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里的陈士成「再读白光陈士成为何投湖而死那道白光又是什么」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16更新:2023-03-22 20:56:03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有识之士力求觉醒,凡庸之辈苦海挣扎的年代。为了解救人民于水火,为了匡扶将倾之大厦,能够扛枪上阵的人便以血肉之躯奔赴战场,而能够用笔墨唤醒黎民灵魂的人也留下了无数醒世文章。

虽然诸多文学家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但是最致力于揭露社会黑暗,针砭时弊的当属鲁迅先生。

鲁迅

我们幼年时的学生课本当中就曾出现过鲁迅先生知名的文章。例如《孔乙己》、《呐喊》、《祥林嫂》等等,但是除去这些外,鲁迅先生还有一篇名为《白光》的短篇小说同样能够发人深省。

这篇小说创作于鲁迅先生成名早期,通过描述一位读书人的悲惨经历,揭示了清末科举制度对于人思想上的毒害,故事的主人公为了考取功名寒窗苦读了十六年,最后却投湖而死,令人惋惜其性命之余又对科举制深恶痛绝。

陈士成

小说的主人公名叫陈士成,他是一个据说祖上也曾显赫一时的世家子弟,他深信其祖母说过的话,认定自己一定要光耀门楣,通过科举来重现家族当年的荣光。因此陈士成从幼时开始就只坚定这一条出路,一定要考中秀才。

小说的开场,就是陈士成在放榜名单上寻找自己的名字,他急切地浏览完毕后,确认没有在上面找到自己。似乎是一时无法消化这个信息,陈士成站在榜单面前久久不愿离去,双目怔忡地盯着榜单上那些名字,直到眼睛昏花。

这是他参加科举考试的第十六年了,如今陈士成双鬓都已斑白,仍旧什么也没考上。无数次重复的失败里,陈士成既痛恨考官有眼无珠,又愤怒自己一事无成。他不知道除去继续这样还有何出路,也似乎从来没想过要换一种方式生活。

回到家中后,几个学童看到陈士成这副落魄的样子,完全没有一点意外,似乎早就在预料当中了。看着学童眼中的戏谑和奚落,陈士成羞愧难当,他自己这副失败的模样,如何好在学生面前立足呢,只能悲叹一声让学生快些回家罢。

陈士成

年复一年的打击似乎要彻底摧垮陈士成了,他恍惚之中感觉自己仿佛看见了功成名就就在前方,有无数的人来向他道贺,求亲的人也要踏破了门槛,他不真实的高兴着,飞黄腾达的一天终于来临。遽然间又猛地跌回了现实里,自己独身坐在祖屋中,老旧的家具沉默在一旁。

我们从陈士成的悲哀里不难窥见科举制度有多么的腐朽落后,但是也会怀疑陈士成究竟是不是一块读书的料子。但从他多年苦读,且能给七八个孩童教学这方面来看,陈士成的学识钻研应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因此根本可能还是在于科举内部的腐败,科举考试并不是一个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会获得相应回报的途径,所以陈士成固执的坚持可能根本就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只是一介穷书生,没有人脉,也不会巴结亲贵,只知道将自己埋进书本里。

陈士成

是真的像陈士成所想的那样,没有一个考官能懂得他的文章吗?恐怕是因为所有考官之间都已经有了共识,甚至他的名字在卷纸上出现后,就已经被划归到了失败者的那一栏里。能成功的人,要么是家中非富即贵,要么真的是万里无一的天纵奇才。

陈士成迂腐读书,连这点关窍都未必想得明白,如果他早十年就懂得变通,及时止损,那么如今可能也已在别的出路上过的安稳自在,不再妄求一官半职带来的虚荣感。

白光插画

如前所述,陈士成并非真的有着什么读书人的风骨,才为着那一份骄傲挣扎了这么多年。他所希冀的只是读书能够带来的荣耀,是过上受人恭维羡慕的生活。 陈士成跌坐了半天后,眼前突然划过一道白光,好似金银财宝发散出来的。

他突然想起年幼时祖母曾说过的话,“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这是说他家中这个宅院里埋着财宝的意思,陈士成想着他家祖上曾那般富饶过,怎么会不留下些钱财荫蔽子孙呢?

陈士成好似又看见了希望,他追求功名为的也不过是富贵生活,若祖先真的为他留下了这条后路,那么功名不要也罢。眼前的白光好像又开始飘忽起来,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陈士成立刻起身摇摇晃晃地追赶上去。

白光插画

他循着这道白光来到家里一处墙边,宝藏兴许就在这下面吧,陈士成动手拿起锄头来,寂静的夜里,只有他在一下一下凿着墙,声音听起来不觉令人胆寒。他就这样挖了许久,心里的底气也随着事件的流逝一点点消弭殆尽。

最终他终于感觉触碰到了什么,拿起一看居然是一块骸骨,在月光下泛着森白的冷光,似乎在嘲笑他的痴心妄想。陈士成此时已近乎走火入魔,他既恐惧又不想放弃,这时白光重新出现,他耳边盘旋着一句话:“这里没有,到山里去。”

陈士成不管不顾地冲出庭院,奔着白光方向而去,此时万籁俱寂,夜色深沉得仿佛化不开的墨汁,只有他一人奔走在这片好像能吞噬人心智的黑夜里,而他最终也没能够再回来。

白光插画陈士成

翌日清晨,人们在城外的河里见到一具飘上来的浮尸,地保派人将尸体打捞上来,确认死者是陈士成以后,并无一人前去认领。因为陈士成家中早已经没有了亲眷,而邻居也懒得去照看这个连续落第十六年的读书人。

曾有人怀疑过,陈士成的尸身上面没有衣物,会不会是遭人谋害。而当地仵作在验明尸首之后排除了这一可能,因为陈士成的十个指甲当中满是淤泥,显然是沉入湖中之后想要拼命逃脱才留下的。

陈士成

小说中反复出现了“白光”的意象,表面上看这道白光好像是指代金银散发出的珠光宝气,实际上却是陈士成想要做官发财的一个泡影,是陈士成长久渴望高中却不得的幻想。

也是这个幻影一直在支持陈士成苦撑了这么多年,其最终的死亡结局,也在昭示着十六次重复的落榜打击后,陈士成的幻想终于破灭了。

从前这道白光没有显示出来,可能是因为陈士成还没有彻底将自己的贪婪本性暴露出来,他仍旧用读书作为一块遮羞布,遮掩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最后他终于肯直面自己的内心,所谓坚持科举,目的不过钱财二字。

科举制

而清末腐朽溃烂的科举制,也就注定了陈士成这样人的悲剧结尾,他既不是第一个,也远不是最后一个。

科举制度最早发源于隋唐时期,但是在明清已经开始走向衰败,八股文固定的写作模式束缚了无数学子的才思,他们只能在这一固定的框架内写作,很难取得什么进益,反倒使自己的思想戴上了枷锁。

而长期学习八股文想要考取进士的这些学子们,也由此很难在学术上进行创新,就算真的能够考中,可以为国家,为百姓做出的实质贡献也几乎微不可察。甚至在这种单一的入仕途径下,部分学子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扭曲,以至于最后酿成悲剧,陈士成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科举制

科举制还有一个弊端则是导致师生关系盛行,官员从而在考试中徇私舞弊。一个当朝大官的门下可能有无数弟子,而这些人又收受他人贿赂,形成自己的党派,最终在科举考试里一手遮天,阻断了无数人的仕途。

而鲁迅先生的这篇《白光》除了想要揭示科举制的弊端,还讽刺了陈士成这种人的痴心妄想。他们被科举考试荼毒了这麽多年都不知悔改,还看不清其背后的利益链条,多年苦读付出的不过都是无用功,白白消耗了自己的青春。

《白光》插画

鲁迅先生在《白光》当中毫不留情地嘲讽了那些道貌岸然的读书人,他们的坚持背后不过是一副利欲熏心的嘴脸,因为舍不得荣华富贵所以才撞到南墙也不回头,须发皆白时也还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

同时这类人的坚持也在警醒着我们,什么样的坚持才是有意义的。生于世上大部分都是俗人,钱财是生命能够得以延续的必需品,不是不可以追求,只是任何事物的追求都是有方法的,盲目而为不可取,一叶障目也不可取。

当然除去钱财以外,人生于世值得的事物还有很多。我们经历学前、初等和高等教育的时间有近二十年,这些年月中积累下来的知识,学习到的事理总不至于是为了到头来除了金银别的一概不知。

《白光》插画

相信陈士成这类人的悲剧只是那个时代下才会发生的故事,如今的莘莘学子们都能在国家的优良教育环境下,长成有用于社会的栋梁之材。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