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分伴你高飞最简单的故事讲述父母最深沉的爱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66更新:2023-03-23 11:57:37

老同学打电话求助:我快得抑郁症了,你把张X婷(他女儿)带到你家养去吧....追问之下,原来他又因为上网课的事,和青春期的女儿爆发了一场激战。

不写作业父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在当代中国,这样的场景绝非个例。听着他的抱怨,我忽然想起前天晚上看的一部电影《伴你高飞》,同样的父女关系,却是截然不同的版本。

《伴你高飞》改编自真人真事,是一部拍摄于1996年的老片,情节简单,但豆瓣评分却高达9.0,是一部画面优美、色彩丰富,情节简单又富含哲理,同时非常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观赏的经典电影。

13岁的单亲女孩艾米在车祸中失去了母亲,来到从未谋面的父亲家中生活。父亲外表邋遢,是个终日醉心于实验的“科学怪人”,虽然父亲尽力改善父女关系,但初来乍到的艾米和父亲之间,却仍然有一道淡淡的裂痕。

有一天艾米捡到了一些野生大雁的蛋,她把它们拿回家并孵化出来。在养育小雁的过程中,艾米变得越来越快乐,和父亲的关系也逐渐融洽。小雁逐渐长大,需要迁徙到南方越冬,艾米虽然不舍,但仍然在父亲的帮助和鼓励下,学会了驾驭滑翔机飞行,最终开着飞机,带领小雁从北越南,克服重重困难,抵达了终点。

这部电影的情节非常简单,既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刻意的煽情渲染,但却非常打动人心。今天这篇文章,我将结合电影中的情节,从亲子教育的角度,重新解析这部经典电影。

•印刻效应:孩子对父母的忠诚和爱,超过父母的想象

•伴你高飞:支持而不干涉,放手而不禁锢——这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

•自我疗愈:养育孩子的过程,本质上是一场自我疗愈

小雁一出生,就把艾米当做了自己的妈妈,艾米走到哪,它们就跟到哪。正因如此,才有了后面小雁跟随着艾米的飞机学会飞翔,迁徙到南方的故事。其实,这里面包含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印刻效应。

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洛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见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如一只狗、一只猫或者一只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对某个物体的跟随反应后,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这种跟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小鹅承认第一,无视第二。”

这就是心理学的著名实验“印刻效应”。它指的是初生动物对第一次见到的物体的依赖性效应。而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初等动物,在人类社会同样屡见不鲜,且伴随着人们各个成长时期。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实验,是在心理教授的课上。他说:你们知道么?孩子对父母的爱,远远超过父母爱孩子。这句话颠覆了我过往的认知,因为从小到大,我们听到的都是“父母是最无私的,是最爱孩子的人”,但是从来没人告诉过我们,孩子更爱父母。后来老师就讲到了这个神奇的印刻效应。

就像“印刻”这两个字一样,孩子对父母的爱、忠诚和依恋,是天生的,是印刻在孩子的天性中的东西。即使孩子长大,他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离开父母的照顾就面临生命危险,但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忠诚和依恋,却从不曾消失。

姜文曾经在采访时说,无论他拿到了什么国际大奖,获得了多少成就,他的母亲都没有表扬过他。在他心里,一直存在着渴望被母亲看见、被母亲承认的愿望,这是他心里永远的伤。——即使名满天下、即使富贵如云,即使人到中年,孩子渴望和父母链接的愿望,却从不曾消失。

父母其实深知孩子对自己的信任、爱和依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善待这份忠诚。生活中,父母一言不和就威胁孩子“不要你了”,“再这样就不喜欢你了”,又或者当孩子不能顺从自己的意志时,就哭天抢地,告诉孩子“你气死我了”....这样的场景太常见了。出于对父母的爱和忠诚,每一个孩子在内心深处都非常想要满足父母,但父母却经常看不见这一点,总以为是自己做出了牺牲,满足孩子。

举个例子。家长和孩子一起定学习计划。很多家长会在开始时假意民主,但是当孩子说出的计划不是符合自己的希望时,他们就会忍不住“劝说”或者“诱导”孩子:你这样定,会不会太松啊?会不会玩的时间太长,那你的成绩还能提高吗?最后,孩子不得不按照家长的意思,“自愿”修改计划。

在执行计划的阶段,父母摇身一变,又成为最严格的的检察官,不断用“这可是你自己定的”来打脸孩子。只要没有完成,父母便马上跳出来指责孩子不遵守承诺,没有毅力......

很少有父母想过,孩子在自己说出计划的时候,其实已经是“踮着脚尖”,心里盘算着怎样定能让父母满意的结果了。但是父母却常常觉得恰恰相反,认定孩子一定是故意少说,给自己留着讨价还价的空间。

所以,常常抱怨“我的孩子学习不积极,说话不算话”的父母,很少看见孩子曾经“踮起脚尖”迎合父母的心情,读懂孩子愿意放弃自我意志,修改计划努力让父母满意的愿望,以及没有完成计划时内心的内疚和自责。

在家庭教育中,有很多误会,正是这些误会,造就了“鸡飞狗跳”的亲子关系。如果父母能够真的感受并读懂孩子对自己的爱、忠诚和依恋,这种误会就会减少很多。

孩子对父母的追随,其实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我活成了曾经最讨厌的样子”——很多亲子关系不好的人,痛恨父母,但最后却活成了父母的翻版。这其实也是一种另一种形式的“忠诚追随”。

“印刻效应”证明了父母对孩子的示范作用,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当复印件出了问题,父母需要思考的是,自己这份原件出了什么问题。

这部电影的名字《伴你高飞》可谓内涵深刻。每一个父母的初心都深爱孩子,但是什么样的爱,才是高质量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在这部电影中,艾米的父亲,做出了完美的示范。

父母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陪伴才算是“高质量陪伴”?我的老师,心理专家李少成曾经做过一个十分贴切的比喻:所谓父母,只不过类似于排球手,你能做的仅仅是接一下、垫一下、推一下,除此之外,均属犯规。

这个比喻,和电影中艾米父亲的做法可谓同出一辙。

艾米刚来时闷闷不乐,虽然父亲是一个邋遢的科学家,房子里乱成一团,但是他还是为艾米收拾出了干净的小屋,床上摆着可爱的玩具熊,而且“屋子的结构和你小时候一样,从未变过”。这些细节,将一个粗糙的父亲细腻的父爱,表现的淋漓尽致。

艾米捡了一堆野雁蛋拿回家,很快孵出了小雁。在小雁的陪伴下,艾米变得越来越开心。但是根据加拿大联邦的法律,家养雁应使其无法飞翔,也就是“剪翼”。警察跑到艾米家,试图告诉艾米这个法律,结果被艾米拿不锈钢盆砸了脑袋,又被艾米的父亲赶了出去。

警察解释道:这是为它们好,大雁长大后会迁徙南飞,它们是人工喂养的,没有大雁领队,迁徙会变得危险重重,比如它们会被高压电线电死,被高速公路的车撞死,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它们剪断翅膀。否则,一旦长大开始飞翔,它们就要被皇家没收。

也许大部分家长都会选择劝说孩子给大雁剪翼,但是艾米的父亲却没有这么做。一方面,他深知艾米不愿意伤害小雁——虽然剪翼没什么痛苦,但艾米也不肯这样做。更为重要的是,艾米的爸爸希望艾米明白,如果她真的爱小雁,不是把它们留在身边,而是顺应它们的自然规律,让它们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艾米爸爸所做的事,正是“垫一垫”,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提供切实的帮助和心理的支持,但是又不越俎代庖,剥夺孩子自己的发展。艾米在爸爸的帮助下,学会了滑翔机的驾驶,为带领小雁迁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飞行的过程最后一程,艾米的爸爸滑翔机出了事故,他自己也受伤了。这意味着艾米必须独自驾驶飞机,带小雁来到最后的目的地。艾米此时有些胆怯。爸爸给艾米详细讲述了最后的路线,同时鼓励艾米,相信她能够完成。最终艾米成功的独自驾驶飞机,带小雁来到终点。

——这正是父母对孩子的“推一推”。

孩子离开舒适区,冲向非舒适区的时候,有可能会有犹豫和恐惧,父母要做的,是鼓励、支撑,适当的推一下,这样,孩子才能一次又一次的在冲击非舒适区的过程中,获得正向体验,为战胜挫折、锻炼逆商提供心理支持。

英国的心理学女博士西尔维娅·克莱尔曾经说过一句经典的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事实上,这句话说出了父母对于子女之爱的真谛。

电影中,其实有两条线索是一直交织的。它们分别是艾米和爸爸的关系,以及艾米和小雁之间的关系。艾米在爸爸面前是“孩子”的角色,在小雁面前,则充当了“雁妈妈”的角色。

艾米最初对小雁,就像老母鸡对小鸡仔一样,是呵护的,不想放手的。她既不愿意伤害小雁剪断翅膀,也不愿意放小雁南飞,离开自己。但是爸爸让艾米明白,只有放手,让“小雁成为小雁”,才是对它们真正的爱。

所以,艾米最终决定割舍掉自己的不舍,带着小雁勇敢的南飞。

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曾经说过:心智越成熟的父母,越能够忍受孩子“背叛”自己带来的“伤”。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的问题不是管的太少,而恰恰是管的太多。他们常常看不到这样做的真相——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心智不够成熟、人格不够完整,无法接受孩子成长带来的“分离创伤”,反而会坚持认为是孩子太弱,离不开他们的庇护。

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而常见的“有毒的爱”。

父母都爱孩子,但是只有人格相对健全的父母,才能真正给到孩子高质量的爱。所以,我们才会说:育儿先育己。

很多人在学习心理和家庭教育之后,会懊恼自己对孩子的“伤害”。但事实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会带着各自的伤生活,也会不可避免的因为自己的不完整,而对孩子有一些伤害。

如果学习的目的仅仅是自责,那这种学习就毫无意义。事实上,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同时也是疗愈自我的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原生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次成长,而养育孩子,则是我们第二次成长的机会。

这得益于孩子对我们无条件的信赖和忠诚。几乎所有的伤,都来自于缺爱,而孩子对父母那种饱满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爱,足以让我们缺爱的心,因为被爱而得到滋养。

很多人都评论小女孩太暖心了。爱是最好的治愈药品。这个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在哪里?其实就来自于孩子对我们的爱。

很多父母说:看来我以前对孩子接纳不够,以后我要更多的接纳孩子。每当这时,我都会跟他们说:你只有先接纳了自己,才能真正接纳孩子。

也许在养育孩子之前,我们虽然痛苦,但从未思考过应该如何改变。但是养育孩子的责任感和在养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了我们重新反思自己的机会。这同时也意味着自我疗愈的开始。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因为养育孩子而获得了恰当的方式,重新养育自己的“内在小孩”,最终实现了和自我的和解,和世界的和解,以及人格的成长。

艾米也是一样,她在养育小雁的过程中,越来越能够体谅他人、学会放弃自我的感受,成就小雁的成长,所以,她在这个过程中,也越来越理解了父亲,和父亲也达成了和解。

在电影的后半段,有一个细节,艾米和爸爸一起躺在宾馆里,艾米和爸爸之间有一段对话。

艾米:“我想问你件事,你和妈妈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爸爸:“她怎么告诉你的?”

艾米:“她说你们都是艺术家,这就很不容易。因为艺术家有时候很自私”

爸爸:“这倒是真的”

艾米:“她说你们都有错”

爸爸:“我们也不可能全错,我们有了你”

艾米:“但你几乎没来看过我”

爸爸:“新西兰很远啊,艾米”

艾米:“这个借口真烂,爸爸”

爸爸:“过了很久,我才承认,让你们走是个错误。有段时间,我一直让自己忙着,我怕了,艾米。我感到害怕....生气,大部分是对我自己。我真的很抱歉”

艾米的爸爸曾经也受过伤,也伤害过艾米,但是他最终通过自我反省,完成了成长,从一个不羁的艺术家,成为一个负责、温暖的爸爸。而他真诚的向女儿的道歉,也疗愈了艾米内心的伤。

不管是爸爸之于艾米,还是艾米之于小雁,他们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放下了过去,疗愈了自己。

【写在最后】

这部电影非常简单,又非常温馨。很多时候,越简单的故事,往往越能打动人心,正如养育孩子其实只需要遵循最简单的道理:尊重孩子的自然节律,父母只做在一旁恰当陪伴、适时支持的人。

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一定是简单的,大道若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越简单,越丰富。这部电影,是一部真正能够洗涤心灵、疗愈心灵的故事。推荐给所有的父母和孩子观看。从这个简单的故事里,也许,我们能获得很多、很多。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