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一天喝多少水「官兵一天只喝半杯水还要扛75度高温元帅也不例外这啥部队」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35更新:2023-03-22 11:28:35

非洲军军官战场生存指南之吃苦耐劳篇

吃苦耐劳是对每一个军人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北非战场上这项技能尤其要得到强化,因为沙漠战场上的劳与苦绝对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北非战场的作战环境和生活条件远比西线和东线更加恶劣,当地的气候是与英军一样难以对付的可怕敌人,任何前往非洲军任职的德国军官都要接受热带体能适应测试,不过关者一律除名!北非地区土地荒芜、物产贫瘠,现代战争所需的一切,从一颗子弹到一滴汽油,无不要从欧洲通过跨海航线和绵延上千公里的海岸公路运到前线,物资匮乏情况对于非洲军而言属于常态。

■德意军在北非的运输大动脉"巴尔博大道"。这条公路沿海岸线修建,直到1937年才建成通车,从欧洲运抵北非的物资都要沿着这条公路运往前线。

先说说北非的气候环境。北非绝大部分地区是沙漠,白天酷热异常,温度通常在30~40℃,最极端条件下高达75℃。对于昼间暴露于野外的非洲军官兵而言,炽烈的阳光令人苦不堪言,操纵坦克的装甲兵更像是坐在烤箱里一般。然而,夜幕降临后沙漠的气温又会骤降到0℃以下,寒冷彻骨。昼夜温差悬殊的特殊情况意味着非洲军官兵必须随身携带寒暑两套行装,白天穿着轻便的短衣短裤,到了夜里就要套上保暖的大衣,裹上毛毯,这无疑也加重了行军的负担。

■两名休息中的非洲军士兵。为了预防蚊虫和风沙,他们在头上蒙上了网罩。

沙漠中最宝贵的自然是水源,但是在北非战场上即便天降甘霖对于非洲军官兵而言也不是什么好事。北非地区全面大部分时期都炎热少雨,即使下雨也以雷暴天气居多,降水集中在每年12月至次年3月,而且是不下则已,一下就是连绵暴雨,造成洪水泛滥,冲毁公路,淹没营地,把露宿荒郊野外的非洲军官兵浇成落汤鸡一般。此外,北非战场上很多地方蚊虫肆虐、蛇鼠横行,稍不注意就会感染疫病,一命呜呼。如果是怕冷、怕热、怕淋雨、怕虫子的朋友,还是不要想着穿越到北非了,那真不是你能呆的地方。

■在北非沙漠的飞沙走石中行进的德军步兵。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中外战场亘古不变的战争规律。然而,在北非战场上,非洲军官兵在忍受冰火两重天的糟糕天气之外,更要忍受变态的日常饮食。理论上德国非洲军的补给由意大利盟友负责,然而由于航运不畅、指挥混乱以及意大利人的低效拖沓,要把足量的补给运到前线比登天还难。虽然非洲军的补给清单上开列了火腿、新鲜鸡蛋、黄油、牛奶等物资,但意大利人连自己的部队都吃不上如此奢侈的饮食,又怎么可能满足德国人的胃口?大量物资都要从德国本土运来,真正能送到官兵手中的少之又少。很多非洲军军官都饱受缺乏新鲜食品的痛苦,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不得不回国养病,就连隆美尔本人也深受胃病的困扰!

■二战时期意大利军队的野战口粮,包括难以下咽的肉罐头。

在1941年,非洲军的餐桌上最常见的是各种豆制品、肉罐头、腊肠等等,平均一周才能吃一次相对可口的食物。在1941年8月之前,非洲军官兵几乎吃不到补充热量的黄油,之后也只能得到少得可怜的配给,新鲜的蔬菜和肉类更是想都不敢想,只能偶尔得到一些鱼肉和脱水蔬菜。北非德意军没有条件保存新鲜食品,只能吃些难以下咽的替代品,以沙丁鱼油为例,在欧洲属于美味,但在北非超过50℃的环境下很快就变成了"暗黑料理"。罐头是非洲军用来果腹和补充能量的主要食品,但配发的意大利肉罐头却让他们大倒胃口。意军肉罐头的包装上有AM字样,意为"军需特供",实际上是用肥肉、软骨和少量碎肉制成,味道可想而知,非常令人讨厌。非洲军官兵很快就把这种罐头称为Alter Mann(老家伙)或者Asinus Mussolini(蠢驴墨索里尼),而最常见的叫法是Arsch Mussolini,就是"墨索里尼的屁股"!

■在北非的戈壁滩上,一位非洲军军官在露天用餐,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这顿饭味道不怎么样。

非洲军的主食是烤得干巴巴的黑面包和人见人烦的压缩饼干。非洲军刚抵达北非时全军只有一个面包连,即使没日没夜地干活也不可能满足几万张嘴的需求,更糟的是他们的烤面包炉以木材为燃料,可在植被匮乏的沙漠里哪里去找足够的柴火?无奈之下,德军只能从本土调运库存面包前往北非救急。为了延长保质期,这些面包都加了料,不仅使口感变差,长期食用对身体有害。直到1942年,非洲军后勤部队才配发了烧煤的炊事炉具,野战烹饪部门的规模也得到扩大,但需要运来额外的煤炭,加重了后勤运输的压力。即便如此,北非德军的单兵面包配给仍从每日375克削减到1942年11月的每日250克,根本不足以补充高强度战斗的体力消耗。因为烤面包所需的淡水匮乏,非洲军最常吃的主食其实是坚硬的压缩饼干,就算将军也是如此,包括隆美尔在内的很多非洲军官兵病倒沙场都与长期食用压缩饼干有关。

■北非当地的小男孩向非洲军官兵兜售鸡蛋。

按说意大利是一个以美食著称的国度,非洲军或许能从意大利盟友那里要点美食?那是做梦!意军的后勤状况比德军还要糟糕,而且饮食按照等级严格划分,普通意军士兵吃得比德军还要差,最好的也就是偶尔配发意大利面加番茄酱而已。这对于奉行官兵同甘共苦的德军而言是无法接受的,德军也不屑于从意大利人那里讨饭。非洲军官兵有时会同当地人交换些新鲜食材,改善一下伙食。

■北非战场上的德军野战厨房,由于缺乏新鲜食材,德军厨师们常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慨。

在沙漠战场上,饮水是一个比食物更重要的问题。非洲军官兵经常半天都喝不到一滴水,干渴是对每一个人的考验,而一旦失去水源部队就会丧失战斗力。德意前线部队每天的淡水配给只有半杯,至于着半杯到底有多少还得看运气。好在北非德意军大量配发了柠檬水和一些果酱,好歹能补充部分淡水和维生素。当你率领口干舌燥的部队攻克英军据点时,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找到水源并严加看守,否则士兵们会将有限的水源哄抢一空!

■战斗结束后,一名德军装甲兵正在痛饮缴获的英军水壶中的淡水。

除了缺吃少喝,北非战场上医疗资源的匮乏更令人毛骨悚然。受运输状况所限,医疗器材和药品都很难运到北非,导致北非战场的野战医疗条件非常低劣。第5轻装师的医疗设备中有70%在海运途中损失,最重要的设备只能通过空运送达。在围攻托卜鲁克期间,德军第90轻型师几乎没有任何救护单位,只能提供最基本的急救措施,甚至还要帮助照顾意大利伤兵。如果军官负伤,德军多半会在简单处理后送往后方,然后乘坐Ju 52返回欧洲治疗,这种待遇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享受。

总的来说,德军在北非由于水土不服、营养不良、感染疫病、救治不周而导致的非战斗减员远远超过战斗伤亡。在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之前,不足5万人的德国非洲军中竟有9000人因为以上原因失去战斗力。作为非洲军军官,你必须有足够的毅力和体力去忍受各种折磨,强打精神履行职责。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