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经典电影在保定拍摄「为什么很多经典的红色电影都选择在河北保定拍摄」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18更新:2023-03-23 17:52:54

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河北保定的土地养育了无数英雄儿女,大批经典红色影视作品在这里拍摄制作。《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一批批经典的红色电影为保定烙下了鲜明的红色印迹。

经典老电影曾经陪伴了几代人的难忘岁月,它们因为带着岁月的痕迹,已成为一种怀旧的符号。

可是,为什么很多经典电影都要在保定拍摄呢?那时候保定可没有建设影视城。放眼全国,还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像保定这样,滋养出这么多的红色影视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拍摄于20世纪50-60年代,而尤以抗战题材居多,比较知名的约有10部。

华北抗日主战场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与北京、天津互为犄角之势,自古就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说法。它的历史很悠久,有不少古迹,其中名气最大的,应该就是清西陵了。位于保定易县城西的清西陵,埋着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光绪(崇陵),另外还有大量后妃王爷的陵寝。

还有经常在影视剧中出现的直隶总督衙门,位于保定裕华路,正式的叫法是直隶总督部院,很多清代名臣都在这里办公。如李绂、李卫,高斌、穆彰阿、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以宋哲元为首的冀察地方集团热衷与日军局部媾和,导致北平、天津轻易沦陷。为了阻击日军,蒋介石电令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刘峙:“我军应在保定附近与日军决战。”

保定正面的第52军率先完成集结,该军下辖第2、第25师,属于中央军嫡系精锐。大战在即,军长关麟徵信心满满:“牺牲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要牺牲,尽全力来保卫我们的华北重镇保定。牺牲的决心,就是我们民族得到解放的一种表现,我们要拼,拼出我们最后的力量。”

然而,保定的地形易攻难守,无法抵抗日军的疯狂进攻。保定保卫战,国军参战官兵31167人,伤亡官兵7625人、失踪2168人。日军伤亡多少呢?据日本防卫厅战史《中国事变陆军作战》,日军参战兵力为88500人,战死1448人、重伤4000人。

华北大部土地丢失后,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在华北建立了晋察冀根据地,它处于华北抗战最前沿,不仅是插入华北日军心脏的一把尖刀,还是西北屏障和支援东北、华中的基地。保定作为河北省会,平汉铁路北段战略重地,一举跃为华北抗日正面战场中心所在。

由于保定是晋察冀的中心地区和腹地,从位置、交通各方面上来讲,就成为一个多种势力交汇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热情慷慨、有古燕赵侠士之风的保定人,纷纷舍家为国,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段段英勇不屈、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故事,涌现出无数前赴后继的抗战英雄,这些都为文学创作和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比如,杨成武在易县、涞源一带指挥的大龙华、雁宿崖、东团堡等山地歼灭战,使敌闻风丧胆;全国民兵战斗英雄李殿冰等把麻雀战运用得最为出色;民兵爆炸英雄李勇等开展的地雷战,冀中平原清苑县冉庄等地民兵创造的地道战,白洋淀雁翎队创造的水上游击战以及破袭战、围困战、挑帘战等无处不在。

《地道战》的原型故事,就发生在保定市清苑区的冉庄村。井然有序的村道之下,一条条“地下长城”向四方蔓延,顺着南北的纵横窄巷,连接着冉庄村每一户灰墙小院。这些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形成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

在村里的十字街口,有棵千年古槐,抗日战争中,每当有敌情发生,悬挂于树上的大钟就会被敲响。 民兵们听到钟声响起,就会立即转入地道,与进村扫荡的日军斗智斗勇,“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冉庄纵横交错的地道,闪耀着冀中人民与敌抗争的智慧光芒,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冉庄民兵共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人,其中利用地道作战72次,配合部队作战85次,击毙伪军团长一名。地道战的丰功伟绩使驻保定日伪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

电影《地道战》在拍摄时,导演为了真实再现地道战的历史,就干脆在冉庄实景拍摄。

冉庄村地道战遗址

文艺创作骨干成长地

而且,在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文化事业生机勃勃,为新中国成立后密集的文学和影视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当时晋察冀边区军队文化团体、地方文化单位多达数十个,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他们以文化做为武器,用各种文艺形式进行宣传鼓动,唤起民众,鼓舞士气,打击敌人,为抗战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密集的文学和影视创作提供了人才储备。

《小兵张嘎》电影海报。

因为徐光耀当年也是小八路,很多人以为嘎子的原型是他自己,但徐光耀说自己不是“嘎子”“我自己比较呆板,不活泼。但是我更喜欢‘嘎’(调皮机灵)一点的性格。写‘嘎子’前,我回想了之前遇到过的很多嘎人嘎事,想一条就记一条,记了很长的单子。其实‘嘎子’没有具体的原型,又有很多原型,他是很多人的集合体。”

“嘎小子”敢爱敢恨,富有正义感,具备了中国儿童勤劳、勇敢、聪明、伶俐的性格特征,“嘎小子”这一经典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让几代中国人难以忘怀。

如今,镜头里的西大街、老城墙在今天仍然可以看到,这样的原汁原味的景色和布景是很多地方所没有的。

《野火春风斗古城》电影剧照

执导《青春之歌》《小兵张嘎》的导演崔嵬,《平原游击队》和《狼牙山五壮士》的编剧邢野,则都是在晋察冀边区成长起来的文艺创作骨干。

正是这片英雄的土地和英雄的人民,为这些在晋察冀边区成长起来的文艺创作骨干,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而这些文艺创作骨干,也都本着传承英雄精神、创新红色经典的使命,创作出一幅幅英雄画卷。

1966年,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出版迎来一个高潮,有大批影响深远的作品问世,百花齐放,盛极一时,有很大一部分是晋察冀边区文化的延伸。其中,《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平原烈火》《新儿女英雄传》《烈火金刚》《狼牙山五壮士》《敌后武工队》《地道战》等多部表现保定地区人民英勇抗战的红色经典作品脱颖而出。

当这群文艺创作骨干成为红色电影的编剧或导演时,他们会不约而同地把拍摄地选在故事的发生地保定,毕竟他们对这片土地熟悉,深信这片土地拍出的电影,才能做到最大程度的还原当时的故事,让经典更加原汁原味、隽永绵长。

很快,多部同名电影就被搬上银幕,形成一股红色旋风,传遍大江南北,传承半个世纪。2015年8月,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地道战》以高票当选读者心目中经典抗战剧之首,其他进入前十位的还有《狼牙山五壮士》和《小兵张嘎》。

《狼牙山五壮士》电影剧照

这些在保定拍摄的红色影视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们都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事实,而真实是支撑红色经典代代传承的核心力量。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