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融入生活西楼尘的年度观影报告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55更新:2023-03-23 19:03:57

我是一个看电影和生活分的非常开,在现实里不太喜欢和人谈电影(而只能形成文字),同时也不会去记载自己生活细节的人,这也就是为何我总觉得自己的年度总结会写的干,因为于我而言看电影就是一次次体验别人的生活,很难让电影融入自己的生活,每进完一次电影院,我就会立马把电影票根塞进垃圾桶。也许自己早已经不是一个有热情的人(天啊我才几岁,就已经那么干巴巴了)。

没有专业的口吻或哪怕任何一点标榜的姿态,只是非常平实,事无巨细地说着一些今年经历的难忘的关乎电影的经历。包括看着这些可能看似有点像私人生活纪实的废话,但实际上却充满情感和努力的文字,会令我觉得羞愧难当——我们是否太急于从他人那具有大信息量或富余专业角度的总结中获得阅读快感而忽略影迷身份的个体感受与经历,因为我好像从未如西楼尘这般热爱电影,或者说,我好像从未那么真诚地去对待看电影这回事,去记载这些电影与生活缝隙中的琐碎与动人。

任何一段两小时左右的时光,倘若被加盖了烫金的“电影”二字标签,就彷如一张大红色的喜帖,深情款款送到你的手上,期待你去一同赶赴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相信,每个影迷都无法抵御这样的诱惑,跟随光影死心塌地,这便是电影的魅力。

去年因为懒癌发作没有写年终报告,今年下定决心写一篇观影总结,也为这一年的观影历程做个纪念。今年观影量为423部,影院观片量为155部,参加影展5场,参加电影主创见面会15场,总观影量破千,珍贵的电影回忆不计其数。

【影展】

2016上海国际电影节(7部)

最佳:《喧哗与骚动》(伊朗)

六月份跟同事换了班,利用双休跑到上海参加了上海电影节,作为一个影迷,能在这样浩如烟海般的电影中看到很多独家的新片,还是很令我向往的。甚至在前一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现在想来当时那激动的心情非常幼稚,但幼稚这种东西,倒有种难得的珍贵。

要感谢全程陪伴的哥们大博,由于他的住处在上海影城附近,借住就显得尤为方便,而大博也完全放心地任我选片、陪同观影。由于我的口味是偏爱小语种的新片,这类片子需要带着赌博的心态去看,可能很烂,但就是享受那种刮彩票的感觉,一旦遇上了令人惊喜的小众好片子,简直如同中了百万大奖。

《海上火焰》

二十四周

最后看完又折腾的K字头慢车转夜车公交,大概凌晨2点多回到了家,第二天照常上班,心情却激动不已。年轻时候的冲动疯狂,为了电影,不虚此行。

喧哗与骚动

周六第一场《喧哗与骚动》,之前买了4张票,可是有2位朋友临时不能去了,票辗转到了一位上海老阿姨手里,坐在旁边跟阿姨聊了几句,惊诧于这种冷门片子还会有这么多人来看,而阿姨显然也是有故事的,反正观影体验蛮愉快。

《喧哗与骚动》豆瓣上目前只有45人评价,条目上只有一张海报,可能在别人眼中只是形式大于内容,可却是我这趟旅程的第一部电影。事后回味起来,片头那个对着屏幕唱歌的疯男人忽然令人揪心。这是一部讲人的电影,专注于戏剧化演绎,那个男人和电影颜色逐渐黯淡的几处细节留在了心里。

团地

看完《喧哗与骚动》中间有个空档,突然没事干,从上海影城门口的黄牛手里加钱买了一张《团地》,由于今年SIFF被戏称为“上海日本电影节”,感觉看了一部日本电影才算完整。

而这部观影计划外的《团地》果然让人喜出望外,前半部分笑得令人捧腹,这种日式庶民的小幽默如同电影节耐力战中间的一个甜点,非常可口。还见到了为了应和主持人,硬要被迫展示幽默感而做蹲起的导演阪本顺治。

沙尘暴

这部是今年柏林电影节全景展映单元的片子,由于是自己建过的一个豆列,所以还蛮好奇,于是在周六的黄金时段放弃了《爱之谷》《无罪可赦》等好几部同样喜欢的片子,选了这部。

印象最深的是散场出来时的一对情侣,女生跟男友抱怨道:“这啥呀,从头到尾也没刮沙尘暴啊,以后电影节再不要看了。”估计是临时买了票抱着看一场视觉灾难大片的心态走进了影院,结果遭遇了挫败。

海上火焰

回想起来晚上22:30在大光明看的《海上火焰》简直就是一场煎熬。看之前从耀莱打优步,没想到一同拼车的妹子也是去大光明看影展的,不过人家看的是《地下》,惊异于迷影缘分的奇妙。而半夜看这部本次电影节最期待的金熊奖影片时,却几度昏睡过去——看了一天的电影加上舟车劳顿和赶场子的疲累,体力几乎透支,而片子又是沉闷得出乎预料,只好一直掐自己不要瞌睡,尽可能不要错过每一个画面。

当时坐在第一排,迷迷糊糊,感觉仿佛一个趔趄,就要跌进面前银幕中的无边深海中去。电影记不住多少,但这种绝妙的观影体验倒是成了这次影展中难忘的回忆。

赫迪

周日看了临时买的《负担》和另一部柏林主竞赛《赫迪》,一部是观影“赌博”失败的烂片,一部是影展特供片,倒是在偌大的影院冥冥之中见到了之前没见过的华盛顿樱桃树,几场下来居然有好几部都同场,感慨千里相遇,因缘电影际遇的奇妙。

第一天半夜看完《海上火焰》从大光明出来以后,还跟大博愉快地吃了他隆重推荐的夜宵。本来看了一天电影直打瞌睡,彼时唯有美食最能治愈疲惫,作为影迷的幸福和充实感则是从头到脚愉悦着身心。走在盛夏有着茂盛法国梧桐的新华路上,我还记得跟大博百感交集地说了一句:“有电影真的是太幸福了。”

苏州金鸡百花影展(6部)

最佳:《细细的黄线》(墨西哥)

《白色苔原》

一到了九月份就是苏城影迷狂欢的日子,2015年参加过一届,主题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预期不高,以为是又红又专,结果展映的几部片子简直每部都有种中大奖的感觉。一是小众,二是个人非常喜欢。比如电影手法新潮,讲的故事仍耐人寻味的《堡垒坚石》;颜值赛天,镜语新鲜的《浴血华沙》;故事沉稳手法老练的《全权委托》。

特别要提及的是一部讲涅涅茨族生活的俄罗斯影片《白色苔原》,看之前连张海报都没有,看完却令我大呼惊喜,铁定可以入选去年年度十佳,故事的走向和反映的命题都令人动容,尤其是在大银幕上亲眼目睹影片中撼人心魄的极光,以及冰天雪地下的狂野交合。

细细的黄线

今年在金鸡百花影展上看的比较好的一部当属墨西哥的《细细的黄线》,制作精良感情真挚动人,就是用最平淡朴实的拍法,讲故事。虽然故事稍显老套,但瑕不掩瑜,在整个影展的范围内也是比较棒的一部。

八月

今年影展上必须得提的,当属后来名声大噪的文艺独立小片《八月》,《八月》在苏州也算是率先点映,当时这只是一部参加过FIRST影展颗粒无收的片子,谁曾想到会在几个月以后的金马奖上大放异彩。还是我老妈比较有眼光,她觉得这个导演肯定会火,于是放映结束后跑去让我帮忙拍了张合影。而导演张大磊也在现场做了一个长时间的交流,当时问导演对影片上映有何期待,张大磊挠挠头说,这片子发行成本比制作费还贵,估计公映不起。结果仿佛老天对爱电影之人的一个贺礼,这部片子明年春天将揭开神秘面纱。

上海奥地利影展(6部)

最佳:《何处是家园》(奥地利)

《何处是家园》

这是利用双休日跑到上海参加的一场小众影展,小语种、文艺,都很对我胃口。看到的第一部《何处是家园》又让我找回了去年参加苏艺影展时候的惊喜连连之感。这是从二战战败国的视角去看待战争,也是一个从儿童视角去看待战争的佳作,入选了个人年度十佳。片子里奥地利小女孩和苏联炊事兵之间那种暧昧的友谊非常触动我,就好像《血战钢锯岭》中,男主角救人固然感动,而最令我动容的却是他误入日军地下堡垒时,给日军伤员纱布的那个刹那。

去年看的波兰影片《浴血华沙》里马克思·雷迈特也有类似的桥段。我相信,那是人性最温情的一刻,也许是童话,但令人坚信曾经存在过。

欧盟影展上海站(7部)

最佳:《我是布莱克》(英国)

《奥利最开心的一天》

请了年假参加了今年首次来到上海的欧盟影展,虽然已经是最后一站了,而且票价高昂,但是展映的片子依然有着无穷的魅力。如果说SIFF看了几部柏林系,在欧盟展上肯定就是戛纳的主场了。

在百丽宫协信店的1号LUXE巨幕厅里看达内兄弟、肯·洛奇,瞬间惊呆,这种享受让83一张的票价也不那么肉疼了。缺憾是字幕提字机器太小,配上巨幕仿佛是小五号字体一样累眼睛。而排片时间也不太行,晚上的场次看完都要半夜11点多,根本坐不了末班地铁回住处,只好忍痛没法全程跟。平均一天一部的观片量倒也舒服,《我是布莱克》《毕业会考》《奥利最开心的一天》《无名女孩》这些佳作轮番轰炸,叫人大呼过瘾。

《舞女》

《我是布莱克》

看《我是布莱克》的时候旁边的小男生不住地啜泣,都担心他会不会抽搐过去。看完观众唯一一次自发鼓掌,散场后听到诸如“这才是好电影”、“一个废镜头”都没有的讨论,观影的确很受氛围影响,当然在大银幕得见金棕榈真容,心情也很激动。

《奥利最开心的一天》

之前被那句“教练,我可能不能比赛了,我陷入了爱情。”的可爱台词深深吸引。跟妹子一起去看,看到巨幕上奥利和队员们全裸洗澡,众鸟乱飞的场景还是尴尬得不行。留到片子字幕走完,结果有意外的收获,用几乎都还给老师的4级英语水平竟然辨认出了片尾真实奥利和片中奥利错身而过的彩蛋,完整的电影果然是不能错过一个镜头包括片尾字幕,发现每一个隐藏的信息都能让影迷兴奋不已。

上海日本电影展(7部)

最佳:《秘密》

《跨越栅栏》

本来说好欧盟影展之后就再不去上海穷折腾了,没想到艺盟憋了个大招,年底来了这么一个日本影展,都是新片,影迷圈子都快炸了啊!不去还算影迷嘛!于是撒泼打滚让洋仔专门提前跑到上海影城现场给我买回了7张全程票,年终岁尾的最后一次折腾也让全年的影展之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个影展号称“冬日暖阳”,也的确,影展那几天的沪上暖意融融,不知道是太阳太暖还是片子太棒,可能两者都有。一部《我的叔叔》蠢萌蠢萌的开启影展之路,全场看得都很开心,松田龙平搞怪本领一流;《谁的木琴》里池松壮亮示范了理发店的托尼小哥如何撩动寂寞家庭主妇的芳心;《跨越栅栏》里连眼睛都在笑的小田切让和这次撒了欢儿表演的苍井优让人只想扑过去舔屏。

《永远的托词》

《永远的托词》光那淡淡的海报就令人心水不已,何况深津绘里海边美哭的笑颜和本木雅弘逆天的演技都让人无比愉悦,又体会了人间的无限况味。尤其小孩子的戏份特别棒,小女孩看的那部吧唧吧唧的动画片,有点想跟着一起看呢。

《秘密》

跟着一群迷妹看的《秘密》是影展的重头戏,虽然口碑很差,却让我体会了年度最强观感。在大银幕和重口设定的刺激下,人性的丑恶淋漓尽致展现在眼前,日本人果然是拍人性之恶的好手。浑身战栗、脊背发凉,如同坐了一趟过山车尖叫连连。这种极致的观影体验,或许很私人化,所以也很任性地入选了年度十佳。

这次影展最苦逼的是为了看最后一部《少女》的片尾字幕走完,误了虹桥回苏州的高铁,迟到了一分钟。一分钟啊!小哥冷冰冰地说你怎么才来,心也真大。我好想跟他说我刚看过电影啊。然后转乘了上海站的K字头慢车,又是夜车折腾到了1点多才到家。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觉得一点都不辛苦,可能是“冬日暖阳”照的吧。

【见面会】

今年参加的电影主创见面会也不少,罗列如下——

1.《冰河追凶》佟大为

2.《幸运是我》惠英红、陈家乐

3.《谎言西西里》周冬雨、林育贤

4.《花山道口》金荻翔

5.《驴得水》任素汐、周申等

6.《八月》张大磊

7.《团地》阪本顺治(日本)

8.《喧哗与骚动》 哈曼·赛耶迪、塔纳兹·塔巴塔巴伊 (伊朗)

9.《潘哈拉》Nagesh Bhonsle(印度)

10.《爵迹》郭采洁、汪铎

11.《捉迷藏》霍建华、秦海璐、万茜

12.《罗曼蒂克消亡史》程耳、王传君

13.《秘密》大友啓史(日本)

14.《情圣》肖央、宋晓飞等

15.《一路逆风》邓紫棋

《幸运是我》映后跟红姐交流了很长时间,后来红姐说你怎么说得这么好,我们也没准备什么礼物,那就让家乐给你一个拥抱吧。在拍合影的时候还答应红姐会专门写一篇长影评出来,于是真的写了一篇。《捉迷藏》见面会现场,在众多迷妹的注视下拿到了霍建华抱枕(我也不知道我要这有啥用),大声问了一句霍建华为啥打不过秦海璐的终极谜题。《罗曼蒂克消亡史》费劲力气多争取了一个提问机会,问了程耳为什么首站选在了苏州,难道是章子怡在片中没去成苏州?得到了程导的肯定答复。散场时程导的妻子还特意过来,有幸与她有了一小段的交流,又对影片多了一层理解。还有专门跑上海看《花山道口》,后来还加了金导的微信,现场听到了任素汐唱《我要你》完全不需要修音,看阪本顺治坐蹲起,听大友啓史搞怪,包括邓紫棋现场随性唱歌。写的那篇《八月》的影评还在朋友圈里被万玛才旦导演转发。这一年也有一些遗憾,专门跑到上海电影博物馆看《清水里的刀子》,结果因为在五楼的放映厅而错过了导演王学博的交流会。

回顾一整年的观影,感慨颇多,也有幸感受了那么多次电影的呼吸。

你在布加勒斯特问我的问题,所谓活着的价值,问题是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往往被日常琐事占据,而时光如流水,人生亦然。我们如何能把握好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呢?

《托尼·厄德曼》里老爹最后的这番言论让我颇为感同身受。电影可以帮你抓住人生的某一个瞬间,当你在沮丧颓唐的时刻,不会孤苦无依。有光影相伴,会觉察生命的美好。

这一年里,记得《阿洛伊斯》里那场虚幻的没有被邀请的盛大派对;

记得《无辜者》里冰雪十字架下呜咽却无力哭泣的婴孩;

记得《将来的事》片尾伴着《Unchained Melody》缓缓分割开的两重人生;

记得《美国甜心》里在篝火旁伴着《God's Whisper》鼓点放生的那只小乌龟;

记得《莫西干回到故乡》里那场任性指挥出的意外交响;

记得《神奇队长》里海边为母亲送行的动人吟唱;

记得《七月与安生》里双生花在冰天旷野间的一个仰望;

记得《爱情初学者》里葬礼后男女两人执手拥吻的绝望;

记得《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创新突破的视觉效果;

记得《我不是潘金莲》精心雕琢的圆形画幅;

记得母亲看完《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后在影院走廊里痛哭到不能自已;

记得父亲看完《封神传奇》后一直说特效挺棒看得很爽谢谢带我来看.....

用电影,把握这一年生命里最美好的瞬间。我不知道爱电影会坚持多久,但且行,且伴,且珍惜。

2016年度部分电影票根——

回顾:

16位影迷的年度惊喜之作

私人独立电影平台,分享电影愉悦

豆瓣/时光/ 猫眼[徐若风]

网易LOFTER/今日头条[风影电影]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