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保定「昔日保定电影的辉煌」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42更新:2023-03-22 10:07:48

近些年来,保定的电影不算景气,虽近年有所恢复,但电影院也几乎只是年轻人的天下。如此状况好似与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很不协调。其实,在上个世纪的一段时期,保定电影曾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有关电影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名声在外,蜚誉全国。众多红色电影取材于保定;农村电影普及和幻灯宣传名噪全国;市区影院林立,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多次受到省乃至全国的表彰,构成了保定古城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多部红色经典电影取材这里,展现了保定人民

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多姿多彩的人文地理风貌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各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批红色经典电影在全国发行放映,并成为对全国人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其中《新儿女英雄传》、《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地道战》、《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风云初记》、《白求恩大夫》、《平原作战》等十余部影片都是取材于保定古城及所属一些县、市。这些影片给广大电影观众和全国人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有的后来又被改拍成电视连续剧,有的原影片拍摄地被开辟为红色旅游重点线路和景点。

上述影片最早的当属1951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并发行的《新儿女英雄传》。影片以白洋淀为背景,描写了抗战初期八路军领导冀中人民减租减息、英勇抗日的火热斗争。此片在全国发行放映,不但“黑老蔡、牛大水、杨小梅”等英雄形象传遍全国,华北明珠白洋淀的秀丽风光也随之远近闻名。

最感人、最据震撼力的要数我省名作家邢野编剧的两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和《平原游击队》。前者由八一厂于1958年拍摄,五壮士与敌激战最后一起跳崖的大无畏场面,给观众的视觉和灵魂以巨大的冲击和震撼力。后者由著名影星郭振清扮演的主人公李向阳的形象让观众百看不厌。此片1955年首拍时系黑白片,1974年长影又再版拍成彩色片,近几年又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在全国热播。

由原籍为我市雄县的著名作家徐光耀编剧,北影1963年拍摄的《小兵张嘎》,以在战火中成长的小张嘎活泼可爱的形象以及白洋淀的旖旎风光而久映不衰。此片曾获第二次全国少年文艺创作一等奖,近年又被改拍为电视连续剧。八一厂1965年拍摄,取材于我市清苑冉庄等地抗战事迹的《地道战》,更是闻名全国,是文革时期也未停映的“老三战”之一。

农村放映幻灯宣传屡受表彰

曾涌现“三姐妹”全国典型

建国后,保定农村电影工作从无到有,迅速开展起来。当时,农村没有广播,更没有电视,甚至没有电,且交通十分不便。保定的电影人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凭着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高度热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普及放映”和“规划放映”,并在映前创造性地进行幻灯宣传,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在平原,他们用小拉车拉着放映机和发电机串乡串村普及放映;在山区,用肩扛绳抬爬山越岭按规划的放映点为群众映出。当时,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涞水县“三姐妹”放映队。三个年轻的姑娘于1958年开始建队,凭着她们稚嫩的肩膀硬是背着一百多斤重的放映机和发电机走遍涞水的深山峻岭。山里村稀人少,有时一场电影仅收5元钱,连发电的汽油钱也不够。而在平原地区也很可怜的一点电影收费还要补到山区放映上,其艰苦条件可想而知。

为加大宣传力度,又开展了电影放映前的幻灯宣传,用图片宣传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开始是单管幻灯机,后来创造了三镜头和多镜头幻灯机,使映出的画面具有连续性,再加上一些特技镜头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真不亚于一场短而精的“小电影”。在“三姐妹”的带动下,保定各县涌现出一批“尖子电影队”,如易县的“狼牙山”队、安新的“白洋淀”队、安国五队等。这些队不仅放映技术过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也很过硬。他们的幻灯宣传不断升级,在绘画上,有彩绘、国画、木刻、摄影翻版等多种艺术形式;在解说上,有朗诵、快板、络子、西河大鼓,甚至采用京剧、河北梆子和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在操作幻灯机的特技上也不断花样翻新。他们把党的中心工作和当地乡村的好人好事制成幻灯及时映出,使群众看了感到亲切、明白、过瘾。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文化部和中影公司在全国推广河北省农村电影放映队的普及放映和幻灯宣传的经验。中央领导同志也十分重视,1964年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亲自观看了安国电影队邓彦云表演三镜头幻灯宣传,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

1965年,涞水“三姐妹”电影队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郑义珍、李景贤、张步荣三姐妹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继而,文化部组织“三姐妹”电影队去西藏传授经验。同年夏天,河北省在承德避暑山庄举办了大规模的“电影幻灯汇映”。全省共设奖给优胜地、市的三面大旗和奖给优胜县级电影队的十面小旗。保定在这次高手林立的汇映中,因夺得一面大旗、7面小旗而轰动全省。为向全国推广,电影出版社出版了李良辰(保定)、梁俊华(安新)合著的《三镜头幻灯机及其应用》;《大众电影》在封底刊登了寇俊春(定州)绘制的木刻形式的幻灯片;中影公司派人带领保定的电影队到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传经送宝。

城区影院星罗棋布,成为群众

最喜爱的娱乐场所和文化阵地

与全国、全省相比,古城保定不是影院最多的城市,但却是影院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有关部门曾规定,城市影院的间隔不少于1.5公里。保定市区影院间隔大都在1公里左右,甚至有的只有一墙之隔。人们还依稀记得,仅裕华路一条街影院、影剧院就曾多达6家。位于大慈阁门前的“保定电影院”曾是古城建立最早而且声光效果最好的一座专业影院。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被拆除,一直从事电影放映活动,有城乡无数电影观众光临于此。当年的“宽银幕”、“立体声”电影都是先从这里开始映出的。

由“保影”向东过长城南大街,便是一宫影剧院。“保影”北面一墙之隔是“大舞台”影剧院。该院1958年建时为剧场,上世纪70年代改为影剧院从事电影放映。由“保影”沿裕华路向西,保定商场北侧是“红星影院”,它是由“老马号”里的剧场改建为兼演戏剧和电影的影剧院,曾是市中心最繁华的影剧院之一。沿裕华路向西1公里左右,路北原军分区大院的礼堂对外放映电影,称“八一电影院”,这也是市区唯一映出过穹幕电影的地方。由此西行过恒祥大街便是现在的“河北影剧院”,是建国初期省会在保定时由省直所建,故称“河北影剧院”。这是当年人气最旺、演戏和放映效果具佳的娱乐场所。由此再向西不远的“河北礼堂”也曾开放映出过电影。由裕华路沿永华大街往南进南关公园东门有公园电影院,也曾叫“青少年宫影院”。往北到五四路有“人民影剧院”,现已改建为“天映影城”。

火车站北单洞子西侧的“百花电影院”于上世纪80年代建成。当初这里是保定新老市区的结合部,院址是一个废弃多年的大坑,附近只有很少零散住户。影院开业后不但电影十分火爆,旅馆、商店、饭店、居民楼随之而起,“百花路”因此得名,一个影院带动了这一带的经济发展。

在新市区,“文革”前只有华二基地一座简易大棚电影院。70年代初,“二宫影剧院”即现“玉兰影剧院”建成开业,才成为这一带的文化娱乐中心。80年代胶片厂“乐凯俱乐部”建成并主映电影,大大方便了西郊的电影观众。

位于“古城宾馆”院里的“和平电影院”,环城北路的“房管礼堂”,五四路的“军人俱乐部”先后对外开放为电影院。除上述参与影片商业发行进行首轮放映的影院外,市区还开放了诸如482礼堂、机床厂新华礼堂、大众影院及莲池、东关公园的露天放映场所,增加了放映点,方便了群众看电影。

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世事轮回。是电视的大普及,还是多种文艺活动的繁荣?或是因为电影管理体制一直未曾理顺?反正这些年电影院前的冷落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保定市民,我们盼望脚下的这块热土,再多出些电影剧作家、优秀的电影导演和演员;以保定故事为内容,保定各地为外景的电影再多些;也盼保定的众多影院再现昔日的繁荣。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