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 老电影「38年前的老电影陈道明合作风月大师因尺度遭禁播被埋没至今」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66更新:2023-03-22 09:04:57

上世纪八十年代,众多香港电影人受邀北上内地拍电影。

由此带动了八十年代的合拍电影热潮,香港电影团队带来了更加成熟的电影技术和更注重商业属性的娱乐片风格,令合拍电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

当我们回顾八十年代的“现象级电影”,合拍电影的占比相当之高。

不少在香港影坛赫赫有名的大导演,靠着在内地的合拍片迎来事业的新高峰。

比如:拍《少林寺》的导演张鑫炎,《木棉袈裟》的导演徐小明,《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导演牟敦芾等等,就连被誉为阳刚暴力武侠宗师的张彻,也靠着来大陆拍摄的《大上海1937》、《西安杀戮》等电影令事业回暖。

在八十年代的合拍片风潮中,除了武侠功夫片导演外,还有一位不可不提——

被誉为香港风月大师的李翰祥。

李大导演在当时的香港和台湾影坛声名赫赫,留下众多经典电影,但进入八十年代后,李翰祥的导演事业陷入低谷,一心想拍《西太后》的他,又得不到老板邵逸夫的批准。

心灰意冷之际,收到了内地的邀请,于是在1982年,和著名电影人苏诚寿一起创办了新昆仑影业,决定开拍电影《火烧圆明园》与《垂帘听政》。

影片在当年得到了内地的大力支持,不仅全程在故宫和颐和园取景,成为首部在故宫皇城取景的电影,更是邀请了多位清史专家参与剧本创作,其制作规模在当时可谓空前绝后。

电影于1983年在香港和内地上映,分别位列当年香港票房的第4和第9位,合计票房达2700多万,主演梁家辉获得金像奖影帝,影片也获得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可谓风头一时无两。

李翰祥远赴大陆取景的清宫三部曲大获成功,带动了大陆的清宫戏热潮。

《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上映后,李翰祥决心继续深挖清宫戏题材,他与梁家辉继续合作,拍摄了根据末代皇帝溥仪生平改编的电影《火龙》。

接连三部清宫戏之后,李翰祥偶然读到了京派作家邓友梅的小说《烟壶》,让作为旗人后裔的李翰祥心有所感,于是决定将其改编成电影,并改了个名字《八旗子弟》。

李翰祥为这部电影倾注了心血,将自己对于过去老北京的怀旧情结注入其中,故事甚至有些“托物言志的自传意味”,却没想到,影片居然在内地遭遇了无法上映的结果,一直到十几年后才被正式解禁。

本期「被遗忘的国产片」,就来聊聊这部老电影——

《八旗子弟》

Snuff Bottle

电影拍摄于1985年,李翰祥的新昆仑影业出品。

故事改编自作家邓友梅的小说《烟壶》,原著于1984年获全中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和邓友梅的另一部小说《那五》,被视为老舍之后最具艺术性的“京味儿”小说代表。

原著篇幅不长,内容采用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一条线索是写没落八旗子弟乌世保被陷害入狱,在狱中结识汉族烟壶艺人聂小轩,学会了烟壶的内画、“古月轩”的技艺,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另一条线索是歌颂民间老艺人聂小轩的风骨,他宁肯手骨折断,也不绘制为八国联军歌功颂德的烟壶的传奇故事。

邓友梅的这部小说取材于满清没落旗人的故事,却用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幅清末世俗风情画,围绕做鼻烟壶的手艺人的跌宕人生,写出了清末北京城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引车卖浆之流的众生相。

电影的编剧之一是著名演员岳华,根据邓友梅回忆说,原本《烟壶》的故事是要交给北影厂拍摄,但项目一直没有进展,恰好当时岳华跟着李翰祥一起来北京看雍和宫的鼻烟壶展览,偶然看到了邓友梅的小说,当即劝说李翰祥将小说改编成电影。

为了拍摄电影,李翰祥带着编剧岳华与作家邓友梅等人一起,远赴巴黎取景拍摄,《烟壶》的故事主要情节虽然是清末,但开场却是在现代的巴黎。

故事开始于李翰祥导演与编剧岳华、作家邓友梅一起去巴黎,观赏埃菲尔铁塔上陈列的名贵鼻烟壶,而这枚鼻烟壶正是清末慈禧太后吩咐李鸿章,为庆贺法国埃菲尔铁塔建成特意修建的。

在这段近似科普纪录片的开场中,彰显了李翰祥导演的个人趣味——他对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古董文玩有着一种迷恋,《烟壶》的故事或许也是他在以邓友梅的小说为骨架,借电影抒发自己对成长记忆中的老北京生活的追忆与怀旧。

李翰祥通篇用的是说书人的调调,旁白贯穿电影,讲了一位落魄王孙乌世保的故事。

清朝末年,虽然国力衰微,但在京城的落魄旗人子弟仍旧以贵胄后裔自居。

八旗子弟乌世保(陈道明 饰)出身于武职世家,火器营正白旗人,祖上因军功受封过“骁骑校”,但到了他这代早已落魄,好在乌家祖上留下了一些珍品文玩,乌世保才能靠着吃祖业混日子。

他从小没吃过苦,人过三旬却还整天游手好闲,和当时的很多旗人子弟一样,整天提笼驾鸟、养花喂雀、听戏喝酒,混迹在茶楼酒肆。

乌世保虽然游手好闲,但他本性不怀,骨子里不失正直与善良。

某天,乌世保在路上教训了纵马横冲直撞的脱籍旗奴徐焕章,两人因此结下仇怨。

心胸狭隘的徐焕章一直想要报复乌世保,但当时乌世保凭着会唱几句戏词,经常出入端王爷的府邸唱词祝寿,深得端王爷的欢喜,徐焕章这才不敢报复。

但到了庚子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慈禧慌忙议和。

时过境迁,原本端王爷手下抗击洋人的“虎神营”,就成了清廷讨好洋大人必须牺牲的“炮灰”,端王爷也成了背锅的人,被发配边疆。

与此同时,徐焕章却巴结上了日本人,当上了侦缉队队长,鸡犬升天的徐焕章为了报复乌世保给他安了一个“勾结乱党”的罪名,将他陷害下狱。

乌世保的妻子乌太太不知内情,为救丈夫变卖了所有家产,才帮丈夫争取到免除死刑,但却无法让乌世保脱离牢狱之灾。

不得已,乌太太只好求助徐焕章,谁能想到对方竟然狼子野心,对方当了日本人的汉奸,为了讨好日本高官山田大佐,竟然诱骗乌太太上门,谎称可以帮忙疏通关系。

乌太太毫无怀疑,进入山田大佐的府邸后才发现上当,遭到对方的凌辱。

乌太太受辱之后悲愤欲绝,竟然选择投湖自尽。

武家被徐焕章搞得家破人亡之后,乌世保却在狱中结识了鼻烟壶名家聂小轩(王习三 饰),聂小轩所在的古月轩是专门烧制、绘画鼻烟壶的作坊,是个赫赫有名的老字号。

但名气太大为他招来了麻烦,当时皇室的九爷与肃王爷正在内斗当中,都想将聂小轩这位名家大师据为己有,九爷为了防止聂小轩再替别人烧制更好的烟壶,便费尽心思将他“藏”到刑部大牢。

聂小轩担心自己的技艺失传,开始在狱中传授鼻烟壶的内画技法,乌世保虽然游手好闲了半辈子,可他却是个资深“玩家”,因此对聂小轩的手艺产生了兴趣。

出狱后的乌世保得知家破人亡后心灰意冷,被聂小轩傅收留正式收为弟子,开始学习烟壶的内画技术与“古月轩”的烧制技术,并与聂小轩的女儿柳娘结识。

乌世保在学艺期间展现了很高的天赋,聂小轩深感后继有人,有意将女儿柳娘许配给他,并将古月轩传给乌世保。

此时九爷已经靠着与洋人的交情,成为权臣,为了讨好洋人,在徐焕章的挑拨下,打算威逼聂小轩烧制绘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后行乐图的“燕京八景”烟壶。

聂小轩虽然是底层手艺人,但他很有骨气,明白这是国耻,因此不肯答应烧制。

为了表明心迹,聂小轩竟然将自己的手绞进了车轱辘里,断手以示反抗。

在病榻前,聂小轩将女儿柳娘托付给乌世保。

乌世保置于死地而后生,终于看清了大清朝没有不亡的道理。

故事的最后,乌世保送给最知己的好友寿明一个鼻烟壶,里面有着一首著名的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接着黯然离开了京城。

反倒是作恶多端的徐焕章依旧春风得意,靠着左右逢源,当了一名权势熏天的军阀。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在李翰祥晚年的电影作品中,《八旗子弟》可以算是除了“西太后”三部曲外,制作拍摄最为考究的一部电影。李翰祥在这部电影中展现了十足的老北京风味,电影中涉及大量旧时民俗传统文化,成为电影的一大看点。

由于李翰祥导演本人对于历史细节的细致考究,所以整部电影完全可以当做一部老北京民俗风情画来看,开场就是乌世保提着鸟笼老茶馆听戏、街上都是天桥艺人卖艺抖空竹杂耍,之后乌世保带着八角鼓去端王府唱“八仙祝寿”的戏词,还有中元节什刹海的河灯,中秋节聂府供奉的兔儿爷等等,可见导演李翰祥对于传统文化的迷恋。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饰演鼻烟壶内画大师聂小轩的演员,也是现实中的内画大师王习三。

李翰祥导演临时起意决定邀请王习三本色出演,加上他的内画烟壶的功夫,在戏中能即席挥毫,片中的那套道具”美国总统鼻烟壶”就是他的手笔——既是电影中的道具,也是现实中的艺术真品。

从剧本层面而言,电影基本忠实于作家邓友梅的原著,通过描写乌世保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八旗子弟没落的人生经历。陈道明饰演的主人公,从一个游手好闲整日败家的纨绔子弟,到经历人生大起大落后,决定苦学技艺凭本事做人,其实是清末旧社会的缩影,历史让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不得不被时代的浪潮所裹挟前进。

虽然“八旗子弟”早已成为历史烟云中的过去式,但是通过导演李翰祥“慢工出细活”的镜头,那些前朝遗少的糜烂生活、日本侵略者的骄横跋扈、汉奸走狗小人得志的丑恶嘴脸,一一还原在故事中,让人看完后感到唏嘘不已。

与《八旗子弟》同年推出的还有一部潘长江主演的电视剧,只是两部作品并无直接关系,后者在当年播出后颇受欢迎,然而李翰祥的这部电影却遭到了禁映的命运。

电影被禁的原因据说与片中的一些较为大胆的镜头有关,虽然远逊于李翰祥导演在香港邵氏时期的作品尺度,但还是引来了争议,也因此电影虽然由陈道明等内地演员主演,但却没能在内地上映,仅在香港公映过。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