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孩子案件「1958年被毛主席亲自接见的红孩子红遍全国后为何退出影坛」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53更新:2023-04-02 13:21:27

宁和与毛主席

“准备好了么,时刻准备着,我们是共产儿童团,将来的主人……”,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录影棚里,著名作曲家乔羽正在教几位小演员唱着这首歌。

这首《共产儿童团歌》正是乔羽为这个剧组正在拍摄的电影《红孩子》而写的,而比起这首歌,这部电影更令人记忆犹新的是,毛主席在这个剧组留下了唯一一张,和演员宁和的合影,而宁和此时年仅十二岁。

《红孩子》是一部反映战争年代中“红小鬼”的电影,当时上映后曾一度风靡大江南北,而在拍摄期间更是有毛主席的亲自探班,这部电影诞生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苏里找到了自己的好友乔羽,“我想拍一部关于孩子的电影,你能为我写个本子吗?”

乔羽

乔羽爽快地点了头“好啊,你想拍什么题材的呢?”,“最好是反映战争年代红小鬼的故事”,就简短的几句话便敲定了《红孩子》剧本的诞生。

苏里和乔羽两人的内心中都有着浓浓的孩童情结,他们两曾经也都是红小鬼,而且由苏里参与执导的儿童片《哥哥和妹妹》,《祖国的花朵》都获得了一致好评,所以当时人们对这部《红孩子》的诞生都充满了期待。

乔羽在答应苏里的请求后,便开始了剧本的创作之路。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乔羽将剧本的内容定格在上世纪三十年的苏区。

正在创作的乔羽

主人公正是红军北上后留在苏区的红孩子们身上,在那个中国革命最艰苦的时期,红孩子们的身上透露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为了增加剧本的真实性,乔羽人生中第一次渡过长江来到苏区,亲身体验革命氛围,走家串户,逢人便聊,挖掘那个年代“红小鬼”们艰苦卓绝斗争的故事。随着一天天的累计,最终《红孩子》的剧本在乔羽的脚步中诞生了。

时间拉回到1934年,在红军队伍北上抗日后,留守在李家坳的赤卫队在苏维埃李主席的带领下上山打游击,而李主席的儿子苏保拉住临行的父亲,“爸爸,你带上我,细妹子,冬伢子吧,我们也能打敌人”。

《红孩子》

李主席拒绝了儿子的申请,望着父亲离开的背影,苏保没有甘心,他领着细妹子几个伙伴,来到一个山洞里,学大人的模样成立了一支少年游击队,同盘踞在李家坳的白军和反动势力展开斗争。

虽是几个孩子,却干着夺枪,贴标语,打敌人的事情,在得知父亲李主席被捕后,苏保机智地制定了营救方案,几人混进反动武装司令部,不仅救出了李主席,还打死了敌团长黄静波,接下来几位红孩子不断地在烈火中磨练成长,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

苏里拿到剧本时眼前一亮,这正是他想要的剧本,第二天就开始着手演员的挑选,从各学校来到剧组报到的小演员络绎不绝,而细妹子的扮演者宁和却不在试镜大军之中,她是被副导演李华带进组的。

“细妹子”宁和

细妹子是一个漂亮和聪明的女孩子,尤其是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充满着纯真和希望,这是苏里对西细妹子的定位,这天副导演李华路过北京什刹海游泳池,刚刚游完泳的宁和正好从里面出来。

十二岁的宁和一双大眼睛彷佛会说话一般,一下就被李华看中了,随即与宁和的父母商量,参与一部电影的试镜,当时宁和的父母以为李华是骗子,便想回绝,但在李华的一再坚持下,才答应同他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看一下。

李华领着宁和来到苏里的面前,得意地笑道:“看,我给你找的细妹子的扮演者。”宁和上下打量了一番,尤其是宁和的那双眼睛,当即拍板,细妹子小演员的试镜取消,直接将宁和定了下来。

苏里

相比较细妹子的选角,另一主角苏保却迟迟定不下来,等到其他演员陆续到位,“小苏保”依然没有出现,苏里突然想到自己曾经拍摄的《祖国的花朵》中小演员陈克然,这才将演员的阵容凑齐。

但是苏里并没有着急开拍,而是和摄制组一起领着小演员们,来到井冈山和瑞金等红色革命苏区,在这里聆听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亲身体会老一辈战士们革命斗争的艰苦。

苏里让宁和他们穿上当地儿童的衣服和鞋子,然后带领他们登上了赣粤的交界处岭背山,背着背包,穿着草鞋,每天要走几十里的路,苏里还请来当年的儿童团员,为他们讲述那些年真正的红孩子们,是如何和敌人们斗智斗勇。

对宁和来说,自己前面的童年都是在父母的遮风挡雨下度过的,这一趟虽然吃到了苦头,但也学到了待在北京永远学不到的精神。

苏里这一举措称得上十分高明,不仅使小演员们在无形中第一次接触到爱国主义教育,也让他们在后来的拍戏中更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拍出最真实的电影。

一切都准备好后,《红孩子》电影正式开拍了,有了前面的铺垫,电影在录制过程中很顺利,虽然拍戏也很苦,但宁和有了苏区的成长,一次也没有向导演抱怨过,父母问到宁和累不累的时候,宁和只是咧嘴一笑表示自己很开心。

相比其他小演员,宁和是首次接触演戏,所以苏里对她的耐心也最大,当宁和演的不够到位时,苏里并不会告诉她哪里不够到位,而是将她拉到一旁,给她细讲细妹子的故事,分析剧中的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宁和闲暇时也会向小戏骨陈克然请教演戏的经验以及技巧,很快宁和的演技就有了肉眼可见的成长,她的坚持彷佛成为了现实中的细妹子。

1958年2月14日,已经是农历腊月二十六,外面是冰天雪地,家家户户正在进行过年前的忙碌,电影的拍摄还在如期的进行着,室内是道具组布置的秋天,苏里正在带着孩子们拍摄一场戏——“黑夜夺枪”。

正当苏里聚精会神地盯着镜头里的小演员们时,厂里的一位领导找到苏里,神秘地说道:“一会有一位重要的领导来视察,到时候你们重复一场拍过的戏给领导看。”苏里没有放在心上,因为平时来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领导也不少,剧组们对此也已经习以为常。

到了中午接近十一点的时候,吉林省第一书记吴德和亚马来到了录影棚,难道重要领导是吴德?

当人们看清楚两人中间一位身穿灰大衣的人,整个录影棚的工作人员都沸腾了,这不是伟大的毛主席吗?毛主席边走边同大家挥手致意。

苏里也楞在了当地,喜悦冲昏了头脑,立马领着毛主席走到苏里面前,介绍说:“这位就是《红孩子》影片的导演苏里。”苏里连忙握住了毛主席的手,主席也笑着同他说:“你们拍的这个《红孩子》很好嘛。”

在介绍完一众工作人员后,苏里将小演员们领到主席面前说:“主席,这几个孩子就是咱们红孩子的小演员,您看像不像当年苏区的红孩子们?”

毛主席端详着一个个化了妆的小演员,开心地笑道:“像,很像当年瑞金的孩子嘛。”然后又指了指白军的扮演者:“白军的扮演者也很像。”众人哈哈大笑,没想到主席也是一个幽默的人。

“你们都是长春人吗?”毛主席又微笑地询问着小演员们,“我们是北京的。”孩子们回答着主席,毛主席又问道:“那你们都是从哪个剧团过来的呢?”

宁和眨了眨眼睛说道:“我是从学校过来的。”主席看着身边可爱的小女孩:“你就是细妹子的扮演者吧,你叫什么名字呀。”

“主席,我叫宁和,今年十二岁了。”毛主席与宁和一问一答的温馨画面,落在每一个人眼中,都感觉到很温馨。

正在主席弯着身子,一脸慈祥的笑容同宁和说话时,现场的摄影师举起相机捕捉了这一画面,听到快门的声音,主席笑着说:“你们这是把我当成电影来拍了呀。”众人再次被主席所逗笑,而这张照片正是后来流传的毛主席和小演员宁和的合照。

主席走到道具组布置的场景前,摸着假草问道:“真草不能用吗?”苏里回答道:“真的可以用,只是现在季节的关系,所以只能在室内拍摄。”主席故作恍然大悟状:“拍电影是允许弄虚作假的嘛。”

毛主席这次突然视察《红孩子》剧组,给了苏里他们巨大的鼓舞,决心将这部影片以完美的姿态呈现在人民面前。

1958年,电影《红孩子》上映,而那首《共产儿童团歌》也随着电影的爆红而家喻户晓。那位和毛主席留下珍贵合影的“细妹子”宁和,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小演员,这张合影不仅登上了报纸,还被印发成年画,在全国发行,宁和正逐渐成为一名火遍全国的小演员。

作为影视界唯一一名与毛主席留下过亲切合影的演员,其后来的发展高度,也成为了人们较为关心的一件事情,毕竟当时就已经是风靡全国的当红小明星,那后来怎么样了呢?

1958年3月,《红孩子》拍摄完毕后,宁和并没有继续留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等待着下一部电影的试镜,而是返回了北京,一些导演想要留住这位当红小星,毕竟报纸上还在刊登着她与毛主席的合影,于是便开出了许许多多的诱人条件。

但是宁和的父母似乎想得更加深远,女儿宁和才仅仅十二岁,接受良好的教育才是她这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情。

至于成为一名专职演员,那要等到宁和成年后才可以做的选择,于是宁和返回北京,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继续自己的学业。

虽然那个时代网络还不是很发达,但是还是有很多老师和同学认出了这位“细妹子”,所以宁和一开始在学校的求学之路并不是很平静,每天找她谈论和毛主席见面的人络绎不绝,“毛主席和你说过什么?”“你当时是什么感受”。

只是宁和的性格偏向文静,她并不希望自己的学习生活被扰乱,所以对于很多同学的问题都只是报以微笑,并没有回答,也没有拿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趾高气昂,渐渐地跑来问她问题的同学少了,宁和才真正得以专心读书。

在自己的努力下,宁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农业大学,本想准备在大学里好好研究农业科学,希望对当时的祖国有所帮助,但是由于由于种种原因,宁和在北京农业大学,没有完全获取自己渴望的那些知识。

1970年,此时的中国还在流行着知青下乡,受过高等教育的宁和到到贵州省织金县,在这里虽然生活很苦,但宁和也乐在其中,与当地的农民一起劳作,和一同插队的人们一同忙碌,就这样坚持了两年。

1972年的冬天,一份调令寄到了织金县,是来自珠江电影制片厂的邀请,他们想调宁和去珠影工作,听到这个消息的宁和心头一震,距离自己接触影视圈已经过去了十四年,如今自己又有机会重返,怎会不令人感到激动。

但是这次的调任并不是将她推向荧幕前,像《红孩子》那样出演角色,而是作为一名导演留在幕后,宁和主要负责的是纪录片和科教片的拍摄,对于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的宁和来说,是有一定艰辛的。

但是宁和没有选择放弃这一机会,她请教了制片厂的老导演,查阅资料,终于导出了自己的处女作《汉字的演变》,随后宁和更是奋起直追。用了八年左右的时间,把《观赏鱼》《天香飘溢》等科教片陆续呈现在大众的眼前。

1982年,宁和想挑战更有难度的故事片,并且将自己的身份从导演转型到编剧,为此宁和特地请了一年假前往北京电影学院进修,一年后毕业时,她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编剧,随后在工作里更是用成绩来证明了自己。

1999年,宁和被中央电视台“流金岁月”邀请,前往北京和当初《红孩子》剧组的工作人员和演员们见面,已经年过半百的宁和见到当年的同事们时,彷佛又回到了长春电影制片厂,老人脑海中也浮现了当初和毛主席对话的一幕幕。

2000年,为新中国影视业献身了大半辈子的宁和从珠影退休,人生的开头始于电影,结尾也交给了影视业,虽然她没有像明星那样大红大紫,但是老人的一生却透露着传奇,她留给人们的记忆不仅仅是荧屏里的“细妹子”,更是一部部优秀的作品。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