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恶搞电影独裁者和波拉特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42更新:2023-03-23 09:06:05

想要找到一部好看又好玩的恶搞电影,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恶搞电影真的是要看个人的,能否接收到(搞笑)电波才是关键。

本期,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两部恶搞电影——《独裁者》和《波拉特》,编剧和主演都是同一人:萨莎·拜伦·科恩。

萨莎·拜伦·科恩

说起萨莎·拜伦·科恩(Sacha Baron Cohen),实际上三哥(影一反三)之前就已介绍过他主演的电影,2016年的恶搞特工电影《王牌贱谍:格林斯比》。(参见往期文章《这一定不是我见过的大象——R级喜剧》)

在这部电影中,萨沙充分发挥了他特有的“卖蠢卖贱”风格,把一部“预想中的特工电影”的节操全都败光,无下限的恶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令人捧腹不已。

特别是那一段:男主二人为躲避追杀,钻进母象的屁股里(别问我他们怎么做到的,哈哈),结果刚好碰上公象想做它爱做的事,那场面简直污到不行……真是笑死了。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高级特工和格林斯比失散多年的流氓哥哥一起拯救世界的搞笑故事。

从一开头的商场买床垫现场试用,到最后的2个彩蛋,整部电影笑点不断,围绕特工任务展开,剧情完整连贯,一气呵成,令人欲罢不能。

如果你能够接受一点重口味,那么《王牌贱谍:格林斯比》就是一个不错的观影选择。(推荐指数:★★★★★)

当然,如果你知道片中萨沙的造型(特别是发型)完全是模仿英国绿洲乐队(Oasis)的主唱Liam Gallagher,你会发现这里面更好玩。

——因为萨莎·拜伦·科恩和这个乐队主唱在现实中有口角,于是他用了整部电影来恶搞这位摇滚歌星,也是没谁了,哈哈。

独裁者 The Dictator(2012)

有了上面的良好开端,三哥看《独裁者》时自然更多了一点期待,结果发现:有一点不对呀。

简单来说,就是瓦迪亚(虚构国家)的独裁统治者流落美国民间,接受美国民主“教育”,并抱得美人归的搞笑故事。

这确实是一个有些意思的政治讽刺故事,表面上是批判独裁,实际上片中萨莎·拜伦·科恩是借独裁者阿拉丁之口,把美国民主狠狠黑了一遍。

“你们为何如此反对独裁?”阿拉丁表示不解,于是他在联合国大会上给大家“科普”独裁的好处,发表了一通演讲:

字幕组很用心,很多地方都做了注释,看完之后让人忍俊不禁。

独裁者想要做的事情,结果“美国民主”早就将它实现了(捂脸),所以,民主和独裁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民主有缺陷,民主不完美,但是民主,我爱你!因此我才要呼唤真正的民主!一部真正的宪法!一次瓦迪亚真正的选举!”

一番慷慨陈词,结果你发现,“民主”一词经过男主阿拉丁的诡异叙述,变成了指代女主的词。

影片最后,瓦迪亚结束了独裁统治,进行了首次自由选举,“总统首相海陆统帅阿拉丁元帅”赢得了98.8%的选票。

但是,当你看到选举现场出现的坦克时,你也许会会心一笑,这个世界并没有改变。

老实说,电影的笑点还是不少的,比如:女保镖胸口碎西瓜、私人奥运会、明星照片墙、美国街头巡游、水果店接生、联合国演讲、片尾彩蛋等,都可以博君一笑。

另外,电影音乐方面,主题曲《The Next Episode (Explicxit)》和插曲《A Moment Like This》(做某件跟飞机有关的事情时配的音乐)也让人耳目一新,出人意料地戳中笑点。

但是总体来讲,《独裁者》只能算是半部好片,前后部分比较出彩(笑点集中),中间连接部分略显平庸,故事发展简单粗暴,傻里傻气,有些冷场和出戏。

比如,中间部分的“篡权夺位”、“打探消息”、“杀手追杀”、“混进联合国”等情节都太无脑了,形同儿戏,虽然有些笑点还行,但多数时候比较尴尬。

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时,整体我想打2.5星;结果第二次跳着看,专看那几个大的笑点,结果好感度又回升不少,确实是很奇妙的观影体验。

最终推荐指数:★★★(降低期待,仅供猎奇)

PS:萨沙谁都敢恶搞,电影有两三处顺带也把天朝人小小黑了一下,介意者慎看。

波拉特(2006)

《波拉特》的外文名超长——《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完整翻译为《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

电影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一部“电视台纪录片”(伪纪录片),全程记录了哈萨克斯坦电视台主持人波拉特在美国的这一趟“文化学习之旅”。

全片都是在一本正经地搞笑,防不胜防的屎尿屁风格,一股浓浓的“乡下人进城”既视感,一开始你甚至分不清电影是在黑哈萨克斯坦,还是在黑美利坚?

看完之后,我觉得将片中的“哈萨克斯坦”理解为一个虚构的“落后”文化符号比较妥当,用一种“局外人”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美国的各种文化正是影片的乐趣所在。

幽默教练、女权主义者、驾驶教练、汽车销售员、政府官员、同志联盟、牛仔竞技会、犹太人夫妇、礼仪教练……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各色人群出现在镜头里,通过情景对话来提供笑点。

最搞笑的地方有三处:波拉特在川普大楼前的一蹲、和制片人的“69式”摔跤肉搏以及片尾曲“哈萨克斯坦之歌”(用美国国歌的曲调来唱),笑死了。

波拉特的“美国文化之旅”最终变成了“寻找女神之旅”,只是因为在酒店电视上多看了一眼,从此《海岸救生队》中的女星帕米拉·安德森(Pamela Anderson)就再也难以忘怀。

那么,这位哈萨克斯坦“纯情男”最后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吗?

唯一可以剧透的是:开局一只鸡,结局还是鸡(笑)。

如果只是上面这些,你可能会跟三哥第一次看完电影的感受一样,想给三星,因为它是一部合格的“伪纪录片”,而且估计可能美国人民自己看会更有感触一些。

但是——当你再了解一下本片的幕后故事和拍摄方式(偷拍 欺骗采访),你会为“波拉特”的演技再加一星。

影片里的绝大多数都是真实的、现实中的人,除了主角之外,他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被拍进了电影里,说话和反应都被镜头真实记录了下来,简直就是“街头恶搞真人秀节目”的升级版!

萨莎·拜伦·科恩成功扮演了一个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电视主持人波拉特,成功融入美国社会的各种场合,说波拉特才会说的话,做波拉特才会做的事,经历了各种真实事件,最终拍成了电影,这才是真正的恶搞呀!

推荐指数:★★★★(一个虚构人物经历的真人真事)

恶搞不易

以上介绍的两部电影都是名声在外,恶搞不失为精彩,但离“非常搞笑”仍有一段距离,令人感到意犹未尽。

这段时间三哥我还找了不少恶搞电影来看,本来想做一个恶搞专题,结果发现适合推荐的恶搞电影实在不多。

网上的很多搞笑电影榜单,实际上电影看起来并没有它们标榜的那么有趣。

比如《这不是斯巴达》(2008),专门恶搞《斯巴达300勇士》的电影,也只能算是“半部好片”。

影片前半部分确实挺搞笑,虐儿子那一段快笑死了,就连插播广告都令人捧腹;但后半部分感觉笑点就少了,也可能是不太熟悉美国那边的明星、名人的梗,没有get到笑点。

除了饰演斯巴达王后的Carmen Electra比较惹火之外,影片后半部分的粗制滥造并不讨喜。

比如《快到不行》(2015),又名《速度超越激情》,是专门恶搞《速度与激情》系列的电影,结果一看剧情,烂到不行。

豆瓣评分6.7(评价人数3000多人),简直是个笑话,难道跟我看的不是同一部电影?

又比如《死在西部的一百万种方式》(2014),豆瓣评分6.8(评价人数超过3万),结果并没有想象中的搞笑、好看。

老实说,这部恶搞西部电影的笑点其实不算少,但都是零星的、分散的,关键是故事主线比较弱、俗套。

全片最令人出戏的是,男主(塞思·麦克法兰 饰)明明是一个loser,一个只会嘴炮、不会拔枪的“牧羊小子”(是的,他不是牛仔),为何会得到塞隆女神的偏爱?

最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也只有连姆·尼森的真·菊花了。

又比如《僵尸肖恩》(2004),12万人评价,豆瓣评分高达7.7,结果我又一次被打败了!

一开头我以为电影只是比较慢热,笑话比较冷,但剧情节奏还是很稳的,于是决定耐心地看下去……

各种铺垫过后,整个城市终于变成了丧尸的世界,但这些僵尸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并没有往常看到的丧尸片那么刺激。

男主肖恩带着基友去救前女友,正当我满怀期待,想看到肖恩是如何变成僵尸的时候,电影已经逐渐走向尾声。

而且,最关键的是:到了影片结束,男主肖恩都没有变成僵尸(丧尸)!WTF!

最后,看豆瓣评论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这部电影只是隐喻,是调侃像肖恩一样“过着行尸走肉生活的”的人们!

好冷、好高级呀!这就是英式幽默?原谅我不懂英式幽默!

《僵尸肖恩》很有趣吗?对我来言,却不过是一部“高分烂片”而已。

再比如《蜻蜓侠》(2008),又名《超级英雄》,豆瓣评分6.4,终于有一次符合预期的电影,但也只是及格而已。

全员演技在线,恶搞了《蜘蛛侠》、《X战警》等超级英雄电影,意外地还有不少笑点。

蜻蜓侠的诞生,基本上是模仿蜘蛛侠的套路,很多地方加入了恶搞元素,当然最关键的是女主角漂亮。

总 结

恶搞电影有点小众,在恶搞电影这一块,似乎连豆瓣评分都不可信。

要找到合心意的恶搞电影这么难,原因有三:

1、电影文化差异;

2、观众笑点不同;

3、在多个细节处搞笑不难,难的是整条故事主线保持搞笑的张力。

本期恶搞电影就介绍这么多,暂停一个段落吧。

我是三哥(影一反三),下期见!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