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垒》「深度解析13天全纪实在舆论中迅速死亡的上海堡垒」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70更新:2023-03-23 19:05:51

本文共2800字,读完需要7分钟

有些长,但你会看到意想不到的观点。

《上海堡垒》上映13天,挨骂了13天。

最终票房定格1.21亿,刨除影院和宣发费用,制作方最终的分账票房约为:

4200万。

对比3亿成本,投资人亏的头上冒青烟了。

有趣的是,中国的电影市场上从不缺烂片。

有投机取巧的,有为了还人情的。

还有演而优则导,以为自己行了的。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从没有哪部烂片像《上海堡垒》一样,做到了“人人喊打”。

马伊琍被网友指责

在电影即将下线之际,跑完路演的导演滕华涛,憋了一肚子话想说。

接受完媒体采访,第二天就被一个断章取义的标题推上热搜↓

挂了一天游街示众,被怼又被嘲。

导演:我太难了。

《上海堡垒》上映这13天,热度居高不下。

但是,相关新闻没有一个词条是“好话”↓

宣传期:

上映期:

唯一值得欣慰的大概就是这条了?

一部新电影上映了。

观众看到的,是明面上的操作:预告投放、明星宣传、院线排片。

质量好票房高,质量坏凉的快。

观众看不到的,是这背后隐藏的一个个关键的宣传节点。

“舆论”在电影短暂的生命周期里,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宣发细节决定票房命运”

新电影宣传,一般分为几个阶段:

1、小范围点映,找一些圈内人和影评大V来提前观看(找找夸的角度)。

2、在多个城市安排路演,针对某些场次,在影片播放前后,有明星和主创到现场与观众交流互动(炒热气氛)。

鹿晗、舒淇出席《上海堡垒》北京首映礼

3、在首映日之前,安排部分影评公号推文安利(快去买票啊)。

4、真正的观众口碑发酵,一般会在上映当周的第一个周末。

5、影院随时根据上座率调整排片量。

淘票票、猫眼豆瓣等平台的打分,以及第一批观影人群的真实评价,会成为决定后续票房的关键因素。

首映日前后的票房和口碑,几乎决定了一部电影的最终命运。

可惜的是,《上海堡垒》不仅内容不行,在舆论上也被动挨打。

如果说《上海堡垒》的质量缺陷,决定了它口碑的"崩盘"。

那么,片方对舆论危机的应对乏力,则造成了它彻底的“塌方”。

通过采访记录能看出,滕华涛导演感到最憋屈的理由就是:

大多数给《上海堡垒》打低分的人并没看过电影。

尤其是首映日当天,电影没放完,低分早已经开始刷起。

导演虽然言语克制,但也透露着委屈不甘。

事实上,黑子虽能带节奏刷低分,却不足以形成全网的舆论攻势。

大部分负评,还是来自真实的网友。

问题来了:

是什么情绪,驱动着大批人去给一部没看过的电影打低分呢?

答案是:一个自制图,一张剧照。

这张剧照很熟悉了吧↓

在传播学里,信息传递过程中,有两个加速传播的通用法则。

这次,偏偏全都应在《上海堡垒》身上了。

法则一:信息的传染性,会带来传递效果的几何级增长

在当下互联网,什么样的信息能在人与人之间自主的传播,直到引爆流行?

——有趣的段子、表情包、流行语。

比如这句:“《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的大门,《上海堡垒》又给关上了”。

《流浪地球》是全民皆知的科幻作品,这句话既尖锐又有趣。

看过它的人也许不清楚《上海堡垒》烂在哪里,但一定会记住,是它关上了中国科幻的大门。

这个表情包在首映日上午就几乎遍布全网,这句话也被无数公号在文章中一次次引用。

至于门是怎么关的,根据是啥?

对电影是否真的公平?

没人在意。

破窗万人砸,反正已经是烂片了。

法则二:个人的传播行为并不孤立,而是深受外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再来说说出现频率最高的那张鹿晗剧照。

《上海堡垒》的负评,有一个共同点:

带着激烈的情绪,有着明确的针对性。

——鹿晗,和他所代表的“流量”。

鹿晗是谁?

第一代流量明星,曾经一手造就粉丝帝国的顶级流量。

今年是什么年?

流量扑街之年。

“小鲜肉”和“流量明星”这俩词儿,现在在娱乐圈就跟骂人似的。

"前顶流"鹿晗同学,在观众最反感流量的节骨眼上,跟着一部高调至极的电影,出现在观众面前。

还伴随着拍摄三个月,片酬1.2亿的谣言。

一方面,鹿晗在电影中的造型,干干净净,发型丝毫不乱。

另一方面,电影路演被曝出千元票价割粉丝韭菜。虽然钱是进了黄牛的腰包,但利用的还是鹿晗的号召力。

这些真真假假的碎片信息,在公众脑中逐渐组成了一句话:

“不敬业的小鲜肉又出来圈钱了。”

中国观众苦流量久矣,好不容易等到今天。

这还得了,必须把苗头摁回去!

鹿晗在片中的表演,虽然没什么进步。

但也远远没到“拖垮一部电影”的程度。

但是,在这种“反流量明星”的大趋势下,自带“原罪”的鹿晗毫不意外的成了活靶子。

隔壁《哪吒》是全网自来水,《上海堡垒》却喜提“自来黑水”。

这种反常现象却没能得到片方的正视。

反而觉得“都是黑子干的”。

要知道,公众对普通烂片的态度是“路过,懒得抬眼看。”

对于《上海堡垒》,公众情绪却是“摁住它,往死里打!!”

这种情绪背后最大的驱动力,还是对于“小鲜肉经济”和“流量明星”的厌恶。

观众从心底盼望着,所有“圈钱之作”都彻底凉凉。

那么,片方该怎么做?

第一、用证据肃清谣言。

鹿晗、舒淇片酬的谣言,从二月初到电影上映,半年之间,片方、江南辟谣过无数次。

依旧“牢不可破”。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小鲜肉天价片酬”的事件,观众看过太多了。

谣言往往扎根于心理定势,只能用最真实的证据破解。

——合同、账单、真实的资金分配比例。

滕华涛接受采访时说,鹿晗收钱并不多,但是他不会去讲。

为什么不讲?

互联网时代,对于明星群体,从来不存在「清者自清」这码事。

《上海堡垒》拍砸了。

是因为能力不足,还是因为“圈钱”。

——性质完全不同啊。

第二、学会自嘲

连发四条预告片视频,质问:这是烂片??

然后迫于压力删博道歉,彻底沦为笑柄。

小孩子才打嘴仗,大人都是想办法。

既然表情包有着病毒性的强传播力。

片方也完全可以自制沙雕图,让“被嘲”变“自嘲”。

比如,“《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的大门,《上海堡垒》拽着门边疯狂试探。”

这总比「支持中国科幻」这种偷换概念的口号好上一些。

第三、知错就改。

道歉能否被接受,取决于道歉者是否真的明白自己问题所在。

对于鹿晗造型的问题,片方可能到现在都没明白。

为什么一张剧照会被集火?

甚至成为口碑崩坏的开始?

滕导自始至终也没觉得这是一个严重错误↓

如果制作方稍微留意过2018年的几次大规模舆论战,就会发现。

随着中国崛起走上世界舞台,国内的主流审美也在变化。

舆论更偏爱具有力量感的钢铁硬汉,而不再是干净清澈的美少年。

实话讲,鹿晗在片中的大学生形象并不“娘”。

但是,当这一形象和军人挂钩时,公众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

网友自制图

虽然宣传手段无法改变烂片的本质。

但是,对于亏到捶地的投资方,守好一场舆论战,至少能挽回几百万的损失。

《上海堡垒》用自己血亏的下场,焊死了“鲜肉经济”的大门,让其他还抱有一丝幻想的制片方瑟瑟发抖。

这是中国观众审美觉醒的结果,可喜可贺。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公众受情绪的影响,对“烂片”的态度往往摇摆不定。

对某些烂片会格外宽容,对另一些烂片,又会想将它置于死地。

一张图、一个表情包,一句直指人心的口号,踩准大众情绪的嗨点。

足以让一部电影,提前迎来死亡的结局。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