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不可及法国百科「触不可及真实故事与对比艺术碰撞呈现浪漫的法式人文精神」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96更新:2023-04-09 09:03:35

《触不可及》是一部法国轻喜剧电影,2011年11月上映,成本只有950万欧元,却成为法国年度票房冠军,打破了《泰坦尼克号》的记录,收获五项奥斯卡奖,创造了法国影史的奇迹。

电影来自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富人菲利普遭遇跳伞事故,妻子死亡,他本人高位瘫痪,需要招聘贴身护工随时照顾,而黑人小伙德瑞斯机缘巧合,成为了菲利普的护工,最终两人跨越了种族、阶级、文化等差异,成为了莫逆之交。

整部电影的主线围绕着菲利普与德瑞斯的友情展开,没有酷炫的特效画面,也没有剧烈的转折剧情,导演在向观众讲述故事、展示真实质朴的情感外,还通过精妙细致的对比艺术传达了法国“自由、平等、浪漫”的人文主义精神。

对比艺术是电影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将两个对立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刻画,以便产生鲜明突出的艺术效果。因此,导演常借用这种艺术手法来强调自己的创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本文,主要从人物塑造、镜头语言、主题呈现三个方面分析《触不可及》中的对比艺术。

一、人物塑造:通过描述两位主角的“出身阶级、外在形象、心理状态”,展现出鲜明差距,突出人物的对比张力。

人物描写贵在写出人物独特的个性,运用对比的手法可以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鲜明,更加有代表性。《触不可及》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点,让观众有代入感,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两位主角所代表的“群体”“阶层”“文化”的思考。

(一)出身阶级

菲利普的出身阶级,基本上保留了真实故事中的元素,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受到高等教育,在高雅艺术的熏陶下长大,家底殷实拥有豪宅、豪车以及私人飞机,可以一掷千金去购买一幅画。

德瑞斯的原型是阿代尔塞鲁,是一名阿拉伯人,小时候被送给亲戚抚养。但在电影中,德瑞斯由阿拉伯人改成了黑人,生活拮据、压力繁重,因一次偷窃坐了六个月的牢,是刚刑满释放的社会底层人士,企图靠政府补助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经过艺术加工的处理,菲利普和德瑞斯的出身阶级对比更加鲜明,人物的代表性更加突出,菲利普代表法国贵族群体,德瑞斯代表非洲移民群体,这样的处理为故事的主题升华做了铺垫。

(二)外在形象

黑人男主德瑞斯,他壮硕健康,但是在力量中透露着一股野蛮,穿衣也很随意,灰色的卫衣,黑色的裤子,加上一双脏兮兮的白色球鞋,眼睛里是对社会的不满和对现世的厌恶。

白人菲利普尽管下身瘫痪,穿着打扮依旧十分精致,身穿白色衬衣搭配西装或者羊毛衫,时不时脖子上还系个丝巾。他的言谈举止都体现着教养,给人以典型的法国绅士既视感。

一个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但是却在生活的底层摸爬滚打,差点走上歧途;另一个吃穿用度考究,但是却丧失个人行动能力,没法真正享受所拥有的财富,导演用这样外化的方式凸显他们社会地位及品位的差距。

(三)心理状态

菲利普用良好的教养把自己包裹起来,他高瘫的身体让他开始自我封闭,妻子的死亡也成为他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伤痛。

德瑞斯虽然大多数的时候表现得玩世不恭,但他的家庭生活窘迫,还坐过牢,他内心处处充满着不如意,打算消极应对生活,领取政府的补贴过日子。

正如现实生活中的菲利普在自传体小说《第二次呼吸》里说的一样:“旁人不能碰德瑞斯,否则就有被猛击一拳的风险,而菲利普则因为自己身体的特殊状况,让他在私邸的高墙内如同外星人,旁人不能碰他。”

德瑞斯和菲利普见面之初各有心事,令观众更加期待这两个人在接下去的心灵碰撞。

值得注意的是,导演通过对比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并不是凸显是非对错的道德取向,而是为了客观展现两个独立的人,让他们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和立场说话,向我们更深刻地揭示两种不同的观念,不同的人生。它就像音乐中的两个声部,用不同造就了艺术。

二、镜头语言:通过对色彩和景别的对比运用,细腻地刻画德瑞斯和菲利普之间的情感变化。

镜头语言就是用镜头像语言一样去表达导演的意图,它包括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色彩、景别、场景调度等等。

《触不可及》中的对比艺术不仅体现在人物形象上,还大量地被运用到了影片的色彩和景别上。这些对比的运用,并没有使电影显得刻意做作,反倒是很自然地流露出德瑞斯和菲利普情感之间的变化,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导演的电影诉求。

(一)色彩

通过色彩的设置和运用,电影艺术创作把主观情感、理念、意图灌注其中,色彩成为最具表现性和叙事功能的一种表现手段。

《触不可及》中,温暖的黄色调和阴冷的蓝色调被大量运用,通过对比,让观众感受到主角不同的心理变化。

在知道德瑞斯的家庭情况之后,菲利普认为自己不能一辈子绑住德瑞斯,要让他回归自己的生活。可是在德瑞斯走后,菲利普再也找不到像他一样可以当朋友的护工,新的孤独又一次袭来,他开始不刮脸、不理发,在生活日渐消沉,生活也慢慢变得一团糟。在展示菲利普这阶段的生活时,影片大部分用了阴冷的偏蓝色调,让人感到压抑和烦躁。

在德瑞斯回来后,色调立马变成了黄色。菲利普坐在房间里,温暖的黄色调让人感受到他看到德瑞斯的喜悦心情,与前面的蓝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直观呈现了两个主角之间日渐深厚的友谊,让观众不禁为之感动。

(二)景别

景别指的是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分为远景、中景、特写等。通过对不同景别的运用,展现人物的情绪、影片的氛围。

特写镜头: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放大两位主角的表情与穿着,突出情感变化与象征意义。

影片以特写镜头开篇,德瑞斯的脏兮兮的白色球鞋在一排锃亮的皮鞋中,显得格格不入,随之镜头往上慢摇,给了德瑞斯不耐烦的表情特写,一是揭露了阶级的差异,二也暗示了德瑞斯对此次面试的不重视,对后面他只是来要张应聘证明埋下了伏笔。

在德瑞斯进去面试时,镜头中一直模糊的菲利普第一次有了面部特写,他开始和德瑞斯开始探讨音乐,认真倾听的态度展示了菲利普的包容心态,暗示了菲利普录取德瑞斯的结果。

在影片的最后,当菲利普在餐厅里看着埃莉诺出现,电影再次给了表情特写,出其不意见到心上人的表情,那一双笑中带泪的眼睛和微微抽动的嘴角,将菲利普的紧张与欢喜演绎地淋漓尽致。此时德瑞斯回头看菲利普,眼神里满含不舍与祝福,两位主人公的表情特写形成鲜明的对照,细腻地刻画出了两个人之间的感情。

远景镜头:电影中两次使用远景镜头,展现出广阔的风景,两位主角在拉远的镜头中运动,暗示着他们寻找到了生活的另一片天地。

当德瑞斯得知菲利普身体状况不佳,赶回来后,德瑞斯带着菲利普去海边看日出,一路上,电影给了航拍的全景镜头,盘旋的山路和翠绿的山野,令人心旷神怡,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菲利普在德瑞斯出现后的放松和喜悦的心情。

同样的全景镜头在前期德瑞斯和菲利普去滑伞的时候,同样也有被运用到。电影通过这些镜头的使用,极其自然地展现了菲利普和德瑞斯在一起时互相信任的舒适感。他们彼此理解,互相关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进了对方的生命。

三、主题呈现:现实的“寒冷”和电影的“温暖”形成了对比,表达了法国人民心底对“自由、平等、博爱”浪漫主义的向往和呼唤。

2011年11月的法国,正处于冬季失业的“寒冷”,在现实生活变得逼仄、无奈下,在金钱至上、快节奏的冰冷都市里,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情感越来越少,导演通过展现两个主角的温暖故事,也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与感悟。

(一)歌颂人与人之间的纯粹情感

菲利普从一开始的封闭内心到敞开心扉,在德瑞斯的帮助下,从孤独的世界走出来,完成了个人的蜕变。而德瑞斯从最初与社会格格不入,叛逆暴力,到后来学会关心别人,真诚奉献,甚至学习画画,了解音乐,并在应聘下一份工作的时候以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得到了面试者认可,菲利普也在无形中让他脱胎换骨,融入社会。

影片诠释了最纯粹的友谊,同时也表达了导演关于追求真实自我的思考和赞扬。

(二)表达对文化融合的思考

2011年,法国正处于移民大潮的涌入阶段,现实生活发生了很多对抗、流血的事件,导演通过这一部电影表达了对抗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解决方式:融合。

电影对菲利普的生日宴会进行了艺术化加工,现实生活中的“德瑞斯”找了舞女过来,舞女的热情奔放,吓得大家到处乱窜,把聚会搞得一团糟;而电影中,在德瑞斯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并激情洋溢地表演了属于“下层社会”的舞蹈时,现场的人被他感染,原本枯燥的生日聚会变成了一场欢乐的Party。

这样的处理,让整部影片变得更加温情,同时也表达了导演对文化融合的希冀与盼望。

(三)呼唤“自由、平等、博爱”的浪漫主义

电影的高明之处,在于用最为真挚、朴实的故事细节来打动人心,同时也用冷静客观的镜头,侧面反映法国社会关于黑人阶层的许多问题,包括社会保障、就业、贫困、毒品等等。

影片一开场的飙车片段,警察见到开车的是黑人就直接摁倒;律师知道菲利普聘用了黑人当贴身护工,直接了当地说“贫民窟出来的没有同情心”;菲利普女儿对德瑞斯一直是傲慢的态度……类似场景在影片中大量存在,令观众不得不注意当今法国社会非裔的生活现状和当时热议的移民问题,在法国引发了一场关于“自由、平等、博爱”的话题大探讨,也许这些已经超越了一部电影的普遍价值。

写在最后:《触不可及》作为一部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恰到好处地融入了对比艺术,在平淡的描述中增加了矛盾冲突和剧情张力,同时也深化了电影主题:在表现真实世界中发生的跨越阶级的友谊外,还向观众传达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精神,赋予了这个故事新的思想高度和文化价值,令人回味无穷。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