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看传奇的电影「看懂这部传奇电影你需要8本经典著作和一个空空的脑袋」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46更新:2023-04-09 12:05:39

“如果一个人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存活到今天,活了14000多岁,现在就站在你面前,你会怎么想?”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乍一听,你的脑袋一转,会认为这是一部“科幻片”。

但它不是。

从它诞生以来,关于把这部电影到底化为哪种类型的片子,一直争论不休,以至于你无论在哪个榜单上都难以见到它,但它无疑是部伟大的电影。

著名编剧杰罗姆·比克斯比(Jerome Bixby)在病榻上,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写就了这部特立独行的传奇电影: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电影海报

为什么说看懂它,需要八本书(至少)和一个空空的脑袋?

因为主角John自称是一位从上石器时代一直活到今天的克鲁玛努人,而质疑和想要拆穿他的,是五位John的同事:人类学家Dan、考古学家Art、白人生物学家Harry、基督神学家Edith、心理学和精神学家Will。

要想理解这五个人在电影里的台词和行为,你需要这八本(至少)在各个领域集大成的书,才能理解他们每句提问和每个动作背后的深意;

可是要理解John呢?

对不起,你要的是一个“空空的脑袋”,唯有“空空的脑袋”,你才能理解他每句回答和每个动作背后的深意。

这是一场“已知”和“未知”的大对决;

这是一场“知识经验”和“存在本身”的大对决。

但它绝不是一场辩论赛的纪录,

相反,它妙趣横生,它有情有爱。

看完它,请告诉我:

“如果一个人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存活到今天,活了14000多岁,现在就站在你面前, 你会怎么想?”

男主John(大卫·李·史密斯 David Lee Smith饰)

01

人类学的PK

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间小屋,五位哈佛教授来访,他们来送别十年的同事:一位哈佛历史学教授John。

John是突然辞职,突然离开这么好的工作岗位,而且是在35岁的黄金年华,大家都很不舍,也很不解。他们关心而又不停地问John:到底为什么离开?是生病了吗?是遇到麻烦了吗?是有什么不想告诉我们吗?最后一次见面了,还不说吗?

在他们不断的、关切的追问下,John开口了,可不开口不要紧,一开口,让教授们瞠目结舌。

John说:自己是一个生活了上万年(估算为14000年)的穴居人,之所以要离开,是因为他的容颜不老已经引起了别人的注意,所以必须跑路,这是他近万年来学会的生存法则。

这下,轮到教授们发狂了:John,你骗骗普通人就算了,可是站在你面前的,是五位全球各领域的顶尖学者,然后你跟我们开这样一个玩笑?

可是John看上去挺认真,五位教授决定看看谁能够立刻揭穿他的谎言。

于是,好戏开场。

第一个发问的,是人类学家Dan。

14000岁?那好,那我们就从14000年前的人类开始聊吧,从地质时代中的新生代第四纪,聊到更新世的末期,再到整个全新世。

要想了解Dan理性而又不失尖锐的每句经典问话,你需要以下两本集大成之书:

《人类简史》、《金枝》

一部闻名天下的《人类简史》,加上一部被誉为“现代人类学奠基之作”的《金枝》,才会懂Dan为什么会问起两河流域时期的山山水水,也才会懂Dan为什么问那个关于“人类第一场婚礼”的手势。

可是,John被难倒了吗?

没有,他对答如流。

直到Dan突然想起:这些教科书里也有啊,更何况John本身就是哈佛历史学教授,除非你有超越教科书的非凡见地,不然你怎么证明你不是在背教科书?

面对这样的提问,John的回答出乎所有人意料:

没错,我是在书上看到的,如果我没有知识,又怎能回忆和表达这些? 都是靠着书本,我才回忆起来的。我所做的只能是将回忆和现代的发现进行对比。

你问我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是个克鲁玛努人? 就是当克鲁玛努人第一次被确认的时候,就是当人类学家给了他们一个名字的时候。

不管一个人活了多久 ,他都无法超越他所处的时代 ,他不可能比这个族群最优秀的人知道得更多,虽然我活了14000年,但这并不代表我是个天才,我有的只是时间。

没有炫耀,没有超凡,John给出的,是一个孩童般的回答,是一个默认自己也束缚在知识里,不得不用知识去回忆,不得不用知识去定义自己人生的回答。

正是在这样的回答中,身为观众的你,会在感受人类知识浩瀚的同时,意识到:如果这些知识是人类自己定义的结果,那凭什么说知识是真相,又有谁能窥见真相?

02

考古学的PK

刚到John的小屋时,John正在将一幅油画搬上车,这幅画看上去普普通通,甚至都没有人细心装裱它,可是教授们一看见,就发现它的非同凡响:

这是一幅梵高的画,就算不是梵高本人的,也绝对是来自梵画同时期画家的高仿品,天啦,John怎么得到它的,而且还如此不珍惜?

紧接着,大家又看见一张古老到普通人根本拉不动的弓,而这样的弓,无疑是早期人类猎杀动物才会用到。

再然后,他们又发现了一个“錾刀”,考古学家Art坐不住了,他仔细看,再仔细摸,然后确认的告诉大家:没错,这是马格德林历史时期的物品,属于后期的克鲁玛努人,距今恰恰14000年。

大家围绕着梵高、錾刀的拷问开始了,要想看懂教授们因为这些发现而做出的推理,你又需要下面二本书:

《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地球之美》

结果John呢?

先是承认了自己就是克鲁玛努人,自己早期经常用弓猎杀驯鹿,再是承认这幅画就是后来梵高本人送给他的作品,那时候的他叫雅克·波恩,是一个农场里的养猪的农民,梵高经常去自己那里画画,于是顺手送了他一幅在那个时代根本不值钱的画。

如何反驳?面对无人可验证的存在,如何反驳?

考古学家Art提了一个问题:

嘿,如果你真的是克鲁玛努人,怎么可能就只有这么点东西,还是些极有可能只是高仿品的东西?

在考古学家看来:你如果经历了140世纪,那将会有多少宝藏留存,将会如何珍惜梵高的画作,将会成为一个怎样富裕的人?

可是,John的回答再次回到一个存在的本能:

如果你活了14000年,你可能会带着很多东西吗?带着这些东西到处迁徙有任何纪念意义吗?你有一个关于‘纪念’的概念,有一个关于‘起源’的概念,可是我没有,‘起源’没有意义。

我们每搬一次家,都会扔掉一些东西,更何况14000年的搬家?John的回答让考古本身都失去了意义,对于人生来说,你只有一个求存的本能,而所有其它概念的复加,不过都是一种“求存”下的造作罢了。

在这样的对答中,身为观众的你,会再次赞叹人类考古庞大发现的同时,意识到:有一种东西叫“起源”吗?任何物品的纪念价值如果是人类赋予的,那凭什么就说它有真正的价值?

03

生物学、精神学和心理学的PK

“其实我们目前的人体可以活到190岁,我们提前死了,根本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中毒,所以生物学一直在设想:如果一个人有着非凡的免疫系统,能够不断解毒,那么,他就可能长久活下去。”

这是生物学家Harry所说的话,算是对John的存在唯一一个持“不否认也不支持”态度的。

要想理解Harry所说的一串生物学概念,包括他后面提出的实验,那你需要这样一本著名的书:

《自私的基因》

但精神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并不赞同,因为妻子刚刚过世,对于站在自己面前的这样一个宣称“永不死亡”的人,六十岁的Will的反应是所有教授们中最激烈的,最抗拒的。

Will认为John是在嘲笑那些面临着病痛,面临着死亡的人,他甚至掏出了一把枪:

“你活了14000岁?那好,如果我向你开枪,约翰,你会是不死之身吗? 你能活下来吗? ”

Will这样做,并不仅仅是情绪的反应,身为心理学家的他,深深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排斥死亡”的本能,如果John真的活了14000年,那么对待死亡的心理反应,就会与众人不同。

同样,要想理解六十岁的Will自己面对妻子死亡的情绪,以及他考验John的态度方式,你还是需要一本优秀的书:《拒斥死亡》

那么,John的反应到底如何呢?

有意思的是,在John作出反应前,其他教授先前一步就开始做出反应,有劝说Will的,有制止拿枪的,有劝慰John的,每一个人的反应都在体现着“拒斥死亡”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唯有John,是最冷静的那个:

“我从没说过我是不死的,我只是很老了。你开枪,我也许会死, 但你会在余生中,痛苦的思索当初为什么要这么做 。”

John的这段话回应了他对“死亡”本身的质疑:

“在我的头一个一千年,没有人知道什么是死,我甚至认为我很正常,是别人才奇怪......直到他们再也容不下我,他们认为是我偷走了他们的生命。”

又是一个剥离概念回到“空”的回答!是我们人类自己在定义着“死亡”,并在“死亡”上叠加了太多的负面意义和概念,然后营造出一个“拒斥死亡”的社会文化,再建造出一个“拒斥死亡”的物质世界。

可是,身为观众的你,在观到“举枪质问”的那一刻,会感概人类为了活着所做一切的同时,意识到:我们建构在“拒斥死亡”上的整个人生,有真正“活过”吗?我们建构在“拒斥死亡”上的整个人类文明,算是文明吗?

04

宗教的PK

全片的最高潮,来自于基督神学家Edith和John的对质,起因是John违背整个宗教历史教义的人生回忆:

他先是说到自己曾到达印度,遇见佛祖的那段经历,紧接着,他回忆了自己带着在东方学到的一切,再次回到地中海地区,因为用西方人所能听得懂的语言去讲述佛祖传授给他的一切,他成为了被人们奉为“上帝之子”的耶稣,甚至为他杜撰了一个圣母玛丽亚的出生历史。

惊奇?无法相信?是的,没错,这段情节也许会让所有基督徒反抗,所以有了基督神学家Edith与John的激烈对抗,但是这段并非编剧的空穴来风。你只要看看下面这本书:

《耶稣在印度》

这本由西方人写就的书,不仅在全世界出版发行,还在美国被改编成了电影。

但是,正如Edith所表现出来的那份激动,绝大多数人会她一样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更何况她还是哈佛著名的基督教的字义无谬论者,所以她质问John:

“你为什么要这样说,你为什么要亵渎上帝?”

可是John接下来与大家的这段对话,不仅仅会让基督教反思,而是会让世界所有宗教组织反思:

“如果佛和耶稣,知道人们以他们的名义所做的事,不是会笑就是会哭吧......

后人拟定的《旧约》贩卖恐惧和罪行,《新约》则贩卖与人为善的道德准则,诗人和哲人借我的嘴将之传颂至今,但教义从未被真正实施过,教堂里的都是神话。始于讲堂,终于教堂,我说有个比我伟大的主人,但我从未说他是我父亲;我只想传播我所学到的东西,但我从未称自己是犹太人的王;我从未在水面行走,从未复活死者,我从未说过其它神圣的东西,除却尘世凡人的善,没有智者会从东方赶来崇拜马槽,我只利用所学的东方药理做过少数几次治疗,仅仅就这样,但后来的一切......

没人了解教堂里的那个耶稣,甚至包括我。”

佛和耶稣到底说了什么?

宗教组织又以佛和耶稣之名说了什么?

也许这真的是两码事。可这两码事的背后,说明了什么?

这时的你也许会意识到:人类到底需要真正的信仰,还是只是需要一份以佛陀或上帝为名的救赎与依赖?

想要再深入理解John的这段话,你还需要一本书,同样来自西方人,同样是对《旧约》、《新约》的颠覆:

《告别娑婆》

05

内心的PK

辩到这里,五位教授说不下去了,他们明白:

除非John自己否认自己,不然再多的知识,对于存在本身来说,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

于是,还是那个反应最激烈的Will站了出来,他要求John必须承认自己只是编了一个故事。

John怎么做的?

他承认了,承认自己只是一时激动,跟五位教授开一场有趣的玩笑,以后说不定能出本书。

于是众人如释负重,于是众人如愿离开。

可是,谁也没想到,当John送走了四位同事,只是和相信并心爱自己的女人聊着过去的一个名字时,这位Will听到了这个名字,而这个名字正是当年抛弃自己母亲离去的父亲。

六十岁的Will在临死那一刻,相信了John就是自己的父亲;

而人类学家Dan开车到中途时,停了下来,拿出John送他的镰刀,再次思索John的话。

电影到这就结束了,

但电影也没有结束,

那场“已知”与“未知”的PK还在继续,

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继续着。

它让我们每个人反思:

世界到底是不是教科书描绘的样子?人类对一切的定义究竟让我们离真相更近,还是更远?如果是更远,我们该如何面对生命?

回答这样的问题,你需要知识,需要人类集大成的思想经验,让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星空;

但回答这样的问题,你还需要一个空空的脑袋,需要你忘却那所有的知识,因为空空的脑袋让你回归无限,发现未知。

矛盾吗?

是的,别忘了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活在二元世界;

但也不矛盾,

别忘了这个男人也来自源头,来自一元世界。

素说 寄语:

得知杰罗姆·比克斯比(Jerome Bixby)——那个首创了《星际迷航》系列中“镜像宇宙”概念的著名编剧——是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写下《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剧本时,突然觉得:

这不是一部电影,这是一个地球人在生命走到尽头时,对生命的一次整体反思。

它没有批判和否定,但它处处是不同的角度,从地质学、人类学、美术学、物理学、考古学、生物学、精神学、心理学等等。

当然,还有那个否定掉一切知识的角度。只不过,这个角度往往是我们走到生命尽头时,才会去思考的,才会去想像的。

可是,就像克里希那穆提所说:

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每一个当下都“死去”,从而迎来真正的“活”呢?

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每一个当下都勇敢沉浸在“未知”,从而迎来真正的“已知”呢?

读研究生二年级时,我读到了铃木俊隆的书:《Zen's Mind, Beginner's Mind》,那时候还没有中文版本,只有全英文版,读得吃力,却读得很欢喜。

因为书的序中就有一句话深深击中了正为硕士文凭努力的我:

“The practice of Zen mind is beginner's mind. The mind of the beginner is empty, free of the habits of the expert, ready to accept, to doubt, and open to all the possibilities.”

(译:修禅者,修的是一颗初心。初心是空的,它不受专家的束缚,不受习惯的束缚,它随时准备接受、怀疑和面向一切可能性。)

这些话让我在那一刻就反思:

我为什么要学知识?

我学的知识成为了我的束缚吗?

我又是谁?

我随时拥有一颗初心吗?

这样的反思在那个时候种下了种子,不得不承认,过了很多年后,它才慢慢开花。当我再回首,无比感谢当初那一问:

“Now, Am I empty? Am I open to all the possibilities?”

(译:当下,我是空的吗?我是接纳所有可能性的吗?)

关注我们,你的每一次参与都是一份力量!

禅说电影

不一样的角度看电影

让我们一起:

【看】他人的电影,

【观】自己的生活,

【导】自己的人生。

本文作者:素说,原江苏卫视制片人、导演;禅说电影创始人,《幸福就像如来掌》《高维智慧看电影》系列作者。

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定会妥善处理。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