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名》「上映4天票房近4亿无名到底高级在哪里」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41更新:2023-03-22 16:26:51

今年春节档可以说是难得一见的“群雄混战”,既有合家欢类型的喜剧与动画,也有热血恢弘的科幻与历史,类型。

在众多影片中,主打谍战元素的《无名》早在上映前就让人抱足了期待。

影片的阵容十分吸睛:既有梁朝伟、周迅、黄磊这样久经考验的实力派,也有王一博、张婧怡这样的新生代,演员配置绝对对得起“超级商业大片”的称呼。

上映4天,票房近4亿,对于一部文艺向的谍战片来说已经算得上不错的成绩。

影片对于谍战情节以及时代格局的呈现不是通过高潮迭起的戏剧性,而是在一种“度”的把控中感受大时代中的暗流涌动。

不少观众也是被影片的影像风格吸引,纷纷给出好评自发成为《无名》的“自来水”。

这种独树一帜的电影美感之所以能得到观众认可,离不开这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导演独特大气的审美风格。

提到《无名》的美学风格,不得不提到藏在本片背后的大影像师——导演程耳。

做导演16年,程耳只拍了四部电影长片,平均四年一部的速度算不上高产,但每一次出手,都是对传统类型片的重新定义。

《边境风云》是一部土生土长极其生猛的犯罪片,《罗曼蒂克消亡史》又让人们领略到民国黑帮片的别样魅力。

就像不少网友说的,程耳拍的不是自弹自唱的小众文艺片,而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商业类型大片”,包括这部《无名》,更是刷新了不少人对谍战片的认知。

对于谍战片这一类型,相信大部分观众都不会陌生。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英雄虎胆》《秘密图纸》《保密局的枪声》等惊险刺激的反特片是那一年代的观众无法忘怀的银幕记忆。

直到进入新世纪,谍战片依然热度不减,《风声》《听风者》《悬崖之上》等片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但和我们熟悉的谍战片不同,程耳看似遵照谍战片的类型模式来拍,实则是用自己的风格对谍战片进行拆解,让人不由想起了7年前那部让他名声大噪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在那部影片中,程耳用打破正常时间线的方式,在各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呈现战争时局的动荡,每个人陷在政治与金钱的残酷游戏中难以逃脱。

最让人深刻的是在影片最后,曾经叱咤上海滩、从没向他人屈服过的陆先生,在经过海关安检时却举起双手接受检查: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却透着繁华已去浪漫消逝的悲凉。

和《罗曼》的故事背景相同,《无名》的故事仍发生在日本侵略时期的“孤岛”上海;讲故事的方式同样也是“非常规叙事”,观众需要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把这些碎片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但和前者不同,《无名》可以看做是《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升级版”,叙事格局从“江湖恩怨”升级到“家国情怀”,并以谍战片的形式呈现。

表面上看,《无名》和很多谍战片一样,把所有重要角色的身份藏的很“严实”,每个人的身份都是整个悬念布局的一部分。

但程耳以两种在谍战片中不常见的表现方式,将悬念不断叠加。

一是通过各种关于“看”的镜头营造人物身份的悬疑性。

比如当梁朝伟饰演的何先生一脸沉重地看向镜头,你会猜测他经历了什么,是正方还是反方?

当王传君饰演的王队长看向陷入悲痛的共事伙伴时,你会猜测他究竟发现了什么,他是不是在怀疑对方的身份?

无论是看向镜子,看向对方,还是看向摄影机,他们眼神中的暧昧不清都让人产生一种“人心难测,正邪难分”的感觉。

二是将时间全部打乱,让观众迷失在孰是孰非,黑白难辨的迷宫中。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多少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观众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可以从悬念的抽丝剥茧感受到那种身份层层剥开的快感。

值得一提的是,程耳通过普通话、上海话、粤语、日语等多种语言的融合,营造出“乱世”的时代感。

尤其是梁朝伟在片中略带港味的普通话原音,不仅给予了角色神秘莫测的强大气场,更是在其中包含了对人物身份背景的暗示。

可以看到,从整体气质到局部细节,程耳用极致的美学追求赋予了《无名》一种“极致而又残酷的浪漫”,把人真正代入到时代语境中。

第二,精致大气的镜头语言。

《无名》最为人称道的一点,是质感十足而又独特迷人的镜头语言。

程耳几乎对每一个镜头都进行了考究,用十分高级的“电影感”堆砌出整部影片的叙事风格和故事基调。

什么是高级的电影感?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个镜头、一个场景就能把想说的内容包含其中,而不仅靠大段的台词。

《无名》正是通过镜头、配乐、光影等电影视听手法,把诡谲悬疑的肃杀氛围,以及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戏剧性张力进行淋漓尽致的呈现。

比如程耳偏爱用俯拍镜头拍摄人和景:被炸弹摧毁的城市,林间疾驰的汽车,雨夜中如幽灵般的车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意味。

尤其是那群即将被日军杀害的中国工人,俯拍镜头中的他们被关在深井中,只能仰望着难以企及的天空,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逃脱的绝望。

还有日本人在写着“蒋委员长万岁”的巨大建筑前杀害中国平民,其中既有对侵略者兽行的愤怒,也有对国民党政府的强烈讽刺。

即便是没有人物出现的空镜头,阴冷色调和低沉配乐的烘托中,能明显感受到一股寒意和杀机。

值得一提的是,程耳也喜欢用动物的形象进行比喻,比如片中出现的三种“狗”。

一是日军轰炸机上名为“罗斯福”的狗,耀武扬威趾高气昂;二是在遭到日军轰炸的城市废墟间,瘸了一条腿的流浪狗艰难求存,最终在废墟中死去。

不需要台词,只用镜头语言就能把该说的说明白,把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这就是很多人所说的“高级的电影感”。

从每一个镜头到每一件道具,每一处细节都是故事拼图不可或缺的一块,可见程耳对于镜头语言打磨的精益求精。

其实关于《无名》的争议,不少人都是在围绕这一点:为什么要在春节档上映这样一部氛围上与“春节”格格不入的电影?

但回溯近几年春节档可以发现,无论是弯道超车的《红海行动》,还是悲壮惨烈的《长津湖之水门桥》,乃至恢弘严肃的《流浪地球》,这些影片的高票房足以证明春节档不再只适合合家欢喜剧,而是可以有更多选择。

《无名》的出现正是对“春节档”的又一次扩充和诠释,这部风格独特的“异色”作品,让人了看到春节档电影更多的可能性。

这样一部电影值得被更多人看到,也期待未来的中国电影市场有更多的“百花齐放”,有更大的包容性!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