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云和月电视剧「民国抗战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一个时代的缩影」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73更新:2023-03-22 09:05:34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年2月,以抗战时期抗敌演剧队四、九两队的生活为蓝本,纪实性地描写演剧队队员们战时及战后奔波劳累情形的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在上海上映,顿时引起全国轰动。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生存存亡的严重危机。经过十四年的浴血奋战,勇敢的中国人民终于战胜敌寇,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抗敌岁月里,中华儿女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然而,胜利来临了,但由于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接收工作问题连连,中国人民依然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八千里路云和月》,讲述的是当时女大学生江玲玉在抗日战争战过程中为了支持抗战,不顾家庭重重阻力,毅然参加抗战文艺宣传工作。江玲玉在电影中的境遇,正是当是全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放映之后,海内外反映热烈。

江玲玉,原是江西人,只身来到了上海某大学读书,寄居在姨母家中。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玲玉准备参加抗日文艺宣传活动,但她的进步决定却遭到姨父、姨母及表兄一家人的全部反对。姨母一家以各种理由,劝阻玲玉参加抗日活动。

1937年8月13日,日本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展开长达3个月的淞沪战役,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叫嚣声。此时,为声援中国军队的抗日行动,号召全国人民一致对敌,上海影剧界组织了救亡演剧队,在京沪铁路沿线一带的城镇,进行抗日宣传演出。玲平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和信念,不顾姨父母及表兄周家荣的反对和阻挠,毅然参加了救亡演剧队的演出活动。从而,演绎出了一部动荡年代下人生百态的曲折经历。

八一三事变发生后,抗日战争形势越来越紧张,演剧队也在重重困难之下,开始长途跋涉,辗转于湖南、广西、贵州,最终到达了国民政府的战时中枢重庆。而在演剧队里,江玲玉认识了音乐家高礼彬,并产生了好感,他们的感情也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

日本全面举国,举国抗敌。然而,许多人却不顾民族危难,借机大发战争财。

玉玲随演剧队来到重庆后不久,一直喜欢玉玲的表兄周家荣也假借公务之名,来重庆做投机生意,大发战争横财。表兄以金钱为饵,纠缠玲玉,但玲玉不为所动,拒绝了表兄。在日本准备投降时,玲玉和高礼彬在全国庆祝抗战的胜利声中举行了婚礼。婚后,她们随着演剧队一同到达了江西。此时,表兄周家荣摇身一变,成为了国民党的"接收大员"。在回上海前,她到江西寻访玲玉,想带玲玉跟他一同回上海。但见到玲玉,才知道玲玉已婚,不得不悻悻而去。

一个雨夜,担心国家前途的玲玉准备写稿揭发周家荣"接收"的罪恶,但因体力不支,在回家的途中昏到在了街头。礼彬和演剧队员们四处寻找,最后在医院里见到了玲玉。此时,玲玉已经早产,需长期休养。

面对这样的困境,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八千里路云和月》,是由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和编剧家史东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拍摄的。

史东山,原名史匡韶,浙江海宁硖石人,出生于杭州。因他喜爱家乡的东山,便改以东山为名。1921年,史东山进入上海影戏公司担任美工师,绘制电影背景。他一方面刻苦钻研电影业务,也时也担任一些临时演员。这样,他开始涉足影戏圈,并在业余时间学习写剧本。1924年,史东山开始担任导演,次年编导了第一部影片《杨花恨》,获得了观众们的好评,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电影事业。

史东山思想左倾,抗战期间,他在重庆参与了中国电影制片厂的创建,并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1938)、《好丈夫》(1939)、《胜利进行曲》(1941)、《还我故乡》(1945)四部电影,被称赞为"抗战四部曲"。抗战胜利后,他受周恩来委托,在上海和阳翰笙、蔡楚生、郑君里等人共同组织了联华影艺社,后来与昆仑公司合并,成为了抗战胜利后进步电影的新阵地。《八千里路云和月》,就是这一时期史东山拍摄的具有代表性的进步电影作品。

《八千里路云和月》纪实性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个侧影。影片中,抗敌演剧队在抗战期间和战后的遭遇,一方面表现了中国民众要求抗日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表现了国民党的狼狈逃窜。影片既反映了战区难民饥寒交迫的惨状,又表现出大后方上层社会悠闲腐朽的奢靡生活。这些对比,强烈的刺激了中国普通民众对国民党腐败统治的厌恶。

电影上映后,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及社会舆论的欢迎,各大报刊纷纷发表评论,称它"替战后中国电影艺术奠下了一块基石"、"继承了战前国片的优良的作风,而且将中国的电影艺术向前推进了一步"。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