻爱鉴:

我今随队赶赴罗店,奉命增援,原属本分。但亲老家贫,妻少子幼,难免心忧。家中能节俭,当可温饱。双老体弱,当依时加衣强饭。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终有一日,我们的旗帜终将飘扬在富士山头。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屈辱。

这份家书读起来,其中某些句子确实很感人,口号也很让人振奋,但总感觉上下文衔接上有些错乱,逻辑不够顺畅。没错,这是把几份遗书编凑成的一封家书。内容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过的。

谢晋元剧照

战士在前线领到死守任务,或者决定与阵地共存亡时,一般会写下遗书,对上级对家人有所交代。在四行仓库保卫战激烈进行中,谢晋元决定与阵地共存亡,曾给上级和家人都写过诀别信:

他在给师长孙元良的信中说:“职以牺牲的决心,奋斗到底。在未完全达成任务前,决不轻率怠忽。成功成仁,计之熟矣。”写给副师长冯圣法的信中说::“在职未牺牲前,全营官兵,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

广西学生军

写给妻子信中说:“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而军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复门衰祚薄,亲者丁稀,我心非铁石,能无眷然乎!但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也。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责,庶免旅人之分心也……”

谢晋元的信中有誓死的决心,有亲情的温暖,虽在文采方面稍有欠缺,但编剧稍微改动,加入到电影中,则能让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让电影更有感染力。可惜编剧最终选择了将胡琏的遗书和广西学生军的竹林遗言——终有一天将我们青天白日旗飘扬在富士山头,糅合到了一起。这份家书看似精彩,但得知是搬运别人东西时,就感觉像吃了一只苍蝇。

我们今天要说的重点是“我们的旗帜终将飘扬在富士山头”以及背后的主角——广西学生军。

九一八事变以后,桂系积极拓展兵源,其中就包括学生。广西曾先后组织过三届学生军。1936年,两广事变爆发后,第一届广西学生军招收了700多人,事变失败以后解散。1937年10月,淞沪会战爆发以后,广西组织第二届学生军300余人赴武汉、安徽等地配合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工作。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广西告急,但此时广西部队已大部分被调到前线,当局于11月再次动员组织第三届学生军。此时广西已进入抗日救亡高潮,学生们踊跃报名,原计划招收1000名学生军,但报名人数达到了19000人。最终广西当局决定录取4200人,组成3个团,在广西桂林进行集训。

学生军主要负责抗日宣传、动员群众、保障战时后勤,协调军民关系等工作。但也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些作战任务。由于学生军训练时间短,武器装备差,作战能力弱,只能担负一些侦查和迟滞日军增援的任务。当日军小股部队前来侦查或者扫荡时,学生军便发动当地村民进行抵抗。

广西大学校长马军武号召学生抗日

1939年底,中国调动14万兵力发动反攻昆仑关战役,经过反复拼杀最终夺回昆仑关阵地。日军21旅团基本被歼灭,旅团长中村正雄被击毙。1940年初,日军为了给21旅团报仇,重新调集兵力,制定了《宾阳会战指导方案》,决定在1月下旬在宾阳以南地区与中国军队决战。

就在日军向宾阳扫荡的过程中,有一支学生军在宾阳县郊的莫陈村组织村民抵抗,战斗过程中被日军包围。当时的学生军装备非常落后,每人只配有2枚手榴弹,一半人左右配有步枪,大多使用的是村民自制的土武器。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用光了。但此时日军兵力也很紧张,为了减少损失,数次向村内广播,要求学生军投降。学生军抱着死守家乡,杀敌报国的信念,坚决抵抗。最终全部战死在莫陈村。

在漫长的14年抗日战争当中,这样的牺牲远远算不上什么,历史没能记录下他们的名字、模样、人数,也许斗转星移之后,这些默默无名的战士最终会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在日军打算战场时,在学生军阵亡的竹林中却发现竹子上刻有一句豪迈的口号:“终有一天将我们的青天白日旗飘扬在富士山头”

在如此困难的抗日形势下,竟然有如此坚定的信念,日军也被这誓死抵抗的气节感动。有士兵把这节刻有字的竹节锯下来,并于战后带回了日本,设案供奉。1966年,日本军第五师团老兵宫崎宫司和田村克喜访台,将该竹节赠送给了国军历史文物馆,才使这一悲壮故事重现天日。目前该竹节仍然作为国军历史文物馆珍藏文物,陈列在展览馆中。

在抗日战争期间,学生这一团体曾发挥过特殊作用,作为新思想的受众,他们的民族救亡意识要高于一般民众。而他们又像纽带一样,将这些新思想不断传播给基层村民,通过不断宣传发动,激发了全民族抗日救亡的意识。在广西学生军运动过程中,也有不少人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也正因此,在桂南会战结束日军撤出广西以后,广西当局于1941年8月,借口学生军“赤化”,将其解散。

而直到1944年,国府当局才意识到知识青年对于抗日战争的作用。蒋介石在9月16日的一次演讲中,号召知识青年积极参军,并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